2015年,在廣州海珠區的丫髻沙島創立的中國導盲犬南方示範基地,是華南地區唯一的導盲犬訓練基地。近日,中國導盲犬南方示範基地訓練的第一批6隻導盲犬畢業了,Dora是其中第一隻與視障人士配對成功的導盲犬,成為廣州本土訓練服役的第一隻導盲犬。
經歷過嚴苛訓練的Dora,有著超高的職業素養,雖然生性活潑,只要一戴上導盲鞍,便會進入工作狀態,專心致志留意路面狀況,不會被路面各種誘惑分心。
廣東至少需要7500隻導盲犬
新快報記者獲悉,目前全國有超過1700多萬的視障人士,按國際規定的1%標準為盲人配備導盲犬, 需要17萬多隻導盲犬,而全國服役於盲人的導盲犬僅100多隻。廣東省盲人約75萬,至少需要7500隻導盲犬來幫助視障人士。此前,全省卻僅有3隻導盲犬服役,其中廣州有一隻,深圳有兩隻,但都是從外地引進而來的。
為何導盲犬數量這麼少?中國導盲犬南方示範基地副主任譚彥洲表示,訓練出一隻合格的導盲犬很不容易,淘汰率高,培養成本高昂。「基地第一批培養犬有30多隻,一路淘汰下來,僅有6隻導盲犬考核合格順利畢業,成功率僅兩成。加上人工訓練成本、餵養成本,培養一隻導盲犬成本要22萬元。」
Dora如何通過層層關卡,成為一隻合格的導盲犬?首先基因得好,要挑選體力好、沒有攻擊性、三代沒有咬人記錄的犬種作為導盲犬。譚彥洲介紹,導盲犬Dora是拉布拉多犬,其犬種從美國引進而來,這個犬種性格比較溫順。
導盲犬的訓練過程很漫長,要經歷三個階段。培養一隻導盲犬需要兩年的周期,幼犬兩個月大後,要送到愛心志願家庭寄養到一歲左右,然後回到導盲犬基地專業訓練6-9個月,找到匹配的申領家庭後,還要和申領它的盲人進行1-3個月的共同訓練。
「由於市民對導盲犬的接受程度還不夠,開始在給Dora找寄養家庭時並不順利。直到Dora半歲時,才找到願意收養它的寄養家庭。」譚彥洲說。在寄養家庭,幼犬需要學會適當的行為、社會化教育,包括不亂叫、與人類和其他動物友善相處,為幼犬熟悉人類社會的生活環境奠定基礎。
寄養家庭還是導盲犬「愛」的養分供養者。收養Dora的家庭是廣州的一個三口之家,包括爸爸媽媽和一個7歲的孩子。在寄養家庭,Dora感受家庭生活,收穫愛和信任。
單是社會化訓練就有46項
一歲時,Dora告別寄養家庭。在通過考核評估後,Dora成為預備導盲犬,回到中國導盲犬南方示範基地開始專業引導訓練。
導盲犬的訓練內容繁多,單是社會化訓練就有46項,包括坐、等待、簡單避障、複雜避障、不撲人、不追逐等。從寄養家庭接回Dora,中國導盲犬南方示範基地導盲犬總訓導師明子華就一直帶著它訓練。「訓練Dora作為導盲犬的專業技能,包括行走、安全的基礎科目,要學會坐臥立定靠、左右轉彎、上人行道、過斑馬線等基礎技能。」
在明子華看來,這些訓練科目不難,難的是細節多。「同時導盲犬直接關聯人,它會影響所引導的盲人的出行安全。因此我們對它的訓練,也要對將來配對的盲人負責,壓力頗大。」他告訴記者。
「Dora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很強,訓練動作完成率很高。」明子華說。記者看到,當明子華向Dora發出「定」的口令,原本還在奔跑的Dora馬上立定,一動不動,直到撤銷指令才開始行動。當明子華發出「坐」的指令,Dora立馬蹲坐得端端正正。
不過讓明子華苦惱的是,社會對導盲犬的接受程度還有待加強,在對Dora的實戰訓練時,許多公共場所拒絕它進入。「我帶著Dora去過商場、銀行、超市、計程車等,Dora都被拒絕進入。這些場所都不讓進,還怎麼訓練導盲犬呢。」明子華說。
一戴上導盲鞍就專心工作不受誘惑
訓練中Dora要通過多次考核,才能最終成為一隻合格的導盲犬。明子華介紹,導盲犬在進行專業訓練時,每個月都要考核一次。如果同一個科目掛科三次,就要被淘汰,不能成為導盲犬了。「Dora常常是動作完成得最快、最好的!」
要正式畢業,Dora必須通過導盲犬國家考核標準。明子華說,導盲犬國家考核標準要進行六場考試,Dora每場考試都通過,順利畢業成為一隻合格的導盲犬。
訓練有素的Dora,具有作為導盲犬的超高「職業素養」。 Dora將工作和玩耍分得很開,一戴上導盲鞍就進入工作狀態,脫下工作服的它才會放鬆下來。記者看到,當Dora戴上導盲鞍,就專心致志進入工作狀態,時刻注意周圍情況,經過路面的各種誘惑都不能讓它分心。當脫下工作服,下班了的Dora就放鬆了很多,像個孩子一樣愛玩耍,喜歡和其他導盲犬追逐嬉戲,也愛和教練一起玩球。
訓練了Dora一年多,明子華幾乎天天都和Dora在一起,還要照顧它的吃喝拉撒,連晚上睡覺時Dora也睡在他床旁邊。明子華早已和Dora培養了深厚的感情,他說:「狗是永遠不會撒謊的。」隨著Dora的畢業,要進入和它配對的視障人士家庭,明子華和Dora離別在即。和Dora玩耍時,明子華會一把摟住Dora,忍不住親吻它。雖然要離別,但明子華認為,將Dora託付給需要它的人,是一種接力。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