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幽門螺桿菌及胃液尿素氮測定68例分析
1983的Warren和Marshall首次從胃竇黏膜上分離培養出螺旋菌,命名為幽門螺桿菌(Hp),並實驗吞服此菌而感染上急性胃炎。隨即各國學者也報導了類似結果,近幾年,我國經研究證實了Hp與胃黏膜活動性炎症有關,且檢出率較高,為證實我地區上消化道疾病的誘因與Hp有關,我科與胃鏡室合作對1991—04~1992—07,我院做胃鏡的患者中隨機抽取68名進行胃組織及胃液尿素氮(BUN)測定,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組資料為我院門診及住院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經胃鏡檢查者計68名,其中男37名,女31名,年齡在22歲~67歲。
1.2 方法
內裝0.5ml生理鹽水的無菌加塞小試管,無菌鑷子,內窺鏡,活檢鉗,無菌玻片,酒精燈,胃液吸管,無菌注射器,試劑,G染液,脲酶試劑。常規胃鏡直視下,分別在距幽門口5cm之內的大、小彎及前、後壁上取1塊黏膜作Hp檢測,並在粘液糊中抽取胃液測定BUN。將取出的四塊組織立即放入事先已標明其相應部位的無菌試管內,塗片時在灑精燈下用無菌鑷子取出,分別放在與試管編寫對應的無菌玻片上,在組織上加適量的生理鹽水,最後用另一無菌玻片垂直於組織上,反覆輕輕左右研磨,直至成為一層均勻的膜。待其自然乾燥後,置酒精燈上加熱固定,G染色,油鏡下查Hp。
胃液BUN測定 從胃內抽出的胃液,不經任何理化處理,直接用測血清BUN的常規方法——脲酶比色法,4010半自動生化分的儀測值。
2 結果
於「Olyupus」油鏡下觀察塗片,發現G灑色陽性,菌體呈「S」型,弧型轉多,飛鳥狀較少,即可確定為Hp。在塗片上能見到數百條以上菌體為(+++),約100條至200條的為(+++),約50條至99條的為(++),49條以下的為(+)。6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Hp陽性率、病種、部位分析情況。68例患者中淺表性胃炎32例,陽性為21例,陰性為11例,陽性率為66%;球部潰瘍19例,陽性為12例,陰性為7例,陽性率為63%;胃潰瘍14例,陽性9例,陰性5例,陽性率64%;其它3例,陽性2例,陰性1例,陽性率66%,68例中合計陽性為44例,陰性為24例,陽性率為65%,其中大彎側陽性率為29%;小彎側陽性率為34%;前壁陽性率為27%;後壁陽性率為10%
胃液BUN測定結果 BUN正常值為1.88±0.7陽性,BUN值為0.842±0.403,Hp陰性,BUN值為1.344±0.684。
3 討論
由以上數值看出68例上消化道疾病中Hp的檢出率為65%,且陽性率中的63%分面於胃的大小彎處,37%分布於前後壁,這與文獻報導國內Hp檢出陽性率(70%~80%)相似。通過對68例患者胃液BUN的測定,可以得出胃液中BUN含量在Hp陽性與Hp陰性之間有極顯著的差異,證實了Hp含有富的尿素酶,可分解胃液中的BUN,從而使BUN的值降低。所以,感染與未感染Hp,BUN可做為一個診斷能考指標。
Hp陽性檢出率與多方面因素有關,①組織的提取位置不佳可造成假陰性;②製片中由於塗片厚薄不一,均容易出現漏檢現象;③本身Hp感染率低,出現漏檢。由以上報告可以看出,我地區上消化道疾病確與Hp感染有密切關係,並可初步證實Hp與胃液中BUN密切相關,由於技術、設備的局限,病例收集也少,對Hp的細菌特徵、免疫性還有待今進一步研究一探討。
楊連華1 王愛群1 朱慶章2
1黑龍江省國營858農場醫院檢驗科(虎林158419)
2黑龍江省國營858農場醫院胃鏡室(虎林 15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