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看各地 七夕風俗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源於漢代,盛行於唐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或「女兒節」,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我國幅員遼闊,因此七夕夜也呈現出了各地不同的精彩。
浙江——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每年七夕,人們會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並用五顏六色的仿真花裝飾橋欄杆。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鵲橋」,歡喜地相會。
湖南——婦女洗髮、接露水
當地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當地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廣東——七娘會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七夕前,姑娘們用彩色珠片、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偶,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
臺灣——拜「床母」
「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於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祈求孩子快快長大,但是不能祭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七夕之夜,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用來祭祀織女。
陝西——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佔卜巧拙之命。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推薦閱讀:
廣州2012七夕節好去處:廣州七夕好玩的免費、優惠活動
手機訪問 廣州本地寶首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