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進入中期,暑熱天氣越來越多,該如何儘量舒適地正確防疫呢?7月10日,四川省衛健委邀請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欒榮生、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醫師程剛、四川省衛生健康宣教中心副主任醫師劉影,對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版防控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進行了詳細解讀。
↑座談會現場
焦點一:口罩都能摘了嗎專家:五類地點可摘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欒榮生介紹,《指南》(注意:目前該指南僅適用於低風險地區)中提到,以下幾種情況可不戴口罩:
第一、居家、運動、戶外、公園、旅遊景點,無需戴口罩;第二、超市商場、餐廳、寫字樓、會議室、車間、校園內等,在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離條件下,可不戴口罩;第三、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等特殊場所內人員,無需戴口罩,但對於工作人員以及外來人員均需戴口罩;仍然需要戴口罩的場合包括影劇院、遊藝廳和網吧、交通工具等相對密閉空間;仍然需要戴口罩的人員包括公共場所服務人員、醫院就醫人員、職業暴露人員等;新冠肺炎確診、密接、疑似和無症狀感染者,入境、隔離、發熱咳嗽等人員。
焦點二:公共場所還需要測體溫嗎?專家:不同場所要求不同
《指南》中提出,社區、公園、商場超市、旅遊景點、餐廳、銀行、理髮店等,可不做體溫檢測;而賓館、影劇院、遊藝廳和網吧(咖)等空間相對密閉場所,養老院、福利院等特殊單位以及交通客運場站、學校、機關事業單位等,要堅持體溫檢測,並強化環境衛生與消毒等措施。
此外,歌舞廳(KTV)、道路、水路客運和民航等,要堅持「健康碼」檢查。如前往網吧、遊藝廳、博物館、公共浴室、遊泳場所等相對密閉、通風不良的場所,在人員聚集時存在較高傳播風險,建議顧客縮短停留時間。
關於培訓會、交流會、研討會等大型會議等場合,是否可以不戴口罩,怎樣做好個人防護這些問題,欒榮生教授介紹,首先對參會人員要做摸排,看有無從中高風險區回來的人員、有無近期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等的人員,上述人員不能前來參會。參會人員則要做好測體溫等健康檢測。
還有要適當控制參會人員規模,儘量縮短會議時間,做好會場的事先清潔消毒,參會人員座位適當拉開距離,會場保持通風等。參會人員要保持1米的社交距離,一般情況下可以不佩戴口罩,但要隨身攜帶口罩,遇到「三密」場合(空間密閉、人員密集、近距離長時間密切接觸)則要佩戴口罩。
焦點三:夏季如何使用空調?專家: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7℃
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醫師程剛表示,要合理使用空調,夏季尤其要注意食品衛生。建議空調房要每天早晚各開窗通風一次,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7℃。要及時、定期清洗空調過濾器。
他還表示,飲食方面要選擇正規市場購買新鮮食材,製作過程中食材要洗淨,刀具、案板和餐具要做到生熟分開。烹調好的食物在室溫存放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剩菜、剩飯等要及時冷藏且不要超過24小時,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徹底加熱。
程剛還表示,一般老百姓不易判斷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個人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可以從是否有受涼、過於勞累,或食用了不潔食物,以及是否去過新冠肺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或是否接觸過來自於中、高風險區地區的人員等情況來進行初步的判斷,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及時就醫。
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章玲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