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看了昨天的《如懿傳》,因為那不僅是最使人舒適的一集,更有令人落淚的一幕:帝後最後一次見面。
當一切陰謀揭開,乾隆終於知道自己冤枉了如懿,那些不可原諒的罪名——謀害皇子、糾纏侍衛,始作俑者都是令妃。於是曾經屬於如懿的,一件一件奉還——皇后冊印、後宮的管理權、自由、甚至弘曆久違的呵護。只是,如懿還需要嗎?故事沒明說,她只對乾隆講:蘭因絮果。
回到養心殿,乾隆將這四個大字寫下,默默發呆,不知是想起了少年的青櫻和弘曆,還是想到了四個字背後的故事?
蘭因絮果,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這裡的「蘭」用以表達齊心協力的夫妻狀態非常美好,而齊心協力,本身就是恩愛了。
後來,又見於《左傳·宣公三年》: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
春秋時期,鄭國的君主鄭文公有一名妾室,名叫燕姞。燕姞名不見經傳,一直渴望得寵,卻一直無法引人重視。有一天,她熟睡時夢到了一個仙女,仙女贈送她一朵蘭花,並且說「世人皆愛蘭,如果你一直佩戴者它,那世人便會像愛蘭一樣愛你」。醒來後,燕姞覺得這一定是上天的暗示,於是日日佩戴蘭花,果不其然,不久以後鄭文公就寵幸了她,二人還生下一個兒子。
從那以後,所謂的「蘭因」便可以指代夫妻合和,幸福美滿了。
那「絮果」又是何意?
你一定聽說過,東晉時期宰相謝安家宴,宴罷,帶著孩子們去院子裡賞景,見漫天飛雪,便問:白雪飄飄何所似?謝道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從此才女之名傳遍。
絮,風一吹,四散而飛。用來比喻婚姻,則是離異的結局。
我想 這時候你就明白如懿為什麼會說這句話了:我們年少相識,因為愛而結合,但是最終也逃脫不了訣別的命運。
夫妻離心,這本並不少見,但是如果你知道了鄭文公與燕姞的結局,才會更加為如懿心碎。
燕姞不僅有蘭因,還有蘭果。
燕姞得寵後不久,生下了一個男孩,感慨蘭花對自己的恩賜,所以為孩子起名「子蘭」。
鄭國內部因為奪嫡之爭不再適合公子們留住,子蘭於是逃亡到了晉國,長大成人後憑藉自身的才能成了晉國的大夫。當時晉國國主為晉文公,他非常欣賞子蘭的品格與氣節,二人相互信任,關係非常好。晉文公聯合秦國討伐鄭國,鄭國在瀕臨崩潰之際同意:將子蘭接回國內,立為太子。
鄭文公去世以後,子蘭繼位,與晉國交好,是為鄭穆公。
史料沒有詳細記載燕姞往後的故事,不過單就她兒子繼位來說,算是還不錯的結局了。
如懿,沒這個好結局。
一來,她對所謂的「婚姻」已經死心,斷髮就可以證明,如懿決心和弘曆的過往說再見。後來更是燒毀自己的畫像,一點痕跡都不想留。
二來,她的孩子們沒有好結局。十二阿哥與子蘭有著相同的遭遇:因宮中奪嫡,被打擊被暗害;又都獲得過繼位的資格。不同之處,永璂最終也只能是個默默無的皇子。
來看看尾聲吧。
乾隆三十年七月十四日,那拉皇后在如同冷宮的寢宮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不是自盡,而是油盡燈枯,終年48歲。乾隆將其葬入純惠皇貴妃墓園,用意大概是:與乾隆合葬的席位本應該有六個——富察皇后、孝儀純皇后、漱嘉皇貴妃、高貴妃、哲憫皇貴妃、那拉皇后。出於感情,乾隆很希望純惠皇貴妃與自己合葬,但是她死的時候,那拉皇后正在得寵,且出於禮法,有一個位置要留給中宮皇后,惋惜之下,皇帝為純妃修了墓園。誰能想到,最後的最後,「如懿」斷髮了呢?那你也葬在純墓園吧!向她道歉,是你害得她無法合葬!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繼後唯一留下來的孩子愛新覺羅永璂病逝,終年24歲,連繼承家業的孩子都沒有留下。活著的時候,永璂沒有爵位,死後,乾隆也並未多傷心。嘉慶登基以後,由於永璂的繼子成了鎮國將軍,這才開始被追封。
所以啊,所謂的蘭因絮果,是說給劇中的「如懿」,更是說給歷史裡的那拉皇后呢。
本文參考資料:《清史稿》《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