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書
01
不止是「神童」
最近,一位14歲少女站在千人簇擁的舞臺前演講的視頻刷遍了全網。在舞臺上,她侃侃而談,激情滿滿,用極度熱情的強調向臺下的成年人講述最勵志的成功學,號召拼搏,大談感恩,仿佛一個世故的成年人套了一個少女的軀殼,甚至隱隱約約散發出一種傳銷的氣質。
她是岑怡諾,一個別人口中的「天才少女」,而為這四個字背書的一系列頭銜,讓一般人聽到就頭皮發麻:
全球華人青少年領袖學習會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院院長助理
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記者
中國國際新聞網紹興運營中心副主編
UNIBERSE SUPERIOR POWER品牌創始人
不僅如此,據岑怡諾的爸爸說,她目前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以及15000字小說,2年之內出版了3部小說。按照這樣的創作頻率計算,一天24小時,等於1440分鐘,等於86400秒,她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平均每43秒就能做出一首詩。
作為成年人的我,在這樣的能力面前簡直汗涔涔下,她不僅把當代大部分人踩在腳下,甚至妥妥碾壓了古往今來所有文士名人。乾隆出了名的愛作詩,拼命擠出吃飯、旅遊、散步、上廁所的時間寫詩,一輩子也就寫了4萬多首;更有苦哈哈的賈島,感嘆寫詩不易,滿肚子「兩句三年的,一吟雙淚流」的苦水。
當岑怡諾被放在網絡的聚光燈下供廣大網友仔細研究時,故事的真相終於逐漸浮出水面,一直影藏在幕後的推手岑岷峨被推到了輿論的中心。
岑岷峨是岑怡諾的父親,女兒的精英之路均由他一手包辦,比如為了給女兒出書專門建立一家出版公司,帶女兒拜師姬劍晶,讓女兒為自家公司站臺演講,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頭銜都是他為女兒宣傳包裝的一部分。
這些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老爸曬娃」的範疇,參雜了功利的教養之路讓普通大眾覺察到一絲變了味兒的父愛。暫且拋開岑岷峨利用女兒自我營銷的意圖不談,如果真的只是為了培養給一個傑出的女兒,這樣的方式到底對不對?
02
我們需要培養出怎樣的孩子
如果只以能力為衡量是否傑出的唯一標準,那麼岑怡諾無疑早就甩開同齡人十幾條街的距離,但是這種方式培養起來的孩子不是「神了」,而是「毀了」。
正常狀況下,一個14歲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需要通過不斷的社會經驗和學習來完善心智和心理,更別提對問題的思考是否全面,她卻在最應該吸收知識和經驗的年紀,早早的被塑造成「青少年成功學大師」,在舞臺上向一大批成年人講授「成功學」。
這不禁讓我想起王安石寫的《傷仲永》,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5歲時就能寫詩,大家都很驚嘆他的才華,紛紛讓他幫忙寫詩,於是父親就天天帶著仲永到處寫詩賺錢賺名聲,不讓他學習,結果幾年過去,仲永寫的詩越來越普通,最後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
王安石知道方仲永的故事後發出「泯然眾人矣」的感嘆,當了解岑怡諾的故事後,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感嘆:可惜了這麼聰明的孩子。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女兒本身並沒有錯,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優秀,一代比一代強是中國最傳統的教育觀念,也是最樸素的希望。
岑岷峨對女兒的愛護之心無可厚非,他親盡全力為女兒提供最優質的資源和人脈,為她打造一般同齡人甚至成年人都無法夠到的平臺,幾乎就差用直升機把女兒空降到人生金字塔的頂端。
然而,愛並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愛叫溺愛,引發的縱容、反叛或者無能、自私,我們看過太多因為父母溺愛而引發的反面案例,而岑怡諾無疑也是在父親的愛護下過度消耗了自己的能力和形象,很難想像在如海浪般洶湧的質疑中,岑岷峨為女兒搭建的成功之路是否還能暢達,一旦失敗,岑怡諾的未來會如何改寫。
03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作為廣大看客中的一員,岑怡諾的現狀給我提了個醒:我們到底要給孩子多少愛才合適?怎樣把握愛的尺度?《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給出了合適的答案。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的作者麗莎·舒格曼擁有十幾年兒童教育的時間經驗,她在書中總結出針對5至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希望能幫助家長以平和的心態幫助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
麗莎開宗明義,她強調「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培養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這句話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
從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角度來說,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個體化、差異化的特點,或者是身高、體重、頭圍發展有快有慢,或者是思維邏輯、閱讀理解、表達能力上有高有低、又或者有的3歲就能背誦古詩,有的5歲就能完成流利的英文對話,不同孩子會在生命的不同時期展現出特別的能力和優勢。
負責任的父母會拿自己孩子與其他同齡的孩子做對比,努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更負責任的父母會鼓勵孩子發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就像書中說的「當您接受了孩子生而不同的理念,真正認同孩子的餓發展遵循其獨特的生理時鐘,您就在家庭教育方面領先於其他家長了。」
當我們回頭看岑怡諾時,從她的發展之路上隱約體驗到的「不適」其實就是來自於整個事件背後的功利感,這個少女身上散發出的「社會」或者說「世故」正是出自對他父親經驗的完全複製,或者說岑岷峨成功打造了另一個自己。
我們無法說這樣做有沒有錯,但是目前從大眾的質疑聲中,可以看到這條路已經遇到了巨大的障礙,無數的證據、真相和起底都有可能斷送岑岷峨為女兒打造的青雲之路,到時這個已經被塑形的孩子大約也找不回這個年紀該有的生活和經驗了。
我非常贊同《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中的一句話:「家長唯一能為孩子們做的,就是為他們在發現獨特而美好自我的路途時喝彩,並未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我們教養孩子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