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責的父母為孩子拼盡全力,更盡責的父母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2021-01-10 騰訊網

好 書

01

不止是「神童」

最近,一位14歲少女站在千人簇擁的舞臺前演講的視頻刷遍了全網。在舞臺上,她侃侃而談,激情滿滿,用極度熱情的強調向臺下的成年人講述最勵志的成功學,號召拼搏,大談感恩,仿佛一個世故的成年人套了一個少女的軀殼,甚至隱隱約約散發出一種傳銷的氣質。

她是岑怡諾,一個別人口中的「天才少女」,而為這四個字背書的一系列頭銜,讓一般人聽到就頭皮發麻:

全球華人青少年領袖學習會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院院長助理

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記者

中國國際新聞網紹興運營中心副主編

UNIBERSE SUPERIOR POWER品牌創始人

不僅如此,據岑怡諾的爸爸說,她目前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以及15000字小說,2年之內出版了3部小說。按照這樣的創作頻率計算,一天24小時,等於1440分鐘,等於86400秒,她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平均每43秒就能做出一首詩。

作為成年人的我,在這樣的能力面前簡直汗涔涔下,她不僅把當代大部分人踩在腳下,甚至妥妥碾壓了古往今來所有文士名人。乾隆出了名的愛作詩,拼命擠出吃飯、旅遊、散步、上廁所的時間寫詩,一輩子也就寫了4萬多首;更有苦哈哈的賈島,感嘆寫詩不易,滿肚子「兩句三年的,一吟雙淚流」的苦水。

當岑怡諾被放在網絡的聚光燈下供廣大網友仔細研究時,故事的真相終於逐漸浮出水面,一直影藏在幕後的推手岑岷峨被推到了輿論的中心。

岑岷峨是岑怡諾的父親,女兒的精英之路均由他一手包辦,比如為了給女兒出書專門建立一家出版公司,帶女兒拜師姬劍晶,讓女兒為自家公司站臺演講,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頭銜都是他為女兒宣傳包裝的一部分。

這些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老爸曬娃」的範疇,參雜了功利的教養之路讓普通大眾覺察到一絲變了味兒的父愛。暫且拋開岑岷峨利用女兒自我營銷的意圖不談,如果真的只是為了培養給一個傑出的女兒,這樣的方式到底對不對?

02

我們需要培養出怎樣的孩子

如果只以能力為衡量是否傑出的唯一標準,那麼岑怡諾無疑早就甩開同齡人十幾條街的距離,但是這種方式培養起來的孩子不是「神了」,而是「毀了」。

正常狀況下,一個14歲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需要通過不斷的社會經驗和學習來完善心智和心理,更別提對問題的思考是否全面,她卻在最應該吸收知識和經驗的年紀,早早的被塑造成「青少年成功學大師」,在舞臺上向一大批成年人講授「成功學」。

這不禁讓我想起王安石寫的《傷仲永》,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5歲時就能寫詩,大家都很驚嘆他的才華,紛紛讓他幫忙寫詩,於是父親就天天帶著仲永到處寫詩賺錢賺名聲,不讓他學習,結果幾年過去,仲永寫的詩越來越普通,最後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

王安石知道方仲永的故事後發出「泯然眾人矣」的感嘆,當了解岑怡諾的故事後,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感嘆:可惜了這麼聰明的孩子。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女兒本身並沒有錯,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優秀,一代比一代強是中國最傳統的教育觀念,也是最樸素的希望。

岑岷峨對女兒的愛護之心無可厚非,他親盡全力為女兒提供最優質的資源和人脈,為她打造一般同齡人甚至成年人都無法夠到的平臺,幾乎就差用直升機把女兒空降到人生金字塔的頂端。

然而,愛並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愛叫溺愛,引發的縱容、反叛或者無能、自私,我們看過太多因為父母溺愛而引發的反面案例,而岑怡諾無疑也是在父親的愛護下過度消耗了自己的能力和形象,很難想像在如海浪般洶湧的質疑中,岑岷峨為女兒搭建的成功之路是否還能暢達,一旦失敗,岑怡諾的未來會如何改寫。

03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作為廣大看客中的一員,岑怡諾的現狀給我提了個醒:我們到底要給孩子多少愛才合適?怎樣把握愛的尺度?《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給出了合適的答案。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的作者麗莎·舒格曼擁有十幾年兒童教育的時間經驗,她在書中總結出針對5至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希望能幫助家長以平和的心態幫助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

麗莎開宗明義,她強調「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培養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這句話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

從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角度來說,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個體化、差異化的特點,或者是身高、體重、頭圍發展有快有慢,或者是思維邏輯、閱讀理解、表達能力上有高有低、又或者有的3歲就能背誦古詩,有的5歲就能完成流利的英文對話,不同孩子會在生命的不同時期展現出特別的能力和優勢。

負責任的父母會拿自己孩子與其他同齡的孩子做對比,努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更負責任的父母會鼓勵孩子發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就像書中說的「當您接受了孩子生而不同的理念,真正認同孩子的餓發展遵循其獨特的生理時鐘,您就在家庭教育方面領先於其他家長了。」

當我們回頭看岑怡諾時,從她的發展之路上隱約體驗到的「不適」其實就是來自於整個事件背後的功利感,這個少女身上散發出的「社會」或者說「世故」正是出自對他父親經驗的完全複製,或者說岑岷峨成功打造了另一個自己。

我們無法說這樣做有沒有錯,但是目前從大眾的質疑聲中,可以看到這條路已經遇到了巨大的障礙,無數的證據、真相和起底都有可能斷送岑岷峨為女兒打造的青雲之路,到時這個已經被塑形的孩子大約也找不回這個年紀該有的生活和經驗了。

我非常贊同《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中的一句話:「家長唯一能為孩子們做的,就是為他們在發現獨特而美好自我的路途時喝彩,並未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我們教養孩子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路。

相關焦點

  • 30歲兒子醉酒讓父親「滾」,不盡責的父母,把孩子逼成了什麼樣
    我是萱媽,這是我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也是我寫給家長的一封信,全文2503字,看完只需3分鐘左右,究竟怎麼樣為父、為母,不會讓孩子記恨!30有2的兒子,我們給他起個名字叫:李小希吧。李小希性格靦腆,屬於內秀類型,平時話不多,但幹活多,身邊的人都很喜歡。工作屬於程式設計師一類,直男、交際圈窄,30多歲了一直沒女朋友。
  • 孩子產生「迴避型人格」怎麼辦?父母應尊重孩子,而不是互相傷害
    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每個孩子的父母,那都是拼盡全力,為了讓孩子能夠接觸到各方面的知識,許多孩子的父母,從小就給孩子安排了,很多興趣班和輔導班,為的就是能夠讓孩子學到各個方面的知識,畢竟掌握的知識多了也並沒有什麼壞處。
  • 主動作為擔當盡責 全力做好政法工作
    郭聲琨主持召開中央政法委員會全體會議時強調 主動作為擔當盡責  全力做好政法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 為啥父母要尊重孩子?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建議父母看看
    說明並不是代表一般意義上的自由,記得宋丹丹發過一條動態說她對孩子的愛,她說:"我是愛你的,而你是自由的",她尊重孩子做出的選擇,只要是不犯罪的東西,只要是不觸及底線的東西,她都支持孩子去做,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 每個孩子,都曾無條件的愛著父母
    每個孩子,都曾無條件的愛著父母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從孩子的世界出發,去看他們問題背後的動機,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真的低估了孩子對我們的愛。01還記得當年非常火爆《爸爸去哪兒》嗎?有期節目的任務,是讓幾位爸爸給孩子準備午餐,由孩子們投票,看看誰做的飯菜最受孩子們的親睞。
  • 「新型不孝」蔓延:父母一無所知,孩子淚流滿面
    -1-抖音上忽然火起來一個梗:一種「新型不孝」正在蔓延,父母一無所知,孩子卻已經淚流滿面。簡簡單單一句話,沒有任何解釋。最初看到,我很驚訝:有新型病毒,還有新型不孝?翻了翻評論區,發現網友紛紛吐槽:「有些父母老以為兒子在廣東挖金娃娃。」
  • 誰說帶孩子是媽媽的事?有些動物爸爸比媽媽還盡責,值得誇讚
    文|秘籍君媽媽們好不容易經歷十月懷胎,把孩子生了下來,想著終於能鬆口氣。可誰知道,生完孩子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漫長的生活在等著你。在家的時候,孩子常常是前面搗亂,我在後面跟著收拾,老公在沙發上看著電視。有時候,我就會對孩子爸爸說「你就不能看孩子一會兒嗎?」
  • 父母相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給孩子好的情感教育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楊絳在《我們的錢瑗》裡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們全家去飯店吃飯時,正巧鄰桌一對父母在爭吵,女兒很感慨的說道: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福,因為父母恩愛可以讓他們更好的體會什麼是好的感情。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 28年追蹤13孩子,導演戳破教育真相:孩子的平凡與父母的努力無關
    就像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孔雀》裡面,當女兒劉巧藝抗議母親「貴族學校我們根本上不起,我以後做個普通人不好嗎?」時,母親嘶聲力竭地吼道,當然不可以!母親當然是愛孩子的,她省吃儉用、一天打三份工,把女兒送進貴族學校,以方便她考重點大學,可是家庭條件的普通,使得孩子在學校根本交不到朋友,這部豆瓣8.5分的臺劇,把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急切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評價,離不開可愛俏皮的動畫形象,對於這一萌新設定,觀眾的喜愛度和接受度都很高,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再加上調配的聲樂,使人心情愉悅,更滿足了聽覺享受。這部看似紀錄片的動畫片,畫面感夠真實,就像是攝影機拍攝的一樣,這樣的製片技術,讓人更能夠置身動畫的故事裡,心情也跟隨著跌宕起伏。
  • 父母不讀書,在「拼命」養育孩子,卻自以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
    身為父母,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讀點書,多學習。唯有如此,我們的孩子才能有未來,才能出人頭地,才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說,現在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願意為孩子的教育投入無限的資金,帶孩子去各種補習班,學習各種知識。
  • 孩子愛頂嘴怎麼辦?李玫瑾: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孩子將來更優秀
    家長在帶娃過程中,有快樂也有痛苦,比如,孩子漸漸長大,在不知不覺中愛與家長頂嘴,把寶爸寶媽們氣得頭腦發熱。 但是許多家長對於孩子愛頂嘴這個壞習慣還真是沒辦法,只能一次又一次被熊孩子得逞。
  • 淺析《海底總動員》:當缺陷的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
    今天我們就通過淺析這部電影,來說一說——當缺陷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一:患有健忘症的多莉在第二部的劇情裡,主角是藍唐王魚多莉。二:當父母選擇更勇敢在電影中,最讓人們明顯感悟到的是多莉的堅強,她與自己的健忘症和解——"只要用心就不會忘記"但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出場時間最少的——多莉的父母Jenny和Charlie。他們大多只是短暫地出現在閃回的片段中,卻清晰的向我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告訴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缺陷與自卑的時候,應該表示什麼樣的態度和做法。
  • 那些被父母操控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怎麼樣了?
    Part2 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在孩子的人生規劃上,過分地加重父母的砝碼,只會讓孩子永遠無法「斷奶」!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我愛你,我這是為你好」,等於管控孩子的代名詞。「我這是為你好,你長大了就明白了」,幾乎是每個家長都會的套路。這話幾乎是無敵的,沒有哪個小孩能夠逃脫!
  • 父母愛得太滿,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無孔不入的愛,滲透著孩子的生活,限制著孩子的成長,使他們成年後依然像個嬰兒般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為他們包辦一切。正是父母的過度關愛,讓孩子要麼一味索取、不知感恩,要麼一心逃離、渴望自由。還記得那個「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北大男孩王猛。」
  • 孩子經常跟父母「抬槓」,歸根結底是孩子沒有對父母產生感恩的心
    自古以來,我國就講究知恩圖報,無數古訓教育我們要懂得感恩:「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隨著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家長給孩子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越來越富足,可為什麼總是培養出愛跟父母抬槓、不知感恩的孩子呢?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呢?
  • 心理學:看上去無比「盡責」的母親,造就了「恐女症」男生
    這些無比「盡責」的母親,都有什麼特徵?1、強勢這種母親個性要強,在家庭之中處於絕對的強勢一面。這種家庭中,父親沒有太多的參與感,哪怕偶爾的參與,也會被母親訓斥為「笨手笨腳」。母親將教育大任攬在自己身上,以野蠻粗魯的態度對待孩子,並且經常訓斥甚至懲處孩子。深感壓力的孩子們就會極力的逃避她們,用盡各種方式來表達不滿。
  • 父母非常重視孩子培養,但孩子懦弱的性格,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
    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灌輸這種思想的話,孩子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做的其實一點都不好,自己什麼都不是,孩子一旦產生了這種想法的話,那將會對孩子自己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傷害,也會造就孩子懦弱無能的性格。很多家長都是愛用「別人家的孩子」這些詞彙來與自己家孩子作比較,而這會給孩子們的心理上產生很大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