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成錦鯉!」當你看到、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千萬別害怕,這不是妖怪,這是當下流行的網絡幸運錦鯉風。某公司搞的抽獎活動更是把這種風氣做到了巔峰。
社交媒體中隨處可見這樣的話:「親,你今天轉發錦鯉了嗎?轉發此條錦鯉,必有好事發生……」
那錦鯉怎麼會從一種魚類變成一種近乎瘋狂的信仰呢?如果這算是一種信仰。
鯉魚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種祥瑞的象徵。《史記·周本紀》中就有「周王朝有鳥、魚有瑞」的記載。
鯉魚最早是人們傳達信息和情感的象徵。
漢代詩歌《飲馬長城窟行》中說:「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清納蘭性德有詩云:「幸有雙鯉魚,擬為寄君辭。終日不成章,含淚自封題。君若得鯉魚,剖魚開素書。但看行中字,一一與淚俱。」
孔子也對鯉魚喜愛有加,孔子的夫人生下一個男孩,正好魯國國君送來幾尾鯉魚,孔子「嘉以為瑞」,便給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能夠把「鯉」作為兒子的名字,可見孔子對鯉魚絕對是真愛。
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還有「鯉魚躍龍門」。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龍門即禹門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陝西韓城市東北。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似門闕,故名。」(2002年版《辭海》)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成龍。《郫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清李元《蠕範 物體》:「鯉黃者每歲春季,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 後以「鯉魚跳龍門」喻中舉、升官等幸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而上。
鯉魚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裡還有「年年有餘」的寓意,楊柳青年畫裡那個抱鯉魚的胖娃娃就寄託了中國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
《西遊記》裡就有一個鯉魚精被觀音菩薩收服,放到自己池塘中養了起來,這個鯉魚精也真是個幸運兒。
所以,鯉魚自古以來就具備了吉祥、美好的文化內涵。而錦鯉是鯉魚中特別的存在。
錦鯉,是鯉魚的一種,因其身體色彩斑斕,如花似錦,故名錦鯉。看來,顏值決定價值,在錦鯉身上也得到了驗證。
錦鯉不僅在我國是極受歡迎的魚類,我們的鄰國日本也對錦鯉非常熱衷。對於日本人來說,鯉魚每年奮力逆流而上到產卵地,象徵著一個男孩健康和堅實地成長並為社會所接受。在日本甚至還有一個節日——「鯉魚節」,人們用鯉魚做裝飾和象徵性的玩具。端午節是一個全國性的節日,每年的5月5日舉行。這一天,家裡有兒子的人家買武士玩具和彩繪的頭盔,在房子前面的一根長竹竿上懸掛鯉魚幡——用布或者紙做成的貴重而且色彩鮮豔的鯉魚。它們象徵著父母的願望,希望兒子能夠像鯉魚一樣勇敢和堅強。人們祈求自己的孩子健康和幸福,祈求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卓有成就。
不過,轉發錦鯉帶來好運只能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這是當下社會節奏加快、壓力增大,民眾內心焦慮的一種反映,人們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保留一份對生活的美好希冀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真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腳踏實地去努力奮鬥才是正道,天道酬勤才是真理。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