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了,是刺蝟,不是「刺蝟」。
其實古 人曾經將刺蝟歸為蟲類,因此以蟲字旁的「蝟」稱命名。後來雖然劃到了獸類,這個用法仍用了很長時間。
比如清代吳友如的畫,寫的就是「刺蝟」。
刺蝟這種動物,就是一塊肉,外面一層刺。
它的刺和刺之間沒有絨毛,就是赤裸裸的皮。
品種不同,刺也不同,每隻刺蝟大致有6000-16000根刺。
刺不少,但還沒到密不透風的程度,天冷的時候為了不被凍死,刺蝟就靠在一起取暖,可一靠得太近,彼此都會被對方的刺扎到,於是又分開些。
可還是冷,於是又靠近,又分開,又靠近,又分開,就這麼折騰來折騰雲,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適當的距離——既能互相取暖,又不被刺扎著。
對刺蝟來說這事兒很簡單,這就一生理反應,但被人一總結就不得了,還整了個概念叫「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
一說到刺蝟,很多人腦子裡最快出現的一個字是「扎」,一些好奇心重又愛好生物學的同志頗有疑問:渾身那麼多刺,刺蝟它媽怎麼生它?
還有人酒喝多了,一本正經地瞎說。
其實這事不用人操心,老天爺早就安排好了。
刺蝟剛出生時,沒刺,刺都在皮膚下面,表皮是類似鱗片樣的角質附屬物,所以完全不會扎到媽媽。
在出生24小時內,刺會從皮膚下慢慢長出來,兩三天的時候完全變硬,就成了我們看到的刺。
爪子蜷起來,小刺蝟看起來跟一堆蒼耳似的。
像豪豬之類的也都差不多,剛出生時體表只有類似的軟毛,不難為它們的媽媽。
稍長大一點的刺蝟寶寶是最萌的,很可愛。
說起來刺蝟這種動物挺可憐,一輩子不知道啥叫「媽媽溫暖的懷抱」。
剛生下來時就是一塊肉,刺蝟媽媽得小心翼翼地躲著,不扎到孩子。
等小刺蝟的刺長出來了,大家還是得保持距離,你也別扎我,我也不扎你,咱不玩「愛的抱抱」這套。
………………………………………………
解決了刺蝟媽媽如何生寶寶的問題,一些好奇心更重兼酷愛生理學的同志又興奮:生孩子沒問題,可倆刺蝟怎麼造孩子?
當然有更多同志興奮的回答他。
這事怎麼說呢?
以前人主觀認為刺蝟是像人類一樣面對面交配,後來有了攝像機等先進設備,再加上無聊的人也日漸增多,終於有人發現錯了。
刺蝟性格孤僻,也很膽小,不是一家一起過日子,平時基本都是各自獨居在洞裡,晝伏夜出。
每年春天到了繁殖期,發情的公刺蝟就到處轉,找一個母刺蝟下手。
談過戀愛的都知道,一旦把女朋友惹乍了刺,你得萬分小心。面對滿身刺的異性,公刺蝟當然更不敢硬來。
這是一個「軟磨軟泡」的漫長求愛過程。
公刺蝟又是轉圈又是賣萌,用各種方法試圖感動對方,說服對方,死乞白賴地要求交配。
^
它必須取得母刺蝟完全心甘情願的主動配合,說服工作稍不到位,母刺蝟雖然同意但很勉強,可能就會有血淋淋的隱患。
公刺蝟雖然臉皮厚,便肚皮薄,母刺蝟稍一反抗,不得扎得哇哇怪叫?事兒辦不成,還扎一身血窟窿,不划算。
^
公刺蝟很會察顏觀色,等到母刺蝟的刺不再豎著,還是貼在身上,它知道差不多了。
刺蝟的交配姿勢與大部分哺乳動物並無區別,不過公刺蝟事前要做的事更多些。它先要非常小心翼翼地把母刺蝟身上所有可能扎到它的刺都用舌頭舔溼潤。
據科學家說這樣會讓那些尖刺變軟一些,不知道刺蝟是不是同意。
然後交配正式開始。
母刺蝟尾巴往上翹,生殖孔往外往上翻。
公刺蝟的生殖器長在肚子中央,平時就像一個小紐扣,等到「興奮」的時候才「亮傢伙」。
這樣的奇妙設計,讓公刺蝟不像某些哺乳動物那樣,得爬上雲或是得賣命地「跳」上去才成,它稍就得完成交配。
這個不多說了,你自個兒想像去吧。
當然了,說這麼多,刺蝟都快羞哭了,一點隱私都沒了啊:人啊人,沒事你想這個幹嘛!
^
交配過後,兩隻刺蝟各自抱拳道一聲「保重」,就各奔東西了。
大家都有刺,還是相忘於江湖離遠點,就別互相傷害了。
有刺雖然麻煩,可是沒刺的刺蝟是很慘的,就跟人不穿衣服一樣,大家都躲著你。
英國就有人發現一隻刺蝟「貝蒂」,因為皮膚問題沒長一根刺,結果被拋棄了。
一家動物收容中心收養了它,相關人員表示也很難給它找到交配對象,它可能會一直這樣孤苦生活。
該動物收容中心以前還收養過一隻被棄的雄性刺蝟「巴爾德裡克」,它跟貝蒂一樣,身上也沒有刺。雖然在收容中心吃喝不愁,後來還是英年早逝,抑鬱而終。
既然能總結出「刺蝟法則」,從這隻無刺的小同志身上也能得到些啟迪,比如對男的不能太柔順,有時你刺他幾下,可能他更來勁。
這個就是人們的想像了,刺蝟一般不這麼去弄糧食。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