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舉措推動傳統戲曲突出重圍

2020-11-27 人民網

原標題:三舉措推動傳統戲曲突出重圍

  原標題:傳統戲曲如何突出重圍

  文化名家馮其庸先生談到中國戲曲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時曾說:「中國的戲曲如果滅亡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滅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傳統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獨立的民族精神),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基礎。」

  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中華文化重要根脈的傳統戲曲近些年來生存日益艱難。數據顯示,中國傳統戲曲已從1959年的368種減少至2013年的286種,以每年超過一種的速度在消亡。

  儘管如此,今年7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全國戲曲工作座談會也隨之召開,這些為傳統戲曲的傳承保護提供了政策利好。而在地方,基層院團和戲曲工作者的積極探索,也為傳統戲曲突出重圍帶來了希望和曙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今年,國家層面出臺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而地方政府的政策探索已經開始了很多年。事實證明,要讓傳統戲曲傳承並發展下去,政策支持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比如,2013年以來,為支持傳統戲曲的傳承發展,山東在省級層面出臺系列政策措施,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在選題創作、加工提高、演出獎勵等環節分別制定扶持辦法。由於政策扶持涉及戲曲創作的每一個鏈條,這一探索被形象地稱為「全鏈條」扶持機制。依靠這一機制,2014年山東省本級財政累計發放扶持資金1000萬元,近30個戲曲傳承項目從中獲益。

  「全鏈條」扶持機制,給傳統戲曲的劇目創作帶來巨大利好。可對於基層劇團而言,創作已經退居次要地位,如何生存下去,如何把現有的劇目保留傳承下去才是當務之急。

  有不少地方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採取了「一刀切」的政策,將基層院團全部轉企改制,將其作為包袱殘酷地甩到市場中,任由其自生自滅,結果很多地方劇種在市場的大潮中快速消亡。

  幸運的是還有一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時,不忘對傳統戲曲「扶一把」。2012年7月,菏澤市對市、縣兩級國有文藝院團進行改革,保留了國有文藝院團的事業單位屬性,同時財政上加大扶持力度,財政撥款較改革前增加了20倍。以菏澤市牡丹區大平調劇團為例,在2012年之前的二三十年中,由於長期發不上工資,劇團基本名存實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平調,也面臨著消亡的命運。2012年後,全團定編52人,每人每年財政撥款4萬元,過去的演員、燈光、舞美人員都重新回到了團裡。再加上演出補貼,大平調劇團的演員們月收入現在能夠達到4000元左右。

  「工作穩定了,收入增加了,人心自然也就安穩了。」大平調劇團團長何西良介紹說:「咱們劇團現在每天要麼排戲,要麼演戲,已經能夠演出30多個劇目,每年下鄉演出100多場。」在大平調劇團的排練與演出中,大平調這一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現在又恢復了往昔的活力。

  優化戲曲文化生態環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於中國傳統戲曲來說,「水土」便是支撐其存在發展的戲曲文化生態環境。以前,中國傳統戲曲之所以能夠傳承數百年乃至上千年而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緣於長期形成的濃厚的戲曲文化氛圍和數量龐大的觀眾群。因此,要讓傳統戲曲傳承下去,非得有一定數量的觀眾群體和較濃厚的戲曲文化氛聞不可。

  近年來,在政府財政的支持下,各地的戲曲劇團開展了持續的「送戲下鄉」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比如,2014年,菏澤市全市11家國有文藝院團「送戲下鄉」演出4192場,今年上半年「送戲下鄉」演出2310場,演出的劇種涵蓋了山東梆子、棗梆、大弦子戲、兩夾弦、柳子戲、大平調、四平調、豫劇、墜劇等9個當地的劇種。而棗莊市採取「政府購買、院團演出、農民受惠」的思路,近年來持續開展「一年一村一場戲」文化惠民活動,服務群眾達1000萬人次。

  在持續的「送戲下鄉」惠民演出活動中,老百姓得了實惠,院團拿到了演出補貼也鍛鍊了隊伍,更為重要的是,看戲這一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很久的傳統得以恢復,戲迷開始逐漸回歸,戲曲的社會文化氛圍也開始得到改善。

  幾乎所有參加過「送戲下鄉」的戲曲院團負責人都反映,現在戲曲觀眾以中老年為主,很多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當這些老年觀眾離開後,傳統戲曲還能演給誰看?因此,培養青少年觀眾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早在2005年,濟南市京劇院便發起了「京劇進校園」活動,以培養少年觀眾。濟南市京劇院院長於鶴詠回憶說,最初「京劇進校園」活動開展得十分艱難,不少學校擔心「京劇進校園」會影響孩子們的文化課學習而將京劇拒之門外。一直到2009年,濟南市教育局把京劇進校園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範疇,才推動了「京劇進校園」的廣泛開展。經過10年的努力,目前濟南全市有1萬多名中小學師生能夠唱1到2段京劇的經典唱段,形成了「師生學子同傳唱,梨園校園共京音」的良好局面。

  在今天的濟南,只要是京劇演出,票根本不愁賣,且常常一票難求,而京劇觀眾中很多都是孩子和孩子們的家長。這讓其他劇種十分羨慕,而羨慕之餘,更應該學習京劇的做法。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角兒的藝術」,戲曲傳承離不開人才支撐。然而,傳統戲曲尤其是地方劇種正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危機。

  《兩架山》是一個消失了40多年的菏澤地方劇種大弦子戲的傳統經典劇目。菏澤一直想復排這臺戲,但一直苦於缺少大弦子戲演員。2011年,依託當地山東梆子和棗梆兩個劇團,菏澤大膽嘗試跨劇種「依團代傳」,找到了一條破解瀕危劇種傳承的難題。他們的具體做法是:從山東梆子和棗梆兩個劇團抽調年輕的演員跟大弦子戲的傳承人跨劇種學戲,學成後,再一起排演大弦子戲的相關劇目。在整理恢復《兩架山》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15名大弦子戲的骨幹演員,還搶救挖掘了5個傳統折子戲。

  過去,戲曲人才培養基本都採用「師傅帶徒弟」或「團帶班」模式,而今天「團帶班」的培養模式已經跟戲曲傳承的實際需求跟不上了。

  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院長徐向東指出,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其文化課的要求越來越高,都希望孩子能有個文憑,將來學藝不成還可以另謀他業,因而過去只學專業課的傳承方式顯然不行了。另外,基層院團在實踐中即便培養出了優秀的演員,但由於他們沒有接受完整的學校教育,創新能力往往也存在局限,因此傳統的拜師學藝應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才能孕育出優秀的演員。

  基於上述原因,「傳統科班制」和「學院教學制」相結合的地方戲後備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比如,山東文化藝術學校依託文化系統資源,與中國戲曲學院及省直院團聯合辦學,定向培養人才,為省內外戲曲院團培養輸送了一批戲曲新生力量,許多優秀學員已在各自行當中開始嶄露頭角。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保育與傳承——香港戲曲文化開新局
    (小標題)戲曲中心將鞏固香港國際文化大都會地位15日,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宣布,區內首座地標性表演藝術場地——戲曲中心將於明年1月20日開幕。這意味著粵劇這門傳統藝術將在演出場地上進入一個新紀元。戲曲中心坐落在西九文化區東側,樓高8層,佔地約2.82萬平方米,主要設施包括可容納上千個座位的大劇院、容納200個座位的茶館劇場、8間專業排演室、演講廳等。
  • 大安:回龍鎮「三舉措」推動「城鄉環衛一體化」進展
    四川新聞網消息(郭燕青)為全面落實大安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關於「城鄉環衛一體化」項目的實施,回龍鎮「三舉措」推動「城鄉環衛一體化」項目進展。及時召開動員會,落實責任主體。
  • 以創新碰撞經典,上影新戰略與戲曲電影的相遇
    戲曲電影的未來究竟路在何方?圖說:《貞觀盛事》劇照 官方圖梳理改編,重點突出毋庸諱言,濃鬱體現中國傳統寫意審美觀的京劇,與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和審美觀念,有著本質的區別。比如時長,舞臺版《貞觀盛事》有兩個半小時多,電影版要壓縮在120分鐘左右,如何縮短時長,又不影響劇情?
  • 燦白、勳興、城堡……能在大熱年下攻CP中突出重圍,這一對厲害了
    從這樣的分工看來,EXO隊內CP的年下攻傳統似乎也就不意外了。年下攻傳統可不是小編隨便說說的。先不說別的,首先大熱燦白就是年下攻,沒錯吧~在燦烈的身高「壓制下」,伯賢雖然是年齡相對大的那一個,然而並沒有什麼亂用。然後勳興小天使更是如此,張攻子,那是什麼,能吃嗎?藝興在世勳面前完全就是綿羊興呀,被忙內攻下來,簡直不能再年下了!
  • 首戰618就拿下第二名,vvild小野電子菸靠什麼突出重圍?
    他認為「電子菸其實能顯著改善傳統菸民的生活,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很有意義的」。跟傳統香菸相比,電子菸去除了焦油、一氧化碳等上千種有害物質,大幅度降低了吸菸對人體的傷害。換用電子菸,對於菸民自身和他們的家庭,都是一種減害行為。另外,電子菸沒有明火,沒有難聞的氣味,不會導致牙黃、多痰等問題,可以為菸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
  • 認養一頭牛爆品棒棒噠奶酪棒突出重圍,榮獲食品創新力大獎!
    認養一頭牛爆品棒棒噠奶酪棒突出重圍,榮獲食品創新力大獎! 近日,認養一頭牛在 307 個創新食品飲料產品的評審中突出重圍,憑藉創新產品棒棒噠奶酪棒榮獲iSEE食品創新力大獎 100 強。
  • 武漢計劃再添文化新地標,將在月湖片區打造一座園林式戲曲藝術中心
    會上部署了武漢建設文化強市和國際濱水旅遊名城的諸多舉措,會議透露武漢計劃在漢陽月湖片區,打造一座園林式戲曲藝術中心。據介紹,武漢市文旅局結合武漢歷史之城、長江文明之心建設,規劃建設包含戲曲大劇院、小劇場、排練廳、傳習所、體驗館、博物館等設施為一體的武漢戲曲藝術中心,打造武漢戲曲「大碼頭」新地標。
  • 淺談:戲曲丑角在動畫中的直接運用
    1956年,在毛澤東同志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鼓舞下,新中國的戲曲事業呈現出了嶄新的局面[4]。在這一時期,戲曲與電影結合起來,形成了戲曲電影這一獨特的電影類型。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動畫也自然而然地與戲曲進行了融合。中國動畫片的製作,從一開始就自覺地接受了傳統戲曲中的精粹,從而創造出了盛極一時的中國動畫學派。可以說,是傳統戲曲藝術將中國動畫領上了民族風格之路。
  • 安徽銅陵:2019年「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2019年安徽省銅陵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在此啟動。豐富多彩的造型,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節讓現場百餘名師生零距離領略國粹藝術的魅力,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享受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    傳統戲曲《貴妃醉酒》
  • 安徽日報:安徽:三大舉措發力推動全面綠色轉型
    記者日前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2021年安徽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從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狠抓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以及著力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三個方面發力,推動全面綠色轉型。
  • 平谷戲曲巡演慶重陽 18場演出陸續進鄉鎮
    評劇、河北梆子、京劇、黃梅、花鼓戲……10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平谷區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平谷重陽戲曲會」活動,平谷區溫暖之家老年公寓的150餘名老人歡聚一堂,樂賞戲曲,共度佳節。重陽戲曲會上,突出尊老敬老、厚德仁愛主題,演出前主辦方就為老人們一一送上紅色圍巾等小禮物,此次演出也精心挑選了老年朋友喜歡的戲曲節目,同時穿插老年旗袍秀、太極表演等元素,剛剛參加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天安門廣場聯歡活動中心表演區的「平谷精華武校」學生們,也為老人們帶來精彩的舞獅表演。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贏得老人們陣陣掌聲。
  • ...傳統戲曲|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澄湖大閘蟹|風箏|揚州
    崑曲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作為人類口述意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崑曲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主要流行於江蘇,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區。代表作有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水滸記等。揚州剪紙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揚州剪紙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
  • 賞一齣好戲過大年 名家名角戲曲裡話春節
    各部梨園除夕子夜張燈火以待,戲臺上一顰一笑流轉風華成為鄰裡鄉親的共同話題,廣受熱愛的戲曲故事被繪入年畫,城裡鄉間,聽戲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日傳統。現如今,新春戲曲演出依舊是各家劇院的重頭戲,過年期間不僅好戲連臺,進到戲院裡賞一齣好戲,更成為一部分青年戲迷所追求的過年時髦方式。春節裡上演的戲曲會有哪些特別的講究和扮相?京劇、崑曲、評劇裡都有哪些過年時必演的經典劇目?
  • 平谷區戲曲巡演走進18個鄉鎮慶重陽送祝福
    國際在線消息:10月7日恰逢九月初九重陽節,平谷區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平谷重陽戲曲會」活動。活動以「孝滿京城 德潤人心」為主題,由平谷區委宣傳部主辦,平谷區委教育工委、平谷區民政局、平谷區文化和旅遊局協辦。平谷區溫暖之家老年公寓的150餘名老人歡聚一堂,共度佳節。
  • 南莊鎮多舉措推動三產整合發展
    本網訊 建水縣南莊鎮採取措施,積極推動全鎮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 該鎮突出主導產業,在調結構、穩增長上下功夫,在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上求突破,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規模化、組織化、信息化程度,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
  • 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收官 《一旦三夢》亮相
    《一旦三夢》劇照  搜狐娛樂訊 由繁星戲劇村出品的實驗崑曲《一旦三夢》於11月11日在繁星戲劇村首演,該作品將持續演到16日,該劇編劇為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教授謝柏梁,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廖向紅擔任導演,全劇將《牡丹亭
  • 地方連鎖品牌甜啦啦突出重圍
    地方連鎖突出重圍「甜啦啦是什麼?」在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紅餐網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餐飲營銷力峰會中,這個備受熱議的新面孔,甜啦啦憑什麼在60萬家茶飲店中突圍而出?2020中國茶飲十大品牌頒獎現場當新式茶飲頭部品牌在一二線城市打得火熱時,甜啦啦卻另闢蹊徑,選擇布局三四線城市。
  • 南工北匠設計服務幫你突出重圍
    不過,不同於以往,在8090當道的現代職場中,人們精神文化日益豐富,傳統的企業宣傳以及培訓方式已經不足以引起他們的注意了。所以,想要達到更好效果,尋找到能與當代年輕人「志趣相投」的宣傳、培訓方式自然不可忽視。而在這方面,南工北匠設計服務就能幫你突出重圍。有趣又不失格調 原創MG動畫讓企業宣傳事半功倍
  • 戲曲「像音像」工程上海基地揭牌,為藝術家留下完美影像資料
    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是國家重要文化工程。工程選取當代戲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劇目,採取先在舞臺取像、後在錄音室錄音、再由演員給自己音配像的方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反覆加工提高,留下完美的藝術記錄。2016年3月,文化部成立京劇「像音像」工程辦公室,在天津市先行先試、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將這一工程向全國推開。
  • 上海六大戲曲院團青年演員同臺展夏訓成果
    由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和所屬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六家院團舉辦的「不負韶華——2020年上海戲曲院團夏季集訓展演暨『戲·聚精典』演出季」今晚在上海大劇院拉開帷幕。演出季首次聚焦青年演員,以連續四場演出呈現六家院團夏季集訓的成果。通過集訓和演出,中心和所屬院團積極促進青年戲曲人把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作為奮鬥目標,以昂揚的精神、精湛的技藝和優秀的作品為青春喝彩,譜寫戲曲藝術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