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拳打支付寶、腳踢比特幣」背後的5個真相

2021-01-21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蘇寧金融研究院」,作者 | 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人人都愛人民幣。央行數字貨幣愈行愈近,點燃了大眾熱情。有的人惡補貨幣知識,關心「是什麼」「為什麼」等問題;有的人熱衷吃瓜,關心「支付寶怎麼辦」「比特幣前景如何」「美元霸權迎來致命一擊」等話題。

拳打支付寶、腳踢比特幣、挑戰美元霸權,不得不說,娛樂圈的瓜吃太多,都吃到金融領域了。真相如何呢?

本文中,我們嘗試一一解答。之所以是嘗試解答,因為任何非官方解讀都帶有主觀猜測意味。

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首先是一種貨幣。

貨幣是什麼呢?貨幣是一種記帳單位,是經濟活動的潤滑劑。你可以把貨幣想像成提貨單,背後對應著商品和服務的索取權,所以貨幣也成為財富的象徵——人們持有和儲存貨幣,意在有一天兌換成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

關於貨幣,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有一句名言,「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貨幣,但問題在於其是否能被人接受。」意思是說,在經濟學意義上人人都能發行貨幣,但並非每個人發行的貨幣都能被大眾接受。有人願意接受比特幣,所以比特幣也能在特定範圍內行使貨幣職能,成為一種「虛擬貨幣」(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並不承認其貨幣屬性)。

在現代經濟語境中,貨幣通常指法定貨幣,由央行發行,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特徵,在國境範圍內任何人不得拒收。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對應不同的貨幣形態:紙幣現金是人民幣,銀行存款背後是人民幣,央行數字貨幣也是人民幣。

所以,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呢?你可以理解成以數字形態存在的人民幣。

既然都是人民幣,必然可以在不同形態間互換——數字貨幣可以兌換成現金,也可以轉換為銀行存款,反之,現金和存款也可以兌換為央行數字貨幣。

問題來了,現金和活期存款帳戶已經能夠滿足大家的支付需求,站在用戶的角度,為何還需要央行數字貨幣呢?

的確,專家在解析央行數字貨幣的必要性時,多基於央行和金融機構視角,如相比現金,數字貨幣能節約印刷成本,也不存在損毀替換以及運鈔押運問題,能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體系的現金管理成本;相比銀行存款,數字貨幣可追溯資金流向,小則防止信貸資金違規入股市、樓市,大則在反洗錢、反恐融資等方面發揮作用。

對老百姓的好處體現在哪裡呢?好處是防偷防盜,因為可追溯,也不怕偷盜。不便之處表現為要重新培養一種貨幣使用習慣。

當然也不必擔心,也許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場景支持數字貨幣,但所有的場景都會兼容現金和刷卡支付。對用戶來講,用還是不用央行數字貨幣,一點也不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央行數字貨幣會取代現金嗎?

一定程度上,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也是一種順勢而為——順應「無現金社會」趨勢,為數字經濟提供更好的支付載體。那央行數字貨幣會取代現金嗎?不會。

「無現金社會」這個詞在2017年曾經大火,不僅支付巨頭借勢宣傳,連部分商家都開始拒收現金,惹來大量爭議,以央行表態「拒收現金屬於違法行為」告一段落。從那以後,沒有人宣傳推動「無現金社會」,但「無現金社會」並未停止滲透。

現金的使用背負著很大的運營管理成本,一直以來,國家都鼓勵在經濟活動中減少現金使用。如1988年出臺的《現金管理暫行條例》明確提出「國家鼓勵開戶單位和個人在經濟活動中,採取轉帳方式進行結算,減少使用現金」,對於企業單位,則明確規定只能在限定條件下使用現金且不能超過一定金額,否則便涉嫌違法。無他,現金支付難以追蹤資金流向,大額現金交易往往是灰色交易、非法交易的重災區。站在企業的角度,大額現金支付還會帶來防偽識別和現金存放等問題,通常也更傾向接受電子化交易。

但對於小額零星交易,現金具有不可替代的優點,最大的優點便是高度靈活性和場景普適性,不需要依賴第三方設備和網絡,可隨時隨地用於交易,適用於一切群體和幾乎一切小額場景。回顧過往,行動支付攻城略地,但再高明的科技也難免有BUG,這個時候,現金便是確保支付順利進行的最熱點頭條後一道安全墊。

同時,考慮到貨幣支付場景的複雜性和客群的複雜性,一二線城市可暢行無阻的做法不見得適合縣域,一部分人(比如年輕人)追捧的支付方式也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選擇。而現金,每一個人都可用。

最後,現金的匿名性特徵更是無可比擬的優勢。絕大多數時候,人們不介意金融機構掌握自己的資金記錄,但也有很多時候,人們希望一些交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曾一度因匿名性特徵廣受青睞,但事實證明,現金才是真正徹底的匿名,某種意義上,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追溯性會更加凸顯現金的匿名優勢。

所以,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在很多場景替代現金,卻不能在所有場景取代現金。在可預見的未來,現金仍會靜靜躺在錢包裡、陪伴我們左右。

央行數字貨幣讓用戶拋棄第三方支付?

除了現金,很多人還憂慮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龍頭地位不保。技術上看,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去中介化」點對點交易,只要商戶和消費者都開通了央行數字貨幣錢包,兩個錢包地址之間就可以直接交易,既沒有行動支付什麼事,也沒有銀行什麼事。

不過,央行發行數字貨幣自然不想真正「去中介化」,採取的仍是「央行——金融機構——用戶」的雙層運營機制,用戶在金融機構開戶,不直接與央行發生業務關係。

問題來了,央行數字貨幣雙層運營,而第三方支付則是三層結構:央行——銀行——(銀聯/網聯)——第三方支付——用戶。央行數字貨幣,明確表態需要銀行帳戶,還需要第三方支付帳戶嗎?

理論上是不需要的,就像沒有第三方支付時,支付轉帳交易也照常運行一樣。就現有清結算體系而言,第三方支付屬於體驗層面的提升,是錦上添花,一直都不是必需品。對央行數字貨幣也是如此,沒有第三方支付,不會有實質影響。

央行數字貨幣是個新戰場,用戶習慣從零培養,現在來看,銀行APP率先試點,先發優勢不在第三方支付這裡。

當然,也不必過度誇大影響。站在用戶角度,央行數字貨幣與現金、銀行卡餘額並無本質區別,其嘗鮮屬性能吸引少數追求變化的年輕群體,要被大眾普遍接受,卻是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在這個漫長過程中,銀行APP率先試點帶來的先發優勢微不足道。

最後,第三方支付的崛起,並非監管機構有意推動或金融體系自發孕育的產物,而是市場需求自我催生的變革創新。契合市場需求而生,用戶習慣成為第三方支付最大的護城河。只要用戶體驗不滑坡,第三方支付就有生命力。

歸根結底,支付的競爭,一直是場景和體驗的競爭。

央行數字貨幣碾壓比特幣的生存空間?

國內本就不承認「虛擬貨幣」的貨幣屬性,Libra、比特幣在國內並沒有生存空間。所謂央行數字貨幣碾壓Libra、比特幣的生存空間,更多指向跨境市場。

Libra、比特幣都定位於國際貨幣,依託區塊鏈技術,不受國境線限制,不受現有國際清結算體系束縛,在多國認定虛擬貨幣為非法的背景下,跨境場景成為虛擬貨幣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在技術層面,央行數字貨幣能顯著提升跨境支付體驗,但央行數字貨幣作為中國法定貨幣,帶有主權國家色彩,在國際社會接受度層面不具有Libra、比特幣等非主權貨幣的靈活性。舉例來說,日本等一些國家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工具,卻不可能接受人民幣用於其國內交易場景,後者涉及到貨幣主權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從技術層面去對比各種市場自發孕育的「虛擬貨幣」,卻不能僅僅從技術上去界定主權貨幣。主權貨幣是經濟問題、金融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恰恰不是個技術問題。

央行數字貨幣的本質是人民幣,人民幣是中國的法定貨幣,央行數字貨幣的國際化等同於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人民幣的國際化,從來都不是遭遇了技術瓶頸,背後既有美元霸權體系的強大慣性,更有大國之間的力量博弈。

所以,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影響力,不會超出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範圍。對比特幣和Libra等「虛擬貨幣」,也不會構成實質壓力。

比特幣和Libra的真正壓力,來自各個主權國家。比特幣暢想建立一個跨越主權、全球通行的貨幣體系,其早期打出的技術抗通脹的標識也的確吸引了一些人,但貨幣從來都不是一個社會的主角,只是一個附屬工具。有什麼樣的社會和經濟,就對應怎樣的貨幣體系;沒有世界大同的社會,怎麼會有世界一統的貨幣呢?

當然,世界這麼大,世界大同的理想仍有生存空間,相應地,比特幣、Libra也總能找到立足之地;但是,也僅限於立足之地了。

央行數字貨幣挑戰美元霸權?

何謂美元霸權?簡單講就是美元作為國際硬通貨,賦予了美國獨特的優勢——需要用錢時,美國只需要開動印鈔機,而其他國家只能用商品來換,一如前法國總統戴高樂所說:

「美國享受著美元所創造的超級特權和不流眼淚的赤字。它用一錢不值的廢紙去掠奪其他民族的資源和工廠。」

既然全球資源和商品都以美元計價,那理論上,美國開動印鈔機,就可以在全球購買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資產。為了便於理解,可想像這麼一種極端情況:全體美國人不工作,靠美聯儲印鈔票在全球買買買就能過上幸福日子(實際上,一直以來美國消費者的支出都大於收入,賺1塊花2塊,離不開美元霸權支撐)。

當然,實際上會有約束,美國印鈔太過分時,會導致美元貶值,動搖全球對美元的信心,各國央行會轉而持有黃金或歐元等其他替代資產,動搖美元的硬通貨地位。問題是,世界上還缺乏美元的真正競爭者。

新冠疫情之後,美聯儲再次推出史詩級「大放水」,開足馬達印鈔,美元卻升值了,因為疫情全球爆發,避險資金無處可去,只能去美國,買美債。2019年末,外國投資者共計持有美國國債6.7萬億美元,約佔美國國債未償餘額的30%。

美元的霸權地位,讓美聯儲的很多「神操作」有恃無恐,誕生了坊間盛傳的各種「美元割韭菜」案例,讓國際金融體系無比扭曲。

世界上不應只有一種硬通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國家不堪「美國噴嚏、全球感冒」的戲碼,在全球範圍內掀起過一波「尋找美元替代者」的浪潮。不少國家把目光轉向人民幣,客觀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加速;而中國卻把目光投向一種超主權貨幣——SDR(特別提款權,錨定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等一籃子貨幣,可用於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補會員國政府之間國際收支逆差等)。

2009年,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提議更好地發揮SDR的作用,推動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定價、投資和企業記帳中使用SDR計價,繼而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

現在來看,SDR沒有替代美元。環顧望去,美元也沒有對手:歐元受困於歐盟區國家的財政危機,日元被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拖累,英鎊是上個時代的霸主。找了一圈,人們仍會把目光鎖定人民幣。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全球影響力提升在金融層面的映射,中國經濟結構升級、提質增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民幣國際化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央行數字貨幣,能提升人民幣在跨境交易層面的體驗,也僅此而已,不必過度解讀。

國際金融體系不應只有美元,國際金融體系也不期待另一個美元。美元的今天,不會是人民幣的明天。人民幣需找到一種新的方式融入世界,做互惠互利的工具,而非「割韭菜」的利器。

關於央行數字貨幣,就談到這裡吧。

參考資料:

[美]努裡埃爾·魯比尼,史蒂芬·米姆,《危機經濟學》,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相關焦點

  • 央行數字貨幣DCEP是什麼?DCEP錢包是什麼?
    綜投網(www.zt5.com)4月17日訊  2019年8月,央行官員表態央行數字貨幣(DCEP)「呼之欲出」。三個多月後,央行數字貨幣的廬山真面目是真的呼之欲出了。
  • 比特幣持續瘋狂上漲,各國央行:草率啦,趕緊大力發展央行數字貨幣!
    #比特幣[超話]##微頭條日籤# #數字貨幣# 進入2021年伊始,比特幣:持續瘋狂上漲; 華爾街金融機構:瞅啥呀,一共21萬枚,趕緊搶啊,蜂擁而至;各國央行目瞪口呆:草率了,打壓不住啊,趕緊滴吧,大力發展央行數字貨幣;民眾有點蒙圈:不說是BTC是龐氏騙局嗎…
  • 黃震:比特幣暴漲,主權數字貨幣推出將有何影響?
    來源:中新經緯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5日電 題:《黃震:比特幣暴漲,主權數字貨幣推出將有何影響?》作者 黃震(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當比特幣破2萬美元之時,就有分析預測未來可能破3萬美元,令人意外的是瘋狂的比特幣在僅僅一個月裡就攻破了3萬美元大關!如果按照市值計算,如今比特幣的市值已經達到了6000億美元。
  • 陳東海: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還有未來嗎?
    就是最近被廣大「吃瓜」群眾圍觀嘲笑的、圈內哀鴻遍野的加密數字貨幣領域。數字加密貨幣的帶頭大哥比特幣在2017年年末,曾經有個別的交易所瞬時達到過約21000美元的高價,當時多數的交易所價格超過19000美元。而近日比特幣僅僅11天就下跌了超過40%,最低價跌破了3500美元,比最高點則下跌了超過80%。比特幣和數字貨幣的下跌還在半途中,歷史上這種跌法也出現過了幾次。
  • 任澤平談比特幣突破3萬美元:貨幣革命還是投機泡沫?
    未來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會極大地推動數字貨幣等領域的應用。截止2021年1月2日,比特幣收盤價為29,382.40美元/個,流通總量為18,587,962.5個,流通市值為5,447億美元。比特幣為什麼迅猛發展?是否有長期投資價值?是數字黃金、貨幣革命還是割韭菜的投機泡沫?
  • 央行的數字貨幣讓支付寶、微信支付受衝擊?或許這才是根本!
    所以國家也曾推出過雲閃付,但是效果一般,而後就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支付寶、微信的挑戰者?目前數字貨幣還在小範圍的實驗,比如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等地作為試驗點。很多人說它就是個電子版的人民幣,和紙幣差不多。
  • 央行大動作 區塊鏈概念股突然火了!比特幣瞬間飆升
    來源:中國基金報作者: 高雯 數字貨幣新時代要來了?受到央行數字貨幣應用落戶蘇州的消息刺激,數字貨幣概念股接連掀起漲停潮,多隻個股逆市走出連板行情,有個股4月份以來大漲近40%。與此同時,比特幣也一掃前期頹勢,今日突破7000美元大關。
  • OKEx晨訊:富達數字資產將提供比特幣抵押貸款
    產業快訊【行業】彭博社:富達數字資產將提供比特幣抵押貸款富達數字資產(Fidelity Digital Assets)將與BlockFi合作提供以比特幣為抵押的美元貸款。這項新服務將有益於對衝基金、礦工和其他潛在客戶,他們將能夠在不清算其加密貨幣持有量的情況下獲得現金。
  • 區塊鏈早報 | 比特幣跌破7000美元關口;虛擬數字貨幣新一輪整頓...
    與此同時,其他主要加密數字貨幣的價格也繼續普遍大跌,其中瑞波幣跌12.80%,以太坊跌11.89%,萊特幣跌10.46%。虛擬數字貨幣新一輪整頓措施已在醞釀目前海外虛擬數字貨幣平臺在中國的交易呈現炒作升級態勢,不僅幣價瘋狂,同時手法更加隱蔽。新一輪虛擬數字貨幣整頓工作正在醞釀。
  • 「比特幣、數字貨幣購車」?廣汽蔚來道歉:未充分考慮和未取得金融...
    北京商報訊(記者 嶽品瑜 劉四紅)12月31日,廣汽蔚來發布道歉聲明稱,在未充分考慮和未取得金融監管許可的情況下,就發布成為首家接受數字貨幣購買的汽車企業
  • 央行:所有ICO平臺和比特幣交易所已經退出中國市場
    所有ICO平臺和比特幣交易已經安全退出中國市場。記者也了解到,也就在今日,關於處置非法集資部級聯席會議在銀保監會召開。據悉,來自央行、證監會、最高人民法院等11個部委的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央行表示,央行對涉嫌非法集資的「虛擬貨幣」相關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針對涉嫌非法集資、非法證券活動的ICO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場所,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及時發布公告,明確態度、警示風險,並部署各地開展整治。
  • 中國經濟的下半場:比特幣退出,央行數字貨幣大範圍使用?
    比特幣首次出現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比特幣是幹什麼,只知道他是一種區塊鏈技術,但是當我們第一次聽聞區塊鏈技術,這種「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產品時,覺得它肯定是一種假投資,我們回到今天,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當年的比特幣,如今一枚已經漲到了3.8萬美金。
  • 突破3.47萬美元 比特幣暴漲背後的「巨鯨」
    談及近期的漲勢,知名數據分析和諮詢公司全球數據首席科技分析師基蘭·拉吉稱:「2017年比特幣價格出現暴漲是來自散戶投資者的炒作,而2020年以來比特幣價格大漲則是因為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大型銀行和支付公司都把投資重點轉向了數字資產和加密貨幣。」市場投資邏輯已改變「機構牛」的背後,是投資者在當前市場形勢下對比特幣態度的轉變。
  • 比特幣是數字黃金還是老鼠藥?
    大家好,我是曉董說財的曉董,今天想和大家談論一個我並不太懂的話題:比特幣。比特幣是一種基於去中心化,採用點對點網絡與共識主動性,開放原始碼,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的加密貨幣。作為一個財經欄目作者,大言不慚地高談闊論自己並不了解的事物,是基本功。接下來,我本來想寫個段子,諷刺一下同行。
  • 央行官員:ICO已取締 境內比特幣交易平臺基本退出
    自去年9月央行、中央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文要求立即停止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後,近日央行官員公開表示,目前我國境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首次代幣發行(ICO)清理整頓和取締已基本完成。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
  • 貨幣重置時代已到來!未來最能抗通脹的,唯有比特幣……
    特別是進入2020年11月份以來,短短的2個月裡,從1.4萬美元一路暴漲至接近3.5萬美元……如果從2020年3月份的最低點算起,比特幣的價格上漲了近8倍。1為什麼比特幣會暴漲?比特幣的暴漲又意味著什麼?
  • 6周暴漲70% 比特幣背後的6大邏輯
    ③穩定貨幣的興起另一個與熟悉度相關的因素是穩定貨幣(stablecoins)的出現,也就是那些通常與法定貨幣,比如美元或歐元掛鈎的加密貨幣。這些貨幣不像普通加密貨幣那樣具有波動性,因為它們與通常支撐加密貨幣的傳統貨幣掛鈎。專家表示,穩定貨幣已成為加密貨幣市場流動性的主要來源。 這些由政府或企業集團支持的硬幣也為數字貨幣行業增添了合法性。
  • 80%央行展開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來源:財華網【財華社訊】香港金融發展局發表央行數字貨幣發展近況的報告。報告指出,據國際結算銀行調查顯示,全球66家回應調查的央行中,約80%央行正在參與和央行數字貨幣相關的研發工作,約40%央行的工作已從概念研究發展至測試或概念認證階段,還有10%央行已開展相關的試點計劃。
  • 數字貨幣交易平臺 OKEx 暫停提幣:上帝要讓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近日,一則「數字貨幣交易平臺 OKEx 暫停用戶提幣」消息震動幣圈,受此消息影響,OKEx平臺幣OKB暴跌超17%,主流數字貨幣也全線下跌,比特幣一度跌破11200美元。資料顯示,徐明星,系比特幣交易所okcoin創始人、OKCoin幣行創始人兼CEO、區塊鏈技術專家。早在2018年9月,徐明星就曾被傳出被帶入派出所協助調查涉嫌數字貨幣欺詐警情。後來,徐明星在其朋友圈回應,不信謠,不傳謠,共創美好區塊鏈輿論環境。
  • 三問數字人民幣:究竟是什麼?為何要推出?使用安全嗎?
    簡單來說,數字人民幣是法定貨幣的數位化形態,也就是我們手中人民幣紙鈔的數位化版本。數字人民幣和比特幣等數字代幣有什麼區別?法定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數字代幣相比,兩者最關鍵的區別在於是否有國家信用背書,能否保證幣值穩定。就拿比特幣來說,幣值無法保持穩定,價格大幅波動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