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6月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林姿袁文通)昨日,記者從平潭相關部門獲悉,《平潭綜合實驗區水資源配置規劃報告》(送審稿)(以下簡稱《報告》)出爐。針對平潭綜合實驗區日益突出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報告》提出,2015年之前,完成三十六腳湖清淤,蘆洋第二水廠、霞嶼湖、海峽大橋島外調水工程上馬。
2030年,全部項目投產實施,滿足全部平潭島內缺水需求。
建兩條通道從島外調水
《報告》提出,近期可由平潭海峽大橋引水管道輸水,依託福清閩江調水工程,終點為三十六腳湖,日供水量11萬噸/天,可滿足近期島內工業、生活及河道外用水需求。而遠期線路則以大樟溪為水源,取水點位於閩侯縣古城村,經長樂市三溪水庫分水,擬通過平潭海峽第二通道輸水,終點為平潭三橋水庫和三十六腳湖,平潭分水51.8萬噸/天。另外,對三十六腳湖進行清淤擴容改造,引霞嶼湖水至三十六腳湖、竹嶼西庫。三十六腳湖清淤後,每年可供水量將達367萬立方米。而竹嶼西庫和霞嶼湖建設,可解決新城區的防洪排澇供水問題。霞嶼湖和竹嶼西庫總庫容將分別達643.74萬立方米和725.96萬立方米,相當於四五個三十六腳湖的庫容。
建海水淡化廠解決島嶼飲水
而平潭四面環海,利用優越海水條件,可使用海水作為景觀環境用水、路面清汙用水、城市生活衝廁用水,也可緩解淡水資源緊張的局面,《報告》規劃在平潭實施海水淡化工程,主要解決零星島嶼的飲水問題,擬規劃中的海水淡化廠位於敖東組團西南海邊,規劃為10萬噸/天。
在地下水供水工程方面,擬選擇蘆洋埔、龍王頭埔、七裡埔等6處中小型地下水集中開採區,作為平潭發展的備用或補充水源地。
[1]
平潭水資源少低於全省水平
平潭是福建少雨區之一,年均降水量達到1100毫米,且降水不均。而夏季大旱出現機率高達54%,為全省之冠。
而平潭全島人均年水資源佔有量481立方米,也低於全省水平。
平潭現有小(二)型以上水庫23座,總庫容2676萬立方米。而三十六腳湖作為唯一的中型水庫,總庫容1641萬立方米,是平潭最重要的水源地,目前用水主要靠三十六腳湖水庫供應。此外,敖東的六橋水庫、澳前的玉井水庫以及蘇澳的三橋水庫分別是這三個鎮的飲用水水源地,自來水廠53座,日供水能力3.1萬噸,而通過蘆洋地下水源的挖掘,可增加日供水量7000噸,只能解決城區發展的應急用水問題。隨著平潭開發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急劇增長,供需矛盾突出。
平潭目前水資源存在的問題是地下水利用率較高,地表水的利用程度相對較小,大量的淡水資源無法利用,而平潭城關僅靠三十六腳湖供水,已經不能滿足今後生產生活用水,並且實際可供水量小於用水量,水位下降,面臨枯竭危險。按照規劃,平潭到2030年,主島人口總量規模在80萬~100萬人。預計在未來十幾年內,平潭綜合實驗區人口將保持較高的增長率,而生活生產需水量也將會有顯著增長。
因此總需水量將呈跳躍式增長的態勢。
預計到2015年,主島總需水23.69萬立方米/天,而到2030年則為66.99萬立方米/天。而目前,由各供水工程和地下水分析,總可供水量為8.965萬立方米/天。
[2]
本文來源:臺海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