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愷哥
「最近每天10點到10點半,你怎麼都不在辦公室啊?小心老闆扣你工資哦。」
這句話如果是要好的同事說的,想必你會把它當成一句無傷大雅的玩笑。但如果這句話出自隔壁辦公室的HR之口,就有點令人毛骨悚然了。你可能會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
你的一舉一動,都在被公司監控著。
辦公室迷惑監控大賞
王女士覺得自己被公司監控了。
近日,王女士所在的浙江杭州某科創公司,送了一批新研發的智能坐墊給員工使用。據公司介紹,該坐墊是一個高科技智能設備:
員工不僅可以在手機上查看自己的心率、呼吸、坐姿、疲勞度等數據,還可以將坐墊與電腦聯機,通過扭動身體來操控電腦遊戲裡的飛機,順便鍛鍊一下身體。
這本來是個好玩的事兒,直到有一天,HR忽然問了王女士一個問題:
「你為什麼每天上午10點到10點半都不在工位上啊?小心老闆扣你獎金哦!」
王女士那段時間確實不在工位上,因為有長輩在外地住院,她與護工每天早上約好時間視頻了解一下情況。但讓王女士吃驚的是,HR居然對自己的情況了如指掌。同事們也表示,HR曾經跟他們說過類似的玩笑話。
思來想去,問題就出在這塊坐墊上——員工有沒有在工位上、在工位上呆了多長時間、什麼時候情緒激動了、什麼時候心率加快了,只要公司想知道,都能一清二楚。
儘管公司隨後緊急回應,該產品並非用於監視,是涉事HR私自傳播員工的個人數據,已對其給予嚴重警告處分,王女士還是感到不適:
「現在也挺矛盾的,坐墊是用還是不用呢?用,感覺繼續被監視了;不用,還要找個理由搪塞老闆,什麼高科技辦公設備,搞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都沒有了,這種體驗真的很差。也不是有心要摸魚、要偷懶,但是誰上班能保證每一分一秒都是在認真工作的?」
感到「被公司監控」的,不是只有王女士一個人。前段時間,快手就被員工曝出,在廁所安裝了「坑位計時器」:
通過這個坑位計時器,管理員可以在後臺查看每一個坑位是處於閒置狀態還是使用狀態、被使用了多長時間等等。
儘管快手緊急回應解釋,安裝計時器並非出於監控目的,是因為目前公司廁所坑位不足,員工上廁所老是要排隊,所以暫時安裝了一個計時器記錄衛生間的使用情況,來判斷要加裝多少移動廁所坑位,但此次事件也引發了不少網友的不滿:
不斷閃爍跳動的計時器,給員工造成心理壓力,無形中限制了他們上廁所的時間。有些公司上廁所甚至還要跟領導登記申請、上大號還要找保潔人員開鎖,員工們放飛自我、「帶薪拉屎」的最後一塊自留地,就這樣被公司無情地侵略了。
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安裝計時器,公司沒有提前進行說明,難免會讓員工感到心理不適。
前段時間也有員工曝出,上汽集團安亭基地辦公室的員工座位下方,被安裝了人體紅外傳感器——
該傳感器可以記錄員工的體溫,並以體溫變化為依據,通過智能算法判斷員工實際呆在工位上的時間,以測量座位上是否真的有人。
上汽隨後回應,該傳感器並非用於監控員工,只是公司最近要改造共享辦公室,通過查看傳感器的數據,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間會議室正在使用中、哪間會議室處於閒置狀態,避免同時使用一間會議室的尷尬情況。而安裝在員工座位底下的傳感器,兩周內就會進行拆除。
以上涉嫌監控員工的行為,公司似乎都給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但員工對監控的擔憂,難道真的只是空穴來風嗎?
埃森哲諮詢公司的相關報告顯示,62%的企業會使用監視技術來收集員工的數據,以更好地了解其工作質量。但在這些企業中,只有不到1/4的企業能夠恰當負責地使用這些數據——
公司監控著員工的隱私,要如何保證合理收集、合理使用?而員工又憑什麼要無條件相信公司的解釋?
公司監視員工,
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Netflix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曾經提到過,這是個時刻被「監視」的社會:
人們在網上做的事情,具體到停在哪張圖片上看了多久,都被科技公司持續監控、追蹤評估,以預測用戶的喜好行為,推送合適的內容與廣告,留住客戶,攫取利益。
人們的個人隱私在科技算法面前不堪一擊,只是如今這種算法不僅遍布人們的業餘生活,也開始蔓延到打工人的職場中。
科技算法日新月異,企業監視員工的方式也不斷更新迭代:
2020年底,亞馬遜被曝使用GPS、腕帶、熱像儀、安全攝像頭等科技工具,監視物流倉庫和門店員工的工作狀態;
近年來,有不少科技公司開始往員工的體內植入微型晶片,員工可以使用晶片刷卡打飯,但公司同時也掌握了員工的行蹤數據,想要監視員工易如反掌;
去年,南京一家環衛公司給建鄴區的環衛工配發了智能手環,環衛工人一旦休息超過20分鐘,該智能手環就會自動「報警」,發出語音提醒他們繼續工作……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避免被公司監視,員工們也花招百出:
領導喜歡走到我的身後,那我就下單一張「防偷窺電腦屏幕保護膜」,讓他無處可看;公司在線監視電腦屏幕,那我就自帶筆記本電腦,工作摸魚兩不誤;
公司要求員工使用電子坐墊,那我不在工位的時候就放些重物上去,假裝有人;廁所蹲坑要計時,那我就每蹲5分鐘換一個坑位,跟管理員打遊擊戰……
為了防止老闆監視自己,日本工程師Hironsan還專門設計了一套系統,只要老闆走近自己的工位,攝像系統就會自動識別出老闆的臉,並將他的電腦界面迅速切換成工作模式,裝出一副正在工作的樣子……
不得不說,公司與員工之間的交手,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人們的工作熱情,也在這些毫無意義的長期鬥爭中被消耗殆盡。而這種情況,本是可以被避免的:
去年年底,調查網站SurveyMonkey進行了一項以3454人為樣本的在線民意調查,結果顯示:62%的企業都會使用技術軟體監視員工(比如監視員工的電子郵件來往情況、電腦屏幕使用情況),而87%的工作者表示,自己並非不理解公司的做法,但只能接受公司對自己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督(如上下班打卡)——
換言之,我可以理解公司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保證自己的效益,但我不能忍受公司處處監視我、侵犯我的隱私:
你可以記錄我的上下班時間,可以派人抽查巡視辦公室的工作情況,但你不能時刻盯著我的電腦屏幕,這讓我很沒有安全感,而這些被丟失的安全感,本是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尊重與信任。
公司與員工的關係,
不該如此劍拔弩張
2021年1月4日,因為管理層與基層員工的種種矛盾日益激化,谷歌公司迎來了史上第一個為基層員工維權的工會——Alphabet工會。自由包容、開放尊重,曾是谷歌引以為傲的企業文化之一,然而,如今的谷歌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員工指摘。
就在去年年底,谷歌還因涉嫌使用技術工具非法監視並解僱員工而被起訴:公司針對員工電腦的Chrome瀏覽器開發了一款新工具,當員工創建的活動涉及100個以上的參與者時,該工具就會自動報告給管理層。員工認為,這一舉措,正是針對那些試圖組織工會的員工設置的。
監視員工、996福報、加班猝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公司與員工變成了天敵。而在公司監視員工這件事情上,法律並沒有對公司的這種「知情權」做出明確的範圍界定,這也讓不少打工人惴惴不安。
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在2013年的「馮漪與四川中達凌志汽車有限公司勞動爭議」一案中,公司認為馮漪上班時間沒有認真工作,在沒有告知他的情況下,拷走了他工作電腦中的所有資料進行內部審計,包括他的寫真照片和個人日誌。通過「事後監控」,公司挖出了馮漪的不少「行動蹤跡」,最終將其解僱。
公司掌握的信息詳細到什麼程度呢?在2013年5月8日~2013年6月19日期間,馮漪在工作時間內觀看電視劇《絕望的主婦》第一季的1~19集,並時常瀏覽阿里巴巴等購物網站……
事後,馮漪以侵犯員工隱私權為由,將公司起訴至法院,但最終法院駁回了他的起訴,理由中有一條是「被告公司取走的是工作電腦而非私人電腦,對工作電腦享有所有權及管理權,且本院認為,工作電腦中本就不該存放寫真照片及個人日誌」。
我不知道「上班摸魚」是不是他被解僱的直接理由,但看完這個案例,我確實背後一涼:
如果上班看一集電視劇就要被開除,那我和我的同事們可能已經被炒了成百上千次魷魚了,還好我們的領導不要求我們做樣子,只要能按時完成工作就行了——
大部分公司都義正詞嚴地宣稱,自己監視員工,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並且改善辦公環境,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長期調研顯示,員工們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未必是在工位上,反而很可能是在茶水間、飯堂裡,輕鬆愉快的工作氛圍,反而能讓員工感受到被信任與被尊重。
《哈佛商業評論》給試圖監控員工的公司提出了6條有效的建議,與各位boss共勉:
1、制定合理的判斷標準,不要簡單粗暴地將員工坐在工位上的時長與他們的工作效率劃等號;
2、對員工開誠布公,告訴他們你為什麼要監控、要如何監控,保證他們的知情權;
3、表現不好的要批評,但也別忘了表揚那些表現好的員工;
4、接受一個事實:無論多優秀的員工,都會有懈怠的時候,所以不要因為一兩次的摸魚就給他一個「消極怠工」的標籤;
5、一視同仁,不要包庇一類員工、針對另一類員工;
6、但凡有一絲可能,不要監控你的員工——
「只有監控這一手段才能提高員工的效率」,不過是公司的一廂情願罷了。
參考資料
[1] SurveyMonkey poll: workplace surveillance︱SurveyMonkey
[2] How to Monitor Your Employees — While Respecting Their Privacy︱Reid Black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