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公安博物館之中,收藏著全世界17個國家的200多支手槍,是世界上收藏槍械最多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很多槍枝愛好者們必來打卡的勝地。
其中最為著名且最具價值的手槍是孫中山先生的兩把手槍。第一把是西班牙製造的阿斯特拉駁殼槍,槍身裝飾非常華麗,鍍金鑲嵌深海彩貝。另外一把是國家一級文物、上海公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比利時製造的白朗寧手槍。
除了孫中山先生的兩把手槍,館中還有兩把手槍也是備受矚目。這兩把手槍來自於舊上海三大亨之中的杜月笙和黃金榮。
黃金榮的手槍是一支比利時製造的李若佛微型轉輪手槍,口徑為6.35mm,摺疊起來只有雞蛋大小。這是一把槍柄為24K純金的手槍,人們常常稱它為黃金金槍。黃金榮平時將這支槍藏在小皮套之中,看起來就像北方人常用的旱菸袋一樣。這種袖珍型武器,因為極少引起敵人的注意,所以實用性很高,是極具隱蔽性的防身工具。誰能想到這支雞蛋大小的微型手槍之中,可以裝6發子彈。上海槍械專家錢柏椿見過的槍枝有成千上萬,但像這樣精巧的手槍只有這麼一支。
這支小手槍和黃金榮極其相配。黃金榮從6歲的時候就跟隨著父親來到上海。少年時父親去世,黃金榮就被母親送到了寺廟裡面,在寺廟裡面做些雜事來混口飯吃。所以黃金榮一直都有一個"和尚"的外號。後來黃金榮去做學徒,辛辛苦苦四年沒有存幾個錢,倒是和法租界的流氓們成天混在一起。1890年,法租界巡捕房決定招募120名華人巡捕,黃金榮幸運被錄用,成為了巡捕房三等華捕。
他從市井流氓混到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長,他用盡心機,甚至自己"製造"案件,自己破案,可謂狡詐至極。從探目到領班,黃金榮後來因為破獲了法租界神父姚主教被綁架一案立了大功,黃金榮成了警察署唯一一名華人督察長,法租界甚至安排了8名巡捕給他當保鏢,一度風光無限。而黃金榮早年因為生活窮困,發跡之後貪婪至極,即便有了巡捕房督察長這個鐵飯碗,依舊想著怎麼靠煙土發上一大筆財。黃金榮一生經歷太過離奇,他偏愛這把槍,純金質地讓黃金榮特別有安全感和滿足感,偽裝的小皮套讓人們以為這只是黃金榮把玩的小物件,在關鍵時候可以保住一條性命。
黃金榮向來給人憨厚親切的印象,他帶著徒子徒孫們出入各種場合,身邊除了根大煙槍,看起來手無寸鐵,誰能想到他身上帶著這麼一支致命的黃金武器呢?而杜月笙的手槍和黃金榮極不相同,如果說黃金榮的手槍還像一把手槍,那麼杜月笙的手槍即便拿到現代人面前也讓人不可思議。
杜月笙用的是一把小刀槍,從外表看只是一支非常普通樸素的水果刀,唯一不同的就是小刀的側面有一隻小小的扳機,刀身比一般的小刀要厚實一些。
這支槍將小刀和槍械結合起來,集冷兵器與熱兵器的所長,既可以用來刺殺也可以直接射擊。這種槍其實早在燧發槍時代就已經出現類似的形式,有人將短槍安置在刀劍之上。杜月笙的這把手槍是由瑞士製造的,只能填充一顆子彈,在近距離內是可以致命的。
選擇這把小刀槍作為自己的武器,除了因為它極具隱蔽性,可以出其不意之外,還因為這位青幫大佬曾經的一段艱難經歷。
杜月笙剛剛來上海闖蕩的時候只有十幾歲,一身破衣服,身上只有幾毛錢。他在老鄉的介紹之下來到了鴻元盛水國行做學徒,還能勉強維持生存。一天,杜月笙看見一群人為維護童工權益在街上遊行,於是就加入了這群人之中。而等到遊行結束之後,水果行老闆就因為他"惹是生非"將他開除了。
杜月笙在學徒期間並不拿工錢,沒有了工作就等於沒有了吃住的地方。他在街頭流浪,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後來遇到了一位水果店的帳房先生黃文祥,才給他指了一條明路。
黃文祥將水果店之中賣不出去的水果給了杜月笙,這些果子本來就是要扔了的,杜月笙拿去賤賣,還能賺些吃飯的錢。杜月笙知道這些果子不好賣,他就想了個法子,在人多的地方擺一個地攤,然後將水果削好了,當街叫賣。杜月笙辦事利索,果子處理得特別乾淨,而且這些水果比水果店裡面要便宜許多,杜月笙竟然能靠著這小生意在上海灘活了下來。
因為常年給水果削皮,杜月笙竟然練就了一手削皮的絕技,他用一把小小的水果刀將水果皮從頭到尾不間斷地切下來,而且厚薄均勻,速度非常快,所以他也後來有了個新外號叫做"水果月生"(杜月笙本名杜月生)。
少之又少。一直到收藏這把手槍的上海公安博物館將其陳列出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杜月笙的微型手槍是這個模樣。杜月笙善於用小刀,而小刀也是他創業的初始,這把外表看起來毫不起眼小刀槍,卻是杜月笙一直以來對當年艱苦生活的回憶。
上海公安博物館汪志剛館長說:"這支槍的陰毒之處,就是可以利用削水果的動作麻痺對方,傷人於無形。"
在上海公安博物館之中,珍藏的還不僅僅是杜月笙的手槍,還有一張非常特別的"身份證申請書",記載著他的出生年月,還有他的"大學學歷"。
無論是黃金榮囂張陰險的"旱菸袋"還是杜月笙低調陰狠的"水果刀",體現出這兩位上海文人安全感的極度缺乏,他們行走於刀鋒劍口,外表炫目,但內心沒有一刻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