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前(2020年10月),張藝謀首部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立項。
根據備案公示表現實,電影名為《最冷的槍》,是一部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影片。
立項後,關於「國師」的這部電影就沒有消息,直到1月6日,這部最新作品改名《狙擊手》並發布開機消息。
儘管網友對電影改名意見不一,但國師自己卻表示:這事定了。
截至目前,關於《狙擊手》這部電影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甚至都已經開機了演員陣容還沒有正式官宣,但一點沒影響觀眾對它的期待。
一來這是71歲張藝謀首部戰爭片,二來,題材是抗美援朝。
那麼,《狙擊手》能支撐起觀眾對它的期待嗎?
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三個問題入手,好好盤盤國師這部最新作品:
一、拍戰爭電影要搞懂一點:我們到底要拍什麼?
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隨著民族情緒的高漲,加上外部環境的變化,掀起了一股「抗美援朝熱。
近一年就有不少關於「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問世。
2020年10月23日,管虎、郭帆、路陽共同指導的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上映,影片以1953年為背景,以巖裡渡口為原型,著重刻畫了志願軍強渡金剛川的歷史。
但是因為是趕工之作加上電影主創沒能搞清楚電影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導致《金剛川》在高票房的優勢下口碑卻兩極分化。
這個故事原本是一段讓人熱血沸騰的歷史,可最終呈現出來的最強烈的觀感體驗只是「好哭」。
不否認影片在「催淚」的環節做得很好,但是影片卻迴避了對抗美援朝戰爭的進一步探索的可能,它沒能解釋我們為什麼會勝利這樣一個最應該說清楚的問題。
而在《金剛川》之前,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共同執導的電影《長津湖》已經開拍。
顧名思義,這部電影是以韓戰中最慘烈的一次戰役長津湖之戰為原型拍攝的,故事本身也非常值得拍成電影。
影片還在拍攝中,這裡就不做過多的評價,但這個故事應該怎麼拍才能拍好,2011年拍攝的相同題材的紀錄片或許能給我們的答案。
2011年拍攝的紀錄片《冰血長津湖》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該片獲得了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和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紀錄片獎,豆瓣評分高達9.1。
之所以它能獲得這麼高的評價,理由短評裡說的很是明白。
「這部片子客觀再現了長津湖的慘烈。」
「這部片子可以說是平鋪直敘,但卻看的眼淚直流,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什麼是精神的力量。」
客觀,精神。
顯然,對於怎麼拍抗美援朝的故事這個問題,明白我們到底要拍什麼很重要,同時選取一段什麼樣歷史故事來拍也很重要。
那《狙擊手》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二、從《最冷的槍》到《狙擊手》
眾所周知,《狙擊手》是在開機時改的名,它原來的名字叫《最冷的槍》。
影片原名其實就告訴我們這部電影要講什麼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被稱作「志願軍神槍手」、「冷槍英雄」、「上甘嶺狙神」的張桃芳。
張桃芳其人,如果對他有些許了解就會知道,如果拿爽文小說作比喻,張桃芳就是妥妥的爽文男主角。
2003年,中央電視臺曾播出了一部名為《狙擊英雄》的紀錄片,就是專門講的張桃芳。
張桃芳是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狙擊手,也是中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因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驚豔表現,志願軍總部授予他特等功、「二級狙擊英雄」稱號,朝鮮方面則給了他「一級國旗勳章」的榮譽。
關於他的主要事跡,可以用兩句話來形容。
一個奇蹟,和一個更大的奇蹟。
抗美援朝戰爭中,張桃芳在很短的時間裡,從一個不曾接受過任何正規戰術訓練的不會用槍的新兵蛋子,成長為志願軍中冷槍射殺最高紀錄的狙擊英雄,成為名副其實的狙擊之王,還贏得了「志願軍」24軍軍長皮定均一雙捨不得穿的嶄新靴子。
還有一個就是足以載入世界軍事史的故事,張桃芳憑藉一枝不帶任何光學瞄準設備的老式蘇制步騎槍,單兵作戰32天,擊發442次,斃敵214名,而自己卻毫髮無損,全身而退。
這件事在紀錄片裡本尊也回憶說起過,當初在597.9高地上,他和美軍專門調來資深狙擊手對峙,他在這場戰神級的較量中,憑藉不足0.1秒的微小時間差,張桃芳擊敗了敵人,死裡逃生。
張桃芳的經歷,從都不懂槍械,到自己刻苦學習成長。到初次上戰場吃癟,然後再實戰中展現天賦一戰成名,到最後敵軍為了對付他不得不請出厲害狙擊高手,但最終還是我方得勝。
這樣的故事,本身就足夠熱血,特別是兩人之間的較量,值得拍成電影,問題就在於能不能客觀的把這個故事拍出來。
從現場拍攝花絮來看,似乎還原度也不用過分擔心。
三、張藝謀電影的「老夥計」們
從《狙擊手》曝光的陣容來看,張藝謀是很想拍好他的這個首部戰爭片,因為影片的幕後團隊全是他的「老夥計」。
攝影指導是參與過《十面埋伏》的趙小丁,美術指導是《八佰》團隊,剪輯指導曾是電影《烈日灼心》《追兇者也》等片的剪輯;
造型指導是《甄嬛傳》陳敏正,錄音指導趙楠和楊江、動作指導傅小傑,縱觀這個團隊配置,單拎出任意一個都屬於影視行業TOP級別的。
如此看來,電影美術、時代氛圍和戰爭場面都不需要擔心了。
而唯一一個算不上重磅的編劇陳宇,只說一點,這是他第二次和張藝謀導演合作了,前一部作品是等待上映的《堅如磐石》。
能夠讓國師兩次都和他合作的編劇,想必也差不到哪兒去。
另外,《狙擊手》的導演不止張藝謀一人,還有他的女兒張末,這是她首次和父親聯合導演。
張末16歲就赴美留學,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和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編劇導演專業,回國後就在父親張藝謀的劇組工作,參與了不少張藝謀作品的製作。
2009年,她擔任《三槍拍案驚奇》的剪輯師、字幕師;2010年,她擔任《山楂樹之戀》的副導演、剪輯師、字幕師;2011年,擔任《金陵十三釵》的副導演、剪輯師、字幕師;2013年,在《歸來》中擔任剪輯師、字幕師。
之後她也有獨立拍過電影《28歲未成年》,儘管憑藉該片拿到一些導演新人獎項,但影片本身口碑平平。
不過此前她在採訪中談到戰爭電影的理解,似乎能抓住怎麼拍好戰爭片的精髓。
「在我的內心一直有戰爭電影情懷,所以非常感謝導演給我這次機會。此次我們父女合拍一部電影,亦是對老一輩革命家革命精神的傳承,我會努力和大家共同完成好這部片子。」
演員方面雖然目前還沒官宣,但是很大可能就是豆瓣詞條上的陣容:張譯、章宇和新晉謀女郎劉浩存。張譯要連著兩年爭影帝了?
影片的硬體配比聊完了,最後說一下情懷吧。
儘管此前國師的知名作品大都是現實主義題材,像是《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但《一秒鐘》讓我們看到了張藝謀在拍情懷上也是有所長的。
在開機儀式上,導演張藝謀說:
「作為重點題材重點影片,我們所有主創有責任有義務拍好!」
張藝謀雖然沒有正面拍過戰爭片,但是他有兩部電影裡倒是和戰爭沾點邊。
一部是1983年的《一個和八個》,張藝謀當時不是導演,還只是攝影之一,導演是張軍釗。電影裡看不太出來戰爭場面的呈現,但能看出對於人物情緒的表達,抓的很準,這點恰好符合《狙擊手》的敘事重點。
一部是2011年的《金陵十三釵》,影片沒有將鏡頭對準戰爭場面,而是講了一支十數人的國軍德械教導隊餘部,從日軍手中救出了一批教會學校女學生的故事。
切入點很小,但是故事卻呈現出了厚重的歷史感。
這麼看來,張藝謀來拍抗美援朝的故事,應該是已經吸取了《金剛川》的教訓,抓住了拍好戰爭電影的兩個「命門」。
總的來說,抗美援朝的歷史值得我們銘記,我們希望能看到一部還原當時歷史和精神內核的作品,希望這次張藝謀能滿足我們的期待。
青石電影編輯部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