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粉們大家好,又到了《寧波黨史地方志》欄目時間。
今天,我們為大家說道說道白鶻橋的前世今生。白鶻橋,位於鄞州區白鶴街道彩虹南路彩虹國際公寓南50米蓬萊小區東側。東西向跨前塘河西岸支流(現已填塞)。橋東連接跨前塘河的延芳橋(舊名嘉慶橋),兩橋相距約6 米。
白鶻橋既是一座橋,也是一個地域名稱。那裡曾經有一個白鶻橋村,原有200多戶農家。相傳以前此地遠離城市,水網縱橫,樹林茂密,常有灰褐色隼科飛禽——鶻出沒。但有一次,發現了一隻白色的鶻,實屬珍稀,被視為吉祥物。「白鶻」是一種嘴勾曲的兇猛的白隼鷹。此鳥屬隼類猛禽,外形近似鷹,因其稀少,歷史上常被作為貢品,敬獻給皇帝。後來,便用它來命名這座小橋,這是「白鶻橋」名字的來歷之一。南宋寶慶《四明志》載:「白鶻橋,縣東七裡。紹聖二年建。」民國《鄞縣通志》載:「白鶻橋,縣東南,延芳橋西側。跨中塘河西岸支流,北流出大石碶洩於江,為由中塘路通新河頭之快捷方式。」
該橋系單孔石砌梁式平橋,長3.60米,寬3米,高1.50米,跨徑3.20米。東西橋臺用塊石砌築,設有放置碶閘板的豎槽。橋面用5根長條石並排鋪設(現多改為水泥板),兩側設整塊條石橋欄。橋欄兩端設有望柱,外側刻有陰文行書「白鶻橋」橋名,落款為:「辛亥年」,「冬月(農曆十一月)吉旦」。按幹支紀年法計算最遲也是1911年,該橋已是百年以上的老橋。
(白鶻橋老照片)
白鶻橋橋身極小且構造簡易,在寧波眾多古橋中無顯著特徵和代表性,但此橋卻因兩件特殊事件而載諸地方史冊。
一是1941年2月8日,進犯寧波的侵華日軍一架飛機因燃油耗盡降落該橋附近,我方俘獲日軍飛行員2名。
二是1945年8月,中國人民經八年浴血奮鬥取得抗擊日本侵略戰爭的最後勝利。9月14日中國軍隊進駐白鶻橋一帶,次日從日軍手中接收寧波。
據1945年9月15日《寧波日報》載:「第三十二集團軍前進總指揮部兼總指揮陳沛中將奉命接受寧波一節,業志昨日本報。茲悉陳氏已決定於今日正午十二時正式接收……」「日軍浙東指揮官少將聯隊長宇野於昨日下午抵甬,今日正午於某地向我受降長官陳兼總指揮接受投降命令。」
9月16日《寧波日報》載:「第三十二集團軍前進指揮部,已於十四日晚進駐城東五華裡處某地,昨(十五)日晨日軍獨立混成第九一旅團長宇野節少將率同隨員二人來總部晉謁陳兼總指揮。九時零五分,宇野等一行乘小艇到達總部轅門前二百米處上岸,由何如松少校引導,循鄉間小道緩步進至總部二樓會客室,陳兼總指揮即予接見。」
(「侵華日軍寧波投降處」紀念碑)
三十二集團軍前指進駐城東五華裡「某地」為何處,報載不詳,最接近史實的合理推測應在白鶻橋一帶。日軍旅團長晉謁中國軍隊受降長官之地:一說是在白鶻橋亭。白鶻橋畔原有一座涼亭,名「問津亭」(今已不存);一說是在白鶻橋附近的長慶庵。民國《鄞縣通志》載:「長慶庵,賀城鎮白鶻橋,俗稱『白鶻橋庵』。民國十二年重修。」
長慶庵與橋相距不遠,時為民國寧波公安第六分局第五派出所借用(今已不存)。如日方人員在白鶻橋上或橋亭晉謁中國軍方代表,環境不合「總部二樓會客室」的記述。據此看來,這「某地」系長慶庵可能性較大。然無論何說,白鶻橋都見證了寧波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顯然白鶻橋不只是一般的地方歷史文化遺存,而是寧波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歷史標誌物之一。與其它國恥紀念建築和中國人民抗禦外辱紀念地一樣,應妥善加以保護,教育後人永誌不忘。
2010年9月,白鶻橋被列為區文物保護點。9月14日上午,「侵華日軍寧波投降處」紀念碑揭碑儀式在白鶻橋畔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