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到馬鞍山的朋友,都會問:「馬鞍山在哪裡?」
是啊!以前圍繞在馬鞍山山腳下的城市長大了,就像孩子長大了離開媽媽一樣,隨著城市的南移,城市的中心離馬鞍山越來越遠了,年輕的一代成長起來,恐怕也不一定記得馬鞍山在哪裡。
其實全國各地叫馬鞍山的地方有很多,但是馬鞍山市卻只有一個,馬鞍山的本山就坐落在長江之濱,現在被一大片工廠包圍。馬鞍山由兩個主峰組成,一大一小,形似馬鞍,故此叫做馬鞍山,據傳說馬鞍山得名和「悲劇的」楚霸王項羽有關。
楚霸王項羽和劉邦PK,項羽起手妥妥的一幅好牌,被劉邦一頓忽悠後,硬是被項羽自己拆牌給玩殘了,無奈只能回老家準備東山再起,路上出現了一個意外。
在古時候出門是沒有導航的(廢話),走路全靠腿,導航全靠嘴。項羽這烏央烏央一伙人(其實只有28騎兵)途徑現在安徽定遠的時候迷路了,他們急著跑路,正巧看到一個老頭在幹活,就一起去問路,老頭子被這個大陣勢嚇壞了,能騎馬的可不是小人物啊!不知道是因為語言不通或者害怕,老頭比劃了好一陣子,項羽他們感覺看懂了,就跟著不太靠譜的指引右轉再右轉,終於到了生命的終點,現在的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
項羽到了江邊,一看地形就蒙圈了,這和自己家那邊的碼頭不一樣啊!江邊就只有小渡船一條,渡船的船老大明確表示「寵物不許上船」,不對,船夫表示:「船就這麼大,馬上去了,人就裝不下了;人上去了,馬就裝不下,你和馬只能過一個」。
楚霸王項羽這時候是心灰意冷的,創業初期,帶著八千小弟闖蕩江湖,現在就自己一人一馬(跟著的騎兵跑丟了),回去怎麼辦?隔壁鄰居,大爺大嬸若是問我,他們的兒子女丈夫哪去了?我怎麼回答?
於是楚霸王項羽大手一揮:「寵物要緊,不對,戰馬要緊。」項羽依依不捨地把他的烏騅馬趕上渡船,看著戰馬離他越來越遠。
戰馬都是有靈性的,烏騅馬上了船還等著主人項羽也一起回家呢。左等不來,右等不來,仔細一看,主人怎麼拿出一把寶劍朝脖子上比劃,哎呀!主人的脖子飈出血了,我要回去救他。
項羽無顏見江東,創業自刎一場空。烏騅不舍霸王去,跳江救主難相逢。
烏騅馬跳下渡船,試圖遊過長江去把主人喚醒,奈何江面的確是太寬了一些,烏騅馬終於力竭而死,馬鞍被江水衝到岸邊,化做長江之濱的一座小山,人們依據山的形狀,命名此山為「馬鞍山」。
傳說故事的真假自然是無法辨認的,我們也不能把傳說當作歷史來看待,事實上馬鞍山市以前被提及的時候只是一座山,《輿地紀勝》十八卷太平州記載:
馬鞍山在當塗縣西北四十裡慈湖港口。有神祠,吳赤烏二年建。
《輿地記》記載了一個可能和烏騅馬相關的線索,記載云:
慈姥山南有神馬廟是也。
神馬浮雲都出現了,這裡的神馬可不是網絡詞彙,可能指的就是烏騅馬吧!
事實上馬鞍山的本山,海拔154.2米,周圍約2公裡。據說馬鞍山左邊有一平坡,名「馬滾坡」,這塊平坡應該是靠近現今新工房小學後方位置,以前建有蓄水池,現在多年未曾去過,不知道還在不在。
馬鞍山的南邊半坡處為馬鞍山市賓館,是那時候馬鞍山最好的賓館之一,後來隨著市區的擴大,搬遷到南湖,也就是現在的南湖賓館。
馬鞍山西部靠近長江,有一處懸崖,以前刻有「江東第一城」幾個大字,現在應該風化的差不多了,同時這裡又被馬鞍山人稱之為「老鷹窩」,一說是懸崖上有若干小洞,老鷹在此築巢建窩;另一種說法是抗日戰爭其間,被日本侵略者剝削的民工終日勞碌,死者甚眾,死後拋屍崖下,任鷹啄食,日子久了,老鷹就在此築巢。不過我卻覺得拋屍一說有點畫蛇添足,對於日本侵虐者來說,哪裡不能埋人,何苦浪費有限的運力呢,多搶運幾車礦石難道不香嗎?
其實依據史實,當時是爆發傳染疾病,日寇為了減少損失,便把生病的工人集中起來,讓他們自生自滅,死後燒掉掩埋。馬鞍山的老鷹窩是三個集中點中的一個,以前還組織過去那裡參觀「萬人坑」,的確是恨極了日寇。
在舊志中關於馬鞍山周邊還有如下記載:
馬鞍山濱江,有洲渚相輔,故巖 不露。周圍有洲灘環山而繞,漵中可蕩舟楫。山勢為兩峰夾宕,似馬鞍形狀。山石瘦削姿秀,山間有一小洞曲通,連貫不一。
這裡的「馬鞍山濱江」不是說的濱江公園,而是說靠近長江,這和我在以前看到的情況是差不多的,那時候馬鞍山下大多是一片一片的農田和池塘,居民樓三三兩兩地分布在池塘和農田中間,夏日暑假期間,我都會去江邊玩耍,清晰記得那時候的景色,即便周邊有不少工廠,但依舊是碧空萬裡,荷葉連天,我還在這些池塘裡撲魚捉蝦,偷玉米挖地瓜……
現如今馬鞍山市區早就不在馬鞍山山腳下了,這裡也被稱之為老市裡,不過我想,只要馬鞍山市還在,馬鞍山就應該還有重新熱鬧起來的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