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近期在西太平洋地區一直不消停的美軍又有新動靜了。美軍四大軍種接連在關島附近舉行大規模演習,還公開了飛彈試射的畫面。美軍的舉動背後,到底有哪些戰略盤算?
根據美軍印太司令部發布的消息,從9月14號起,美軍海空力量在關島及其周邊海域展開代號為「勇敢之盾」的大規模演習,演習將一直持續到25號。
「勇敢之盾」是今年美軍在整個印度洋至太平洋地區進行的規模最大,技戰術水平最高的演習。參演兵力來自美國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空軍四大軍種,總人數達到11000人,參演艦艇包括「裡根」號航母、「美國」號兩棲攻擊艦等。此外,還有大約100架飛機參演。
在「勇敢之盾」演習啟動的2天前,也就是12號,美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四國海上力量開啟了代號為「太平洋先鋒」的聯合演習,地點同樣是在關島附近。
演習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美軍官方公布了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發射「戰斧」式巡航飛彈的畫面。「戰斧」式飛彈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和挑釁性,美軍在和平時期的演習中試射戰斧並公開現場的做法並不常見。
事實上,美軍近期的罕見之舉還不止於此。駐紮在關島的潛艇部隊還公開了核潛艇裝載魚叉反艦飛彈的視頻。美軍介紹,魚叉可以讓核潛艇部隊具備全天候對敵方水面艦艇實施致命打擊的能力。
目前,美軍在太平洋地區打造三條島鏈:其中,第一島鏈北起阿留申群島、沿著日本列島南下,一直到菲律賓群島;第二島鏈從日本中部經小笠原諸島南下至北馬裡亞納群島、關島;第三島鏈則主要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組成。
島鏈原本只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但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美國為島鏈賦予了政治與軍事的含義,將其作為遏制蘇聯的重要屏障和手段。
蘇聯解體後,美國在太平洋的島鏈戰略並未就此結束。經過多年升級和調整,美國目前在三條島鏈上構建起了龐大的基地群。近期,美國還出現了將島鏈向印度洋延展的趨勢。美國國防部11號宣布,已經與馬爾地夫籤署《防務安全合作框架協議》,強化雙方軍事合作。有分析認為,馬爾地夫臨近連結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海上航線,戰略位置突出,正好處於美國正在打造的第四島鏈上。
對此,有美國專家指出,擴大版的島鏈針對中國的意味濃厚。但在近年來,中國海空力量突破島鏈已經常態化的背景下,美軍打造島鏈的價值何在呢?
節目精彩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