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點進來的那一刻,你一定知道,這並不是什麼科學的測試,只是一個為了博君一笑的小遊戲。但是我想,你會選擇點進來,並認真地做完它,就說明你心裡多多少少還是對小朋友抱有懷疑的。雖然懷疑,卻說不出口,於是只能從各種細小的線索裡尋找依據。顯然,測試的結果可能並不能夠告訴你什麼新的東西,因為當我們帶著懷疑的目光去看待TA的種種行為時,答案已經在我們的心裡了。拿著這個答案去對照小朋友的諸多表現,不可避免地會疑鄰盜斧,越看越可疑。
可是,我們真的需要這麼捕風捉影、疑心重重嗎?
回想過去,瞞著大人偷偷玩遊戲大概是每個人兒時都有過的經歷,當我們長大成人,這也很自然地成為了我們快樂的童年回憶。幾乎每個人都曾警惕地監聽著爸媽的腳步聲,但是真的成為網癮少年的畢竟是極少數。
如此想來,作為家長的我們其實大可不必因此而太過焦慮。更不需帶著心裡的焦慮不斷去驗證,然後自己嚇自己。
如果TA只是偶爾為之,我們大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如果TA「偷偷摸摸」的頻率過高,影響了TA的身體健康和學業發展,或是我們實在過於擔心,無法忽視這個問題,那就找準機會來和TA好好地談談吧。
怎麼談呢?
這是個好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想想看,小朋友們到底為什麼那麼熱愛電子產品、熱愛遊戲,如果能夠從它們身上學習和了解到小朋友的特點,那親子溝通可謂無往不利~
遊戲是怎樣的一種存在?豐富、多變、有趣,幾乎隨時可以給小朋友各種積極的反饋和鼓勵。遊戲不是沒有挑戰和要求,但是是從孩子的視角,以互動的形式展開。以上這一切,構成了成就和樂趣的來源。
而這一切又豈是遊戲所獨有?恰恰相反,遊戲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提取了這些要素,把它們提純至「致癮量」,再呈現給孩子們。那我們何不把它們再還原到生活中,還原到親子互動中呢?
讓我們回到如何跟小朋友談「玩遊戲」這個問題。其實其他各種主題的親子互動也都是類似的道理。首先我們可以找一個溫馨輕鬆的環境和小朋友輕鬆地聊聊天,問問TA最近心情怎麼樣,有沒有遇到一些特別的事情,或許是因為最近太無聊或者壓力過大,才特別需要找一些快樂的事情來發洩內心的煩悶。
我們也可以和TA一起找一找其他有趣又有挑戰的事情,或許TA總是偷摸玩遊戲是因為實在沒有其他更加好玩的事可以做了;而比起直接禁止TA碰電子產品,找一個既可以代替電子遊戲,又能滿足TA當下需求的替代品自然是更加長遠又無害的方法。
我想,當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溫暖、愉快的氛圍不斷召喚小朋友入場,當我們一起探索了一些和遊戲一樣有趣,甚至更多元的活動的時候,遊戲就不再是小朋友的唯一選擇。而當它只是作為眾多選擇之一時,也就不再能夠成為我們萬千家長的噩夢了。願我們和小朋友一起,晚安,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