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神,我們生活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比如
而我們口中土撥鼠也很不一般,那也是一路大神,它不僅會「啊、啊、啊」,更會睡。
我們知道冬眠,也了解部分動物,土撥鼠也是冬眠一大主角,睡的時間長,很長;但是還有夏蟄,也就是夏眠,你了解嗎?
網絡上火了一大把的土撥鼠那可是自然界的睡神,冬眠時間比較長的甚至可達7-8個月
1.土撥鼠一種神奇的動物,居住在歐洲和亞洲的高山地區和草原地區的旱獺(ta三聲),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土撥鼠,是屬於在冬季發生真正深度和連續休眠的動物,在高山地帶的土撥鼠一般居住在海拔2000-4000米的高處草地,構築洞穴,在洞穴中度過嚴冬。
土撥鼠的洞穴是逐漸下深,延伸的方向與山勢的斜坡相反,整個洞穴的縱向深度可達2-3米,孔道曲折,末端築有巢,其直徑大約70-80釐米,距離入口大約5-6米,巢內通常會鋪滿早在夏季就準備好了的鬆軟的乾草。在洞的出口4-5米處堆滿了泥土和石塊。
土撥鼠是群居動物通常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大家鼠多熱量大擠一擠共度寒冷的冬天。
全窩的土撥鼠在洞裡越冬,有鼠爹(雄鼠)、鼠媽(雌鼠)、以及當年出生的幼鼠。鼠巢由於處於較深地下,所以整個冬天嚴寒都不能侵入巢內,使得溫暖留在大家身邊。
通常一個巢內躲進2-7隻個體,也就是一家鼠一個窩,但是總是有一些特殊情況,在這個時候一個窩甚至會躲進12-15隻土撥鼠,(平均每個鼠家中有4.4隻)出現了困難看來就得大家一起扛。(某一土撥鼠心聲:勞資快被擠成鼠幹了)
在冬季長而較為寒冷的高山地區,土撥鼠的休眠時間也較長,多的可達7-8個月,而在地勢低冬季時間較短的地帶,冬眠時間也較短,有時只有十幾天,因此冬眠的發生時間不僅取決於地方緯度,也和垂直分布有關。
在即將進入冬眠前,土撥鼠的活動性大大降低,然後開始用泥土堵塞孔道,進入休眠。冬眠中的土撥鼠每五分鐘才呼吸一次,甚至更久,體溫和心跳驟降,身體蜷縮成球狀,全身的機能極其緩慢,看上去如同死了一般。腸和肝的代謝產物會收集在腸的下部,並在甦醒的時候被排出。當春季來臨,冰雪尚未融化,土撥鼠們就開始陸續活躍起來了,尤其是一個有著鼠寶寶的巢穴,比只有成鼠的巢穴驚蟄時間早數日。
儘管冬眠是土撥鼠度過嚴寒或缺少食物的季節的一種適應性措施,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在九月底十月初時,儘管天氣還很溫暖,食物也比較充足,但是這些吃的腦滿腸肥的小東西們還是一家家的躲進巢內,開始長達六個月甚至更久的夢鄉中了。
然後呢:既然都有冬眠的動物,那就當然還會有夏眠的動物——黃鼠
2.黃鼠,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和美洲的高山地區、森林和草原地區及沙漠地區,它們的生活方式和身體構造與土撥鼠相似,它們不僅冬眠,在炎熱的夏季也會休眠。
一些種類的黃鼠一到八月就會躲進它們的巢穴,直到第二年三月才重出「江湖」。
黃鼠在夏初就會開始築巢,與土撥鼠不同,每一隻黃鼠單獨在一個洞裡過冬。黃鼠築巢時,先挖一條傾斜的通道,深1-1.5米,末端為一球形小室,然後從小室開始,繼續掘進第二條通道,起初是橫向挖掘,然後通道向上延伸直至距地表30-40釐米處,就停止挖掘。
建造豎直通道挖下來的土,用於填補原本挖好的斜道,窩建好了,就開始休眠了。而外面此時正是烈日當空,炎炎夏日,正是睡覺的好時間。黃鼠的夏蟄和冬眠是連續進行的,中間沒有活躍時期,所以它們就必須在進入休眠前採集足夠整年用的食物。
春天黃鼠由休眠狀態驚醒,常常出現在垂直通道的盲端。而生活在山地斜坡上的黃鼠,經常不建垂直出口,春天它們通過斜道出來。而一些黃鼠建造的洞穴,洞室高於洞口,這樣春天冰雪消融,也可以免受水淹,有些黃鼠還會在洞內建造排水通道,更有一些在洞內修救生室,可謂生存本領綻放光芒。
但是黃鼠是農業的敵害,更是鼠疫的傳播者,危害人類健康,是我們需要想出各種方法防範的。
自然界有很多動物需要休眠,這是它們度過惡略環境的必要手段,每種動物能夠延續至今都是競爭的勝者,村口二大爺之所以一直在村口,就是二大爺的過人之處。土撥鼠和黃鼠這些習性也都是如此。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