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有個池塘,面積大概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池塘原本是採石場,不知何因荒廢多年,漸漸積水,可見魚蝦。
上個月,我帶上弟妹她們去捉蝦。
工具是地籠,餌料為蝸牛,蝸牛在天台泛濫成災,正好藉此機會消滅一部分。我將蝸牛壓糜,裝進地籠餌袋,用抄網推遠下水。大約一個多小時後,起網——不出所料,捕獲很多河蝦,但多數是小蝦,然意外的是,裡面還有幾尾大肚魚!
當時如獲至寶,因為依稀記得大肚魚便是食蚊魚!顧名思義,食蚊魚是喜歡吃蚊子的,當然不是吃成蟲的蚊子,而是幼蟲的蚊子。我們知道蚊子的幼蟲叫孑孓,孑孓必須生長在水裡,而水裡的食蚊魚便是孑孓的剋星。顯然,食蚊魚這個名字,一聽就讓人感到親切,一聽就燃起希望!激動之餘,我馬上帶回家。
天台有兩個水缸與幾個大水箱,久不經用。這些積水的地方,自然會有孑孓。本來是想處理掉,但父親不贊同,道是夏天可以隔熱;再者,現在天台都種上花草菜果,有時存點雨水澆灑,總歸比一味用自來水好些。
——這正好是養食蚊魚的絕佳之選。
除了給它們一塊有食物的地方,後繼我還買來水草、黑殼蝦,環環相輔,提高它們的生活質量;至於泥鰍,則是更早時買來養的。
畢竟捕獲的時候是大肚子,很快就生了。食蚊魚是卵胎生,它不會產卵,一生下來便是小魚;小魚也會遊泳,受驚時,逃串速度還很快,猶如電光石火。大概一個月後,也就是前兩天,塑料水箱裡的食蚊魚又生一胎,這一胎不多,只有十幾尾,然而不幸的是,兩天後這十幾尾都不見了,可能被泥鰍吃了,也可能是同類相食。
同類相食?是的,食蚊魚作為肉食動物,而且是泛化種,有時也會捕食幼魚!另外,雌性食蚊魚通常比雄性大,如果雄性不識好歹,老是要霸王硬上弓,雌性也很有可能轉身一口咬死它。
為解開其中緣由,我便查多點資料,包括中外各種論文、文獻。不查不要緊,這一查嚇一跳,也算是大開眼界!原來我一直視作「食蚊英雄」的食蚊魚,其實並不以蚊子為主食,如果有選擇的話,它甚至對孑孓不屑一顧!水裡各種浮遊生物才是它的最愛,甚至各種無脊椎動物也比孑孓還「香」……
這不禁讓我回憶起平時觀察的點點滴滴:它每天都悠哉遊哉,幾乎不吃東西,偶爾嘬一下糜爛的蝸牛肉,恰如果被其它魚驚擾到,便又不碰了。雖然,現在水箱裡的孑孓確實消失殆盡,但我認為主要是泥鰍的功勞,因為親眼所見,泥鰍非常貪吃,除了吃飽休息,嘴巴無時無刻都在尋找食物,連比它們大的蚯蚓都不放過。
根據學者Kitching, R.l.等的報告——「The Ecology of Exotic Animals」,該報告顯示如果食蚊魚單純只吃蚊子幼蟲,很容易致死,就算倖存下來的也不會健康成長,成熟不了。
除此以外,引進的食蚊魚也對原生態造成衝擊,已有不少報導指出,食蚊魚由於天性雜食,會吃其它種類的幼魚或魚卵,而它們對生存環境變壞也更具競爭優勢,長此以往,自然使本土魚類大量消減,而食蚊魚家族卻越來越興旺。這一點,相信很多釣魚人深有感觸。
澳洲布裡斯班有一種彩虹魚已經絕種,據信便是食蚊魚所造成的。
2014年,食蚊魚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
很多真相總是這樣突如其來。
那為什麼人們又叫他食蚊魚,這個好名聲到底從何而來?
食蚊魚,俗稱大肚魚、柳條魚或山坑魚,英文叫Mosquitofish,學名為Gambusia affinis,鯉齒目花鱂科/Poeciliidae,這一科大概有200多種,全部都是小型魚類,最大不會超過15釐米。
這種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水域的淡水魚(甚至也能存活於2倍海水鹽度的水體),耐汙染、適應性強、繁殖能力高,擁有極強的生命力。
密西西比河流域曾在1878年爆發蚊蠅引起的黃熱病,這場瘟疫大概導致十幾萬美國人喪生,直到1905年才告消退。瘟疫的消退,可能有食蚊魚的功勞,也可能沒有,但食蚊魚是食肉動物則眾所周知、無法質疑,再加上它會生、耐抗,人們更願相信它就是「食蚊英雄」。同樣是1905年,美國開始對食蚊魚進行投養——把它引進到夏威夷,這是第一次有史記載的有目的性的放養行為。
之後幾十年,美國公共健康部門也極力推廣放養食蚊魚。受其影響,其他國家也開始引進食蚊魚來作為防控蚊蟲的手段。
1913年,臺灣從美國引進食蚊魚;1916年,日本從臺灣引進食蚊魚;1924年,華南部分水域從臺灣引進食蚊魚;1925年,澳大利亞從美國引進食蚊魚……
當中,最具傳奇故事的是俄羅斯南部城市索契,當地甚至建起一座食蚊魚紀念碑。索契是黑海之濱的旅遊城市,曾經蚊蟲肆虐,瘧疾流行,但從1925年引進食蚊魚後,蚊蟲問題便在上世紀30年代得到有效解決,而人們也普遍認為是食蚊魚的功勞。
毫無疑問,這對食蚊魚的引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以至如今,還有不少人望「名」生義,繼續放養食蚊魚。而食蚊魚一旦建立族群,便很難根除。
也許我在那個池塘捉的食蚊魚,便是6年前廣州水務部門放養上千萬尾食蚊魚中的一尾。
大多數人不會深入挖掘一件事的明暗面,只要第一眼看到是明亮的、可愛的,黑暗那一面便無足輕重,甚至不以為意。食蚊魚最終變成一種有害的生物,並不是大自然的演化,也不是它有多神奇,而是人類不明底蘊又不求甚解,頭腦發熱的結果。
本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