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食蚊魚」是滅蚊英雄,真相卻如此不堪!

2020-12-09 博物莊不子

郊外有個池塘,面積大概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池塘原本是採石場,不知何因荒廢多年,漸漸積水,可見魚蝦。

京溪生態公園

上個月,我帶上弟妹她們去捉蝦。

工具是地籠,餌料為蝸牛,蝸牛在天台泛濫成災,正好藉此機會消滅一部分。我將蝸牛壓糜,裝進地籠餌袋,用抄網推遠下水。大約一個多小時後,起網——不出所料,捕獲很多河蝦,但多數是小蝦,然意外的是,裡面還有幾尾大肚魚!

當時如獲至寶,因為依稀記得大肚魚便是食蚊魚!顧名思義,食蚊魚是喜歡吃蚊子的,當然不是吃成蟲的蚊子,而是幼蟲的蚊子。我們知道蚊子的幼蟲叫孑孓,孑孓必須生長在水裡,而水裡的食蚊魚便是孑孓的剋星。顯然,食蚊魚這個名字,一聽就讓人感到親切,一聽就燃起希望!激動之餘,我馬上帶回家。

天台有兩個水缸與幾個大水箱,久不經用。這些積水的地方,自然會有孑孓。本來是想處理掉,但父親不贊同,道是夏天可以隔熱;再者,現在天台都種上花草菜果,有時存點雨水澆灑,總歸比一味用自來水好些。

——這正好是養食蚊魚的絕佳之選。

除了給它們一塊有食物的地方,後繼我還買來水草、黑殼蝦,環環相輔,提高它們的生活質量;至於泥鰍,則是更早時買來養的。

畢竟捕獲的時候是大肚子,很快就生了。食蚊魚是卵胎生,它不會產卵,一生下來便是小魚;小魚也會遊泳,受驚時,逃串速度還很快,猶如電光石火。大概一個月後,也就是前兩天,塑料水箱裡的食蚊魚又生一胎,這一胎不多,只有十幾尾,然而不幸的是,兩天後這十幾尾都不見了,可能被泥鰍吃了,也可能是同類相食。

同類相食?是的,食蚊魚作為肉食動物,而且是泛化種,有時也會捕食幼魚!另外,雌性食蚊魚通常比雄性大,如果雄性不識好歹,老是要霸王硬上弓,雌性也很有可能轉身一口咬死它。

為解開其中緣由,我便查多點資料,包括中外各種論文、文獻。不查不要緊,這一查嚇一跳,也算是大開眼界!原來我一直視作「食蚊英雄」的食蚊魚,其實並不以蚊子為主食,如果有選擇的話,它甚至對孑孓不屑一顧!水裡各種浮遊生物才是它的最愛,甚至各種無脊椎動物也比孑孓還「香」……

某處池塘的無脊椎動物

這不禁讓我回憶起平時觀察的點點滴滴:它每天都悠哉遊哉,幾乎不吃東西,偶爾嘬一下糜爛的蝸牛肉,恰如果被其它魚驚擾到,便又不碰了。雖然,現在水箱裡的孑孓確實消失殆盡,但我認為主要是泥鰍的功勞,因為親眼所見,泥鰍非常貪吃,除了吃飽休息,嘴巴無時無刻都在尋找食物,連比它們大的蚯蚓都不放過。

根據學者Kitching, R.l.等的報告——「The Ecology of Exotic Animals」,該報告顯示如果食蚊魚單純只吃蚊子幼蟲,很容易致死,就算倖存下來的也不會健康成長,成熟不了。

除此以外,引進的食蚊魚也對原生態造成衝擊,已有不少報導指出,食蚊魚由於天性雜食,會吃其它種類的幼魚或魚卵,而它們對生存環境變壞也更具競爭優勢,長此以往,自然使本土魚類大量消減,而食蚊魚家族卻越來越興旺。這一點,相信很多釣魚人深有感觸。

澳洲布裡斯班有一種彩虹魚已經絕種,據信便是食蚊魚所造成的。

2014年,食蚊魚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

很多真相總是這樣突如其來。

那為什麼人們又叫他食蚊魚,這個好名聲到底從何而來?

食蚊魚,俗稱大肚魚、柳條魚或山坑魚,英文叫Mosquitofish,學名為Gambusia affinis,鯉齒目花鱂科/Poeciliidae,這一科大概有200多種,全部都是小型魚類,最大不會超過15釐米。

這種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水域的淡水魚(甚至也能存活於2倍海水鹽度的水體),耐汙染、適應性強、繁殖能力高,擁有極強的生命力。

食蚊魚原產區域

密西西比河流域曾在1878年爆發蚊蠅引起的黃熱病,這場瘟疫大概導致十幾萬美國人喪生,直到1905年才告消退。瘟疫的消退,可能有食蚊魚的功勞,也可能沒有,但食蚊魚是食肉動物則眾所周知、無法質疑,再加上它會生、耐抗,人們更願相信它就是「食蚊英雄」。同樣是1905年,美國開始對食蚊魚進行投養——把它引進到夏威夷,這是第一次有史記載的有目的性的放養行為。

之後幾十年,美國公共健康部門也極力推廣放養食蚊魚。受其影響,其他國家也開始引進食蚊魚來作為防控蚊蟲的手段。

1913年,臺灣從美國引進食蚊魚;1916年,日本從臺灣引進食蚊魚;1924年,華南部分水域從臺灣引進食蚊魚;1925年,澳大利亞從美國引進食蚊魚……

當中,最具傳奇故事的是俄羅斯南部城市索契,當地甚至建起一座食蚊魚紀念碑。索契是黑海之濱的旅遊城市,曾經蚊蟲肆虐,瘧疾流行,但從1925年引進食蚊魚後,蚊蟲問題便在上世紀30年代得到有效解決,而人們也普遍認為是食蚊魚的功勞。

毫無疑問,這對食蚊魚的引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以至如今,還有不少人望「名」生義,繼續放養食蚊魚。而食蚊魚一旦建立族群,便很難根除。

也許我在那個池塘捉的食蚊魚,便是6年前廣州水務部門放養上千萬尾食蚊魚中的一尾。

大多數人不會深入挖掘一件事的明暗面,只要第一眼看到是明亮的、可愛的,黑暗那一面便無足輕重,甚至不以為意。食蚊魚最終變成一種有害的生物,並不是大自然的演化,也不是它有多神奇,而是人類不明底蘊又不求甚解,頭腦發熱的結果。

本文參考:

相關焦點

  • 因滅蚊而引進的「食蚊魚」,如今好心辦壞事,泛濫在中國多地水塘
    就比如這個「食蚊魚」就是如此。食蚊魚是胎鱂科的一種小型魚類,主要分布在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岸大西洋的低洼地和溝渠當中,因為它擁有吃蚊子幼蟲孑孓的作用而得名,事實上它主要的食物來自於水體中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輪蟲,纖毛蟲,枝角類和小球藻都是如此,但它更想吃蚊子的幼蟲孑孓,一條食蚊魚的提倡並不大,約15.5-37.5毫米,但他能夠一天吃下2000條孑孓。因為這樣的作用它特別深受人們的喜歡。
  • 中國為滅蚊引進「食蚊魚」,如今卻四處泛濫,吃貨們都拿它沒辦法
    蚊子一直都是讓人頭疼的生物,每當晚上就會在人枕邊「嗡嗡」的盤旋,影響人們的睡眠,等你睡著的時候還會送你一個大大的「紅包」,還伴隨著讓人難以忍受的瘙癢,除此之外蚊子還會傳播疾病,所以在蚊子活躍的夏天,人們通常都會使用蚊香、滅蚊燈、蚊帳等來防蚊,一些街道上也會定期的進行滅蚊,而且我國為了滅蚊還特意引進了一種生物
  • 原產南美的食蚊魚,本來是滅蚊高手,為啥如今卻在中國泛濫成災?
    原產南美的食蚊魚,因為是「滅蚊高手」而被引進各國食蚊魚,又稱柳條魚,是一種淡水小型魚類,它的原產地是南美,但如今這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魚類,幾乎在全球各大洲的各個國家,都有它的蹤跡,這種魚之所以會從南美擴散到全球,正是因為它的「滅蚊功能」。
  • 原本在我國泛濫的食蚊魚,現如今怎麼樣了?
    世界聞名的「滅蚊能手食蚊魚,顧名思義,就是吃蚊子的魚。不過,它吃的不是蚊子成蟲,而是幼蟲,手段可以說是極其老辣。科學工作者關注這種魚,也是因為它吃蚊子幼蟲的習性。蚊子的危害在衛生防疫領域中,一直是一個難以治理的問題。
  • 食蚊魚是入侵物種?官方:適量投放(圖)
    食蚊魚吃蚊更吃魚?    市水務局:食蚊魚在廣州已本地化,不算外來物種   市城管委:自然界會自我調節,未必破壞生態平衡   文/記者劉幸 通訊員盧紹琨、羅堅   為了控制登革熱,市水務系統採取了多項措施進行防蚊滅蚊,其中一項就是在河湧等水域投放了大量食蚊魚
  • 農婦不堪蚊叮蟲咬 用「敵敵畏」滅蚊結果毒倒自己
    農婦不堪蚊叮蟲咬 用「敵敵畏」滅蚊結果毒倒自己 2018-05-28 10:46:22來源:武漢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青鱂魚】青鱂魚與食蚊魚
    食蚊魚屬於鱂形目-胎鱂科-食蚊魚屬,青鱂魚屬鱂形目-青鱂科-青鱂屬,兩者無論形態還是生活習性上均高度接近。兩者之間的區分主要看臀鰭。(見下圖)下圖為食蚊魚公母的形態區別,食蚊魚公魚臀鰭形態和母魚臀鰭形態區別大,有時候容易把食蚊魚公魚當成青鱂魚。食蚊魚原產美國德克薩斯—瓜達魯普河,因嗜食蚊的幼蟲而著名。
  • 小小的食蚊魚,因為生存能力太強淪為不受待見的入侵魚!
    世界聞名的「滅蚊能手食蚊魚,顧名思義,就是吃蚊子的魚。不過,它吃的不是蚊子成蟲,而是幼蟲,手段可以說是極其老辣。科學工作者關注這種魚,也是因為它吃蚊子幼蟲的習性。蚊子的危害在衛生防疫領域中,一直是一個難以治理的問題。它輕則叮咬吸血,嚴重影響人們的休息和工作質量;重則傳播瘧疾、乙型腦炎登革熱等疾病。
  • 廣州市水務部門:適量投入食蚊魚對環境影響不大
    ,水務部門還投放了食蚊魚。投放食蚊魚的消息引發了爭議,廣州市水務部門回應稱,適量投入食蚊魚,對環境影響不大。  引發物種入侵擔憂  有媒體稱僅天河區的天河公園湖、新塘水庫、岑村水庫及沙河湧等水體中就投放了5.4萬尾食蚊魚。有專家認為,食蚊魚是有名的入侵物種,投放食蚊魚滅蚊是危險動作,控制不當就會變成外來生物物種入侵,演變成為類似美國「亞洲鯉魚」的物種入侵事件。
  • 廣州投放食蚊魚應對登革熱 引發外來物種入侵擔憂
    為應對廣州嚴峻的登革熱疫情,廣州市水務部門除了對下水道、河湧等進行清理滅蚊,近日還在水體中投放了食蚊魚。  據廣州市水務局介紹,為應對形勢嚴峻的登革熱疫情,廣州市水務部門除了對供水窨井、下水道、排水檢查井、雨水口、河湧範圍內的綠化帶等清積水、滅蚊,水務部門還投放了食蚊魚。有媒體稱僅天河區的天河公園湖、新塘水庫、岑村水庫及沙河湧等水體中就投放了5.4萬尾食蚊魚。
  • 關於食蚊魚,以及食蚊魚和青鱂的區別
    不過,很多年輕人都不懂得青鱂和柳條魚的區別,都以為柳條魚就是昔日的青鱂,他們的記憶裡根本就沒有昔日那種水面儘是「小星星」的美麗畫面。就有這麼一段話:食蚊魚原產於美國和墨西哥北部。是青鱂是卵生的,而食蚊魚是卵胎生也就是直接生出小魚來的(這和熱帶魚孔雀有點像);所以,食蚊魚雄魚具有卵胎生魚類特有的交尾器,是由臀鰭演化成。而且食蚊魚公母形態差異比較大,而青鱂則很難分辨。
  • 食蚊魚一天能吃2000條蚊子幼蟲,懷卵量10萬枚,可能嗎?
    所以,很多國家開始引進食蚊魚用來滅蚊,以至於戰鬥民族還為其豎立雕像,用來紀念這個滅蚊英雄。其實呢?再者大魚生小魚,小魚很快再生小魚,如此循環往復,繁殖力也是很強悍的。因此,孔雀魚才有了百萬魚之稱,食蚊魚也可以算是百萬魚了,但是,它們絕對不可能一次性懷卵10萬枚的,我們讓它把10萬枚魚卵藏在哪呢?
  • 食蚊魚一天能吃2000條蚊子幼蟲,懷卵量10萬枚,可能嗎?
    連它們的名字都和蚊子有關,被人們稱之為食蚊魚。因為昨天養魚老道寫了一篇關於小麥穗魚的文章,很多魚友問道,它們就是傳說中的食蚊魚嗎?其實不是的,食蚊魚和小麥穗魚,那可是沒有半毛錢關係,它們和魚友們經常飼養的孔雀魚,倒是有點近親關係。
  • 原產美國的食蚊魚,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性入侵物種,中國也廣泛分布
    食蚊魚的原產地是美國德克薩斯—瓜達魯普河, 後漸分布於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大西洋沿岸的低洼地和溝渠等水體中,如今食蚊魚已經是一種全球性的入侵物種,遍及,美洲,歐洲,東南亞,亞洲等等地區。20世紀初在北美開始利用食蚊魚來滅蚊, 由政府部門大規模飼養繁殖,這時候南美地區,以及菲律賓等各個國家,也開始效仿北美,引進食蚊魚滅蚊。
  • 「食蚊魚」在中國泛濫,吃貨拿它們沒辦法,美國人:你也有今天
    而為了遏制蚊子的繁殖,我國特地引進了一種「食蚊魚」,也叫大肚魚,主要原因便是因為他們的肚子是銀色的,非常奇特。「食蚊魚」從名字上看就不難看出,它是蚊子的天敵,能夠滅殺蚊子來幫助我們,在當時許多人心裡都開心了不少。
  • 為滅蚊引進的「大肚魚」,現已在中國泛濫,吃貨都對它束手無策
    許多人喜歡上了旅行,在眾多的旅遊景點中,山峰似乎一直是非常受歡迎的。由於大自然神奇的造物能力,大地上有許多的或俊秀或壯闊的山峰。吸引大家的不僅是這些令人心曠神怡的山峰,還有山中的那些活潑可愛的生物們,像是花草魚鳥之類的。久居都市,不免對這些大自然中的生物格外親近。
  • 滅蚊請來「高手」柳條魚 今年在有條件小區試養明年推廣(圖)
    昨天,市愛衛會和市民志願者在長寧區水霞公園河道中投放了這種「滅蚊高手」,本市愛國衛生月主題活動「讓蟲害遠離生活」正式啟動。  作為生物滅蚊技術,往水體中投放柳條魚(「食蚊魚」)不但經濟可行,且不會汙染環境,增強蚊蟲的抗藥性。蚊子的生長期大半時間在水中。「食蚊魚」是一種鯉科小魚,外形像柳葉,故又稱柳條魚。
  • 為滅蚊引進「大肚魚」,如今在中國農村泛濫,吃貨對它沒興趣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就是生活中同樣很常見的"食蚊魚"。在農村田地的水溝裡,就能經常見到"食蚊魚",它有一個銀色的大肚子,不了解情況的人看到還會以為它是懷孕了。食蚊魚也可以叫柳條魚或者大肚魚,人們只知道這種魚很常見,在農村是下酒的必備美食,人們不知道的是,這種魚其實也是可怕的入侵物種之一。
  • 外來入侵物種——食蚊魚
    食蚊魚體形細小。背部略隆起,呈微弧形。腹部圓。頭背平而寬,前方略尖。背鰭部位較高,在魚體的後部。胸鰭長,末端可達腹鰭上方。腹鰭末端可達肛門。臀鰭起點在起點的垂線之前。尾鰭不分叉,邊緣呈圓形。魚體背部呈現橄欖褐色,體側大部分呈半透明灰色,並常有光亮的淡藍色,腹部為銀白色。在背鰭和尾鰭部經常分布一些不很明顯的小黑點。
  • 俗稱「大肚魚」,嗜食蚊子幼蟲,經3次才引進我國,如今泛濫成災
    因為太過於普通,並且十分常見,很多人也一直以為它就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小魚,卻不知道它其實是一種入侵物種。大肚魚又名柳條魚、山坑魚等,它還有另外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那就是食蚊魚。顧名思義,這種魚就是很喜歡吃蚊子的幼蟲,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