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梅
春節將至,我們將迎來農曆庚子年,也稱鼠年。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很多有關鼠的傳說。中國文化裡,也有很多有關鼠的成語和典故。不過,大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這或許和人們痛恨老鼠毀壞農田、偷食糧食、傳播疾病有關。事實上,雖然它們咬人毀物偷糧食,但也為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
庚子鼠年來臨之際,我們請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常罡給我們講講老鼠的科研故事。
種類最多的哺乳動物
老鼠是哺乳綱齧齒目鼠科的嚙齒類動物。據統計,全世界齧齒目種數大約2277種,佔已描述哺乳類動物的40%左右,我國分布有大約220種。嚙齒類動物在脊椎動物進化上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一支。
鼠類的足跡遍布於南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從赤道熱帶到極地凍土,從沿海的茂密森林到大陸腹地的沙漠戈壁,從低於海平面的盆地直至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從地下或深水中到幾十米高的樹冠,都有鼠類的身影。
齧齒目動物一般比較小,多數在夜間或晨昏活動,許多種類的繁殖能力很強。它們的運動天賦也很強,擅長攀登、跳躍和遊泳。
在秦嶺山區,生長著一種會飛的鼠——鼯鼠。鼯鼠頭寬、眼大、耳郭發達,前後肢間有寬而多毛的飛膜,可以幫助其在樹中間快速地滑行。由於沒有像鳥類可以產生升力的器官,鼯鼠只能在樹間滑翔。它們棲居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針闊葉混交林中,能滑翔100—200米左右,飛行時又粗又長的大尾巴高高豎起,成為掌握方向的「舵」。
鼯鼠的糞和尿可以入藥,俗稱五靈脂,是名貴中藥材。乾燥零散的鼯鼠糞粒稱為五靈脂米或散靈脂。糞粒和尿黏結在一起的糞塊稱為靈脂塊或糖靈脂。近年來,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積極開展特種動物養殖示範,在鼯鼠保護、養殖方面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
老鼠生來會打洞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你能想像老鼠的洞有多豪華?
在秦嶺山脈以及我國北方土層深厚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著一種技術高超的地道挖掘「專家」,它就是齧齒動物鼢鼠。鼢鼠是一種地下生活的穴居型動物,從不冬眠,一年四季都忙碌著尋找貯藏食物或繁衍後代。
鼢鼠的洞,可謂真正的「鼠窩豪宅」。 鼢鼠洞系呈分枝狀,分支較多的地方離巢較遠,並且只有唯一的通道與巢相連。這樣的洞道布局有很高的安全性,不易被蛇或鼬等天敵發現或破壞,且便於防禦。鼢鼠的洞道系統主要包括8個部分:窩(巢)、貯食洞、糞洞、交通洞道、朝天洞道、出窩洞道、採食洞道以及盲洞。其中,窩是鼢鼠棲息、生育的場所,貯食洞是鼢鼠的糧倉,糞洞是其「衛生間」……也就是說,在鼢鼠的地洞裡,類似人類的臥室、倉庫、衛生間等功能區域一應俱全。
值得一提的是,鼢鼠會挖掘建造專門用來排洩的地方,即糞洞,一般位於巢穴的兩側區域。它們從不隨地拉屎撒尿,都在糞洞解決。當糞便快要堆滿時,這個糞洞就會被封堵放棄掉,鼢鼠會重新挖掘新的糞洞。此外,鼢鼠的交通洞道、抵禦外敵的朝天洞道、出窩洞道、採食洞道等都特別講究,可謂「獨具匠心」。
鼢鼠幾乎終生生活在地下,主要取食植物的地下部分。長期的地下生活使其身體結構發生了一系列的適應性變化:體型粗壯,吻鈍,便於推土;四肢短粗有力,前爪非常發達,第三趾較其他趾長,是洞道挖掘的尖兵利器;由於洞道始終與外界封閉,不見光,眼睛變小、視覺退化,眼睛隱於毛內;洞道內空間狹小,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會受到嚴重幹擾,耳殼也最終退化為皮褶掩蓋於毛下……
致敬每一隻小白鼠
在科學研究和醫學實驗中經常會用到小白鼠。小白鼠其實是用作實驗動物的老鼠的統稱。它們被廣泛用於食品、化妝品、藥品、生物製品、工業產品和醫學及生命科學等的安全性、毒性和效力等方面的實驗和檢驗。
那麼,為什麼科研人員要挑老鼠做實驗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們的基因組成、生物行為特徵都跟人類非常相似,同時易於養殖,適應性強,通過轉基因技術改造後的老鼠,甚至可以攜帶導致人類生病的基因。此外,它們的繁殖能力強,科研人員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觀察到藥物對幾代老鼠的影響。
小白鼠經過了長期選擇、定向培育,已形成許多品種類型。為了進行特殊試驗,科研人員還培育出了高癌鼠、低癌鼠、糖尿病鼠及先天性肌肉萎縮病鼠等特種小白鼠。
它們為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向每一隻默默無聞的小白鼠致敬!
編輯:王蜀周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