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Psych2014】「狗療」可改善痴呆患者的社會行為

2020-11-23 醫脈通

【RCPsych2014】「狗療」可改善痴呆患者的社會行為

2014-06-27 來源:醫脈通

倫敦——一項發布於2014年國際皇家精神病學院大會(RCPsych)的研究顯示,一種結構化動物輔助幹預(AAI)項目或有助於改善痴呆老年患者的社會行為。


在這項先導研究中,療養院中的痴呆患者首先接受了包括與狗接觸在內的治療,每周一次,為期6個月;隨後參與的則是設置及頻率相同、但沒有狗的參與的治療項目。研究顯示,接受前一治療時,患者言語溝通、身體接觸及注意維持的時長均顯著優於後一治療。


Sandra Wesenberg


「對於研究所涉及的全部指標,AAI項目的優勢均存在。」主要研究者、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副研究員Sandra Wesenberg指出。她即將於下月獲得博士學位。


「我會將上述研究結果推薦給其他醫師,前提是有一個高質量的、對患者和狗狗都好的認證項目。」


少有先例


研究者指出,儘管AAI項目已開展多年,近年來在療養院等環境下的使用也越來越多,針對其收益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


「長期以來,針對這些幹預措施的生物-心理-社會積極效應的研究局限於個案、實踐報告及實地研究,樣本量很小。」


研究者招募了17名療養院住戶。這些受試者中,77%為女性,平均年齡為85.7歲。研究前6個月,所有受試者每周參加一次為時45分鐘的治療,其間有狗的協助及最多4個人的參與。這一被稱為Pet Encounters的標準化項目於2008年建立,在該項目中,狗及其經過培訓的主人圍繞在痴呆患者身旁並給予幫助。隨後,受試者接受了一個類似的治療項目,但沒有狗的參與。


「我們對研究第1、3、6個月時的治療進行了錄像,並對受試者所表現出的行為進行了編碼。」研究者指出。他們還記錄了患者的社會行為及情感表達的持續時間,並在兩個項目之間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自基線至研究3個月及基線至研究6個月,在患者的言語溝通、注意維持、身體接觸的時長及其他所有積極變化指標方面,前一項目均顯著優於後一項目(所有p<0.05)。儘管後者同樣改善了患者的社會行為,其效應遠小於有狗參與的項目。


「與沒有動物輔助的對照項目相比,AAI項目的積極效應出現得更早,且維度更廣泛。上述發現提示,在提升痴呆患者的幸福度方面,AAI項目具有獨到的益處。」


Wesenberg稱,目前她們希望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以將這一項目進行下去,並開展更大規模的研究。


專家視點:仍需更多研究


Timothy O'Grady,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O'Grady博士指出,這是一項很有趣的研究,但他希望了解到更多信息:狗究竟是如何影響患者轉歸的。


「受試者的言語記憶得到了改善,原因在於狗是好的聊天話題?還是另一種情況,即狗僅僅使患者稍微開放了一些?針對動物在人類精神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目前尚無太多證據。」O'Grady博士並未參與該項研究。


「很多人喜歡寵物;作為伴侶及關注的焦點,它們也可以勝任。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寵物也可能導致一片狼藉,讓人難以招架。從這個角度而言,寵物也沒人家說的那麼好。」


總體來看,O'Grady博士認為,這個主意有些「羅曼蒂克」,無疑需要進一步研究。


「先前有研究使用過馬及高爾夫,還有其他不同的道具。研究者稱,『我和我的一些患者感覺都很不錯,讓我們來看看其他人怎麼樣』。而我個人並不確定,患者究竟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東西。」


信源:『Dogs for Dementia' Program Improves Social Behavior,Medscape,June 26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醫脈通精神科已開通微信平臺,最新資訊病例觸手可及。

 

關注方式:微信查找公眾號「醫脈通精神科」或「medlive-psychiatry」;PC端掃描資訊右側二維碼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引起痴呆的神經變性疾病有哪些,怎麼用藥控制,家人如何護理
    健忘就是痴呆嗎?健忘並不一定就是痴呆,引起健忘的因素可能是生理性的,比如說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偶有健忘的症狀,或者是因為熬夜睡眠不足導致的健忘,這種就不是痴呆的表現。痴呆患者除了有記憶力的嚴重下降,還會有認知功能,性格行為方面的改變。
  • 動動舌頭到100歲都不痴呆? NO
    記者採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高聰教授時獲悉,老年痴呆的患者逐年增加,65歲以上老人患病率在3%~7%左右,導致老年痴呆的原因非常複雜,沒有足夠證據表明活動舌頭可預防痴呆。不過,經常鍛鍊舌頭,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發音的清晰度,對改善咀嚼功能也有少許作用。   專家澄清   動舌頭緩腦萎縮?
  • 可控可治!家人得麻痺性痴呆不用慌
    突然,一位由急診科收入的特殊患者打破了病房的寧靜。該患大聲喊叫、暴跳如雷,嘶吼聲響徹病房。接診醫生立即上前查看情況, 只見一位60多歲的男子,在家屬的攙扶下,踉蹌行走。陪同的家屬不停地勸說安撫著,臉上流露出了無奈又痛苦的表情。肖洪波主任帶領團隊醫生為這位患者進行了系統的詢問病史、查體、抽血化驗、腰穿檢查後,明確診斷他患了麻痺性痴呆。
  • 痴呆最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那麼痴呆最常見的症狀有哪些呢? 痴呆主要分為四種類型,首先,老年性的痴呆是主要為中樞神經退行性所發生的病變。其次,血管性的痴呆與腦血管因素有關,由於腦血管發生病變所引起的。
  • 什麼人老了容易得痴呆?這6類人群榜上有名,佔一樣也很「難逃」
    舉報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也會給老年人及其家庭帶來傷害,我們常聽到老年痴呆症患者因失憶而導致迷路
  • 軒子巨2兔「帝王式音療」,本意改善睡眠,水友聽完卻更加精神
    軒子之所以能得到很多粉絲的支持,跟她的顏值和直播內容分不開關係,別看她30歲為人母親,實際會的東西可不少,cosplay和音療讓不少觀眾流連忘返。cosplay就不用多說了吧?代表作不知火舞直到現在都還讓一些觀眾記憶深刻。不過COS並不是軒子最拿手的內容,音療才是重點,她能在虎牙這麼多女主播中躋身而出跟這個內容脫不了關係。
  • 沒有性生活,38歲男子因梅毒導致「痴呆晚期」,醫生:這些行為要小心!!
    Part 1 「痴呆晚期」竟是梅毒所致:曾有毒品接觸史近日,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接診了一位38歲的男性患者病例,正值壯年,卻出現了記憶力衰退、言語不清等症狀,與痴呆症非常相似。患者曾在精神專科醫院診治,可病情卻依然越來越嚴重。
  • 老年性痴呆的十大徵兆
    9月21日是阿爾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日。什麼是阿爾茨海默病,如何識別,如何治療?記者專門採訪了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肖騁。肖騁表示,它是一種隱匿發生、緩慢進展、以痴呆為主要症狀的疾病,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精神和行為障礙,日常生活能力逐漸下降。「它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痴呆類型,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患者初始的輕度症狀往往不容易被發現,常被誤認為是自然老化現象,就診率低。」 2 十大徵兆可識別 肖騁表示,有「十大徵兆」幫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
  • 美金剛可能對路易體痴呆症患者有益
    根據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獲得的數據,在美國批准用以治療中重度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美金剛可改善輕中度路易體痴呆(DLB)患者行為症狀,減緩大腦退化,但對帕金森病性痴呆(PDD)無作用。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學的Murat Emre博士和同事於8月23日在《Lancet Neurology》雜誌在線版上發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是什麼制約抑鬱症患者回歸社會?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副主委兼秘書長、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病學科主任王小平教授指出:「一高三低現象,很大原因是患者不願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甚至認為抑鬱是思想上的問題,往往出現自殺等極端行為後才到醫院接受治療。」  「做好科普至關重要。
  • 全麻會增加痴呆風險嗎?
    研究於10月6日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最新影響因子:4.180)雜誌上研究人員發現全身麻醉患者與區域麻醉患者被診斷為痴呆的風險沒有區別。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資深作者、醫學博士Dallas P.
  • 50歲女子胡牌後算不清帳 一查竟是「梅毒」引起的麻痺性痴呆
    近日,平日一向精明能幹的徐女士突然變得糊塗起來,被家人送往湖南醫治,確診患上「麻痺性痴呆」。據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嚴秋鳳主任醫師介紹,麻痺性痴呆又稱梅毒性腦膜腦炎,是由梅毒螺旋體侵犯大腦而引起的一種嚴重的腦膜腦炎,以進行性痴呆合併神經損害為主,該疾病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明確診斷。據悉,徐女士愛打點小麻將。
  • 38歲男子「痴呆」如80歲老人,醫生一問發現驚人生活史
    #社會但這些行為消耗的都是我們的身體,年輕的時候還可以浪一浪,等上了年紀就會發現弊端。這個近日某醫院就接診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年僅38歲的男子正值壯年,卻出現了記憶力衰退、言語不清等症狀,與老年痴呆症非常相似。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社會老齡化可能打開恐怖的朊病毒「魔盒」 一種罕見致命疾病發病率...
    它會導致大腦快速退化和痴呆,患者通常在發病後幾年內導致死亡。而日本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罕見」疾病可能沒有過去認為的那麼罕見。岡山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對2005年至2014年間日本CJ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進行了趨勢分析。根據他們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目前東亞國家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可能導致該病發病率的上升。
  • 年僅37歲男子卻被診斷為早發性痴呆!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記憶越來越差?
    陸先生最終被確診為家族性的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AD)痴呆,醫生進行了對症的藥物治療,以改善其記憶力,防止他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和出現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保持情緒穩定。另一方面,在醫生的要求下,他每天都會進行看報紙、抄寫詩句和益智遊戲等認知訓練和社會接觸,通過多動腦以維持腦部活躍。
  • 老人都有可能失智,要早分清是老了還是痴呆
    別以為是正常老化,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就是生病了。根據統計,2017年全球失智症人口近5千萬人,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患失智症。
  • 38歲男子被查出「痴呆晚期」 罪魁禍首竟是梅毒
    近日,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接診了一位38歲的男性患者病例,正值壯年,卻出現了記憶力衰退、言語不清等症狀,與痴呆症非常相似。患者曾在精神專科醫院診治,可病情卻依然越來越嚴重。當天,患者的母親帶著兒子的核磁共振片子來問診,醫生詢問得知,老人的兒子今年38歲,雖然正值壯年,但經常忘事兒,還時常一個人自言自語,症狀像極了「老年痴呆症」,此前老人曾帶兒子去精神專科醫院診治,但病情卻仍在不斷加重。
  • 最美不過夕陽紅,莫讓痴呆伴你行|老年痴呆症|記憶力|情緒|護師|...
    老年痴呆是一種多發於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徵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其中阿爾茨海默病(AD)為最常見的老年痴呆類型,其他還有血管性痴呆(VaD)、額顳葉痴呆(FTD)、路易體痴呆(DLB)。
  • 究竟什麼是痴呆?這六類人群需警惕
    最近,在我科健忘門診中,又遇到幾個年輕的小哥哥、小姐姐,說自己記憶力下降,懷疑痴呆了。要出門了,已拿著鑰匙呢,還要找鑰匙;下樓忘記鎖門了;在電視機前,看到熟悉的演員,叫不出來名字;看完電影,沒過多久,內容就模糊了;講述電視劇內容時,張冠李戴……年齡不大,才30多歲,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就要痴呆了。
  • 《寶可夢劍盾》花療環環陣容怎麼搭配 花療環環陣容搭配教學
    導 讀 《寶可夢劍盾》很多冷門精靈重新進入了玩家的視線當中,這其中就包括輔助精靈花療環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