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Psych2014】「狗療」可改善痴呆患者的社會行為
2014-06-27 來源:醫脈通
倫敦——一項發布於2014年國際皇家精神病學院大會(RCPsych)的研究顯示,一種結構化動物輔助幹預(AAI)項目或有助於改善痴呆老年患者的社會行為。
在這項先導研究中,療養院中的痴呆患者首先接受了包括與狗接觸在內的治療,每周一次,為期6個月;隨後參與的則是設置及頻率相同、但沒有狗的參與的治療項目。研究顯示,接受前一治療時,患者言語溝通、身體接觸及注意維持的時長均顯著優於後一治療。
Sandra Wesenberg
「對於研究所涉及的全部指標,AAI項目的優勢均存在。」主要研究者、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副研究員Sandra Wesenberg指出。她即將於下月獲得博士學位。
「我會將上述研究結果推薦給其他醫師,前提是有一個高質量的、對患者和狗狗都好的認證項目。」
少有先例
研究者指出,儘管AAI項目已開展多年,近年來在療養院等環境下的使用也越來越多,針對其收益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
「長期以來,針對這些幹預措施的生物-心理-社會積極效應的研究局限於個案、實踐報告及實地研究,樣本量很小。」
研究者招募了17名療養院住戶。這些受試者中,77%為女性,平均年齡為85.7歲。研究前6個月,所有受試者每周參加一次為時45分鐘的治療,其間有狗的協助及最多4個人的參與。這一被稱為Pet Encounters的標準化項目於2008年建立,在該項目中,狗及其經過培訓的主人圍繞在痴呆患者身旁並給予幫助。隨後,受試者接受了一個類似的治療項目,但沒有狗的參與。
「我們對研究第1、3、6個月時的治療進行了錄像,並對受試者所表現出的行為進行了編碼。」研究者指出。他們還記錄了患者的社會行為及情感表達的持續時間,並在兩個項目之間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自基線至研究3個月及基線至研究6個月,在患者的言語溝通、注意維持、身體接觸的時長及其他所有積極變化指標方面,前一項目均顯著優於後一項目(所有p<0.05)。儘管後者同樣改善了患者的社會行為,其效應遠小於有狗參與的項目。
「與沒有動物輔助的對照項目相比,AAI項目的積極效應出現得更早,且維度更廣泛。上述發現提示,在提升痴呆患者的幸福度方面,AAI項目具有獨到的益處。」
Wesenberg稱,目前她們希望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以將這一項目進行下去,並開展更大規模的研究。
專家視點:仍需更多研究
Timothy O'Grady,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O'Grady博士指出,這是一項很有趣的研究,但他希望了解到更多信息:狗究竟是如何影響患者轉歸的。
「受試者的言語記憶得到了改善,原因在於狗是好的聊天話題?還是另一種情況,即狗僅僅使患者稍微開放了一些?針對動物在人類精神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目前尚無太多證據。」O'Grady博士並未參與該項研究。
「很多人喜歡寵物;作為伴侶及關注的焦點,它們也可以勝任。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寵物也可能導致一片狼藉,讓人難以招架。從這個角度而言,寵物也沒人家說的那麼好。」
總體來看,O'Grady博士認為,這個主意有些「羅曼蒂克」,無疑需要進一步研究。
「先前有研究使用過馬及高爾夫,還有其他不同的道具。研究者稱,『我和我的一些患者感覺都很不錯,讓我們來看看其他人怎麼樣』。而我個人並不確定,患者究竟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東西。」
信源:『Dogs for Dementia' Program Improves Social Behavior,Medscape,June 26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醫脈通精神科已開通微信平臺,最新資訊病例觸手可及。
關注方式:微信查找公眾號「醫脈通精神科」或「medlive-psychiatry」;PC端掃描資訊右側二維碼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