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殖領域摸打滾爬16年了,主要走的是林下種養結合的生態散養放養的循環農業模式。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吧,我們縣是一個擁有七十萬畝連片果園的以果樹種植為主業的農業縣,如何實現空中有果,地上有物,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是我縣一直以來不斷探索的一項工作,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一些農戶成功的探索出了果樹下放養鵝和香豬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我們小農莊也是這項活動的發起人與參與者,下面就以這幾年的走過的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果園套養鵝失敗的原因分析。
在這幾年的探索過程中,果園下套養過土雞,也套養過麻鴨,鵝和香豬,許多農戶在剛開始的養殖過程中大都以失敗告終,我自己桑園套養的大鵝因密度過大,也失敗了。一談起果園下養殖項目,大家都認為是一個生態的、健康的、符合現代人消費觀念的好項目,但這樣一個大家都認為的好項目怎麼成功的人不多呢?其實大家失敗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鵝的放養密度過大,容易造成對果樹的破壞。
我們在放養前,可能所接觸到的信息都是從網絡平臺上看到的,其實平臺的信息有很多都是相互轉載的,這些作者並沒有實際的養過鵝,有的只是一些想當然的理論經驗。在實際的放養過程中,放養的密度和果樹的年齡,以及果樹的密度、還有果樹的品種都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樹齡小的新果園、果樹的密度小的果園、小葉的果樹、葉子稀的果樹品種就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密度。反之,密度就應該減少一些。我們在剛開始時,由於鵝的放養密度過大,一畝果園的有的放養150隻,有的甚至達到了200隻,沒過多久,果園裡的草就被鵝吃的精光。食草鵝也變成了飼料鵝,緊接著,更悲催的事情發生了,鵝開始撕樹皮、扯樹葉、掏樹根,樹葉先是發黃,接著便是落下,這樹葉還在空中飄,未及地,便被鵝給搶走了。開始的一年,以除草為目的的食草鵝徹底的變成了飼料鵝,小果樹也在鵝的空中、地下聯合作業下死去。
二是如何解決農藥的殘留對鵝的健康的影響。
果園不打藥絕對是行不通的,到目前為止,大家追求的理論上的無公害綠色的果樹品種也僅僅是停留在理論,誰的果樹在24小時的全天候監測下,恐怕也難過關。只能說是儘量少打,打一些低毒的農藥或是打一些生物農藥。但無論如何,果園是一定要用藥的,怎麼樣讓鵝度過用藥的危險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時間的度上是很難掌握的,我們在剛開始的探索中就吃了不少虧,也有過鵝中毒造成損失的現象發生。
二、不斷摸索出的4點成功經驗分享。
經歷了失敗的教訓,大家在一起不斷的總結經驗,也逐步摸索出了解決的辦法,個別堅持下來的農戶終於實現了果樹與鵝的和諧共生,打造出了空中有果,地上有鵝的循環農業的新路子,實現了向土地要利潤的更大化。
一是合理的密度控制。經過反覆的實踐摸索,每畝地的放養密度根據果樹的種類與樹齡的大小由原來的150-200隻降至30隻-50隻。這樣還是不行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只養50隻,一批合起來就不止50隻了,可能會幾百隻,也許會上千隻。加一塊的量就大了。再怎麼辦呢?還有第二條措施。
二是劃分放養區塊。每個區塊5畝左右,至少要劃分成5個區塊,每個區塊都要用半米高的網子攔起來,這樣採取每個區塊放牧10天的輪牧的方式,達到果樹、草與鵝的共生。
三是鵝的總共的數量也不能太多。如果太多了,儘管畝平均載鵝量下降了,但鵝集中在一個區域內活動,也會造成對草的根基的破壞,影響草的萌發力。一般情況下,最好500-1000隻,再多了效果就不好了。可能有些朋友會問,哪有農戶有這麼多的果園,我們這兒可不缺這東西,在我們這兒的兩個農場,每方果園的面積都是50畝。如果您沒有這麼大面積的果園,還是要進一步考察再做決定。
四是區塊劃的管理模式,也有效的解決了農藥與鵝的相剋問題。
最後提示大家,如果您的果園是老齡果樹,果園的密度又比較高,或是樹勢較旺,樹葉較密,草的長勢不是太好的話,建議您每畝的養鵝量再往下降,降到每畝20-30隻。還有一件事情要提醒您,如果要想有更好的經濟效益,鵝還是要在每天的晚上補充一次精料的,補充的量根據鵝的日齡來,一般情況下,30-75日齡的鵝,每天的補料量在2兩左右,到了75天以後,建議您就要關棚飼養,開始育肥準備銷售了,這個時候,就不要控料了,隨便它吃。直到膘肥體胖,羽毛長齊,開始出售,這個階段大概需要12-15天時間。
當這批鵝開始關棚育肥時,您的果園沒有鵝除草怎麼辦?
那就是您做計劃的事情啦,可以在第一批養到50天的時候購進第二批開始育雛,第一批關棚飼養的時候,第二批小鵝放進果園。兩批之間時間的把握根據您的精力與您育雛場地與鵝的養殖場地的大小來掌握,量力而行。
結束語:任何一項模式都是不斷的總結和摸索出來的,養殖模式是這樣,其他的項目模式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於養殖這個行業,世上沒有拿來就可以用的東西,一樣的物種,每個人養的結果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還需要您不斷的總結與摸索,別人的經驗只能是借鑑與參考,祝正行走在養殖這條路上或者準備行走在這條路上的朋友們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