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中國記協聯合舉辦的「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專題座談會8月14日在京召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單位有關負責人,中央和北京市新聞單位、網站以及社會有關方面代表和學者40餘人出席座談會。中國記協、首都網際網路協會在座談會上發布《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倡議書》,號召新聞媒體和網站負起主體責任,淨化語言傳播環境。現將會議發言內容予以摘發。
1.媒體是文化的傳播者,更是代言人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 翟惠生
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營造清朗、乾淨的網絡空間,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最基本的底線。
新聞媒體和網站擔負著引導社會、影響輿論、弘揚正氣、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自覺使用文明、規範、乾淨的語言文字,是媒體擔負起各項職責使命的基本前提。同時,新聞媒體和網站也是接續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使用文明、規範、乾淨的語言文字,是媒體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最低要求。
語言是新聞媒體和網站傳播文化的基本載體。媒體的報導導向、價值取向、文化品位,滲透在一篇報導、一個節目的字裡行間。媒體是文化的傳播者,更是文化的代言人。完成好這一歷史使命,核心是要把握四個字——「以文化人」。
第一,要用美的語言表達。群眾是語言大師,老百姓的話最生動,最有生活氣息。口語中的一些粗話糙話,不能任由在網絡空間傳播。媒體向群眾學習語言,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把低俗當成通俗。現在,「追俗」者多,「通俗」者少。新聞工作者必須學好用好群眾語言,多一些短話、實話、新話,少一些大話、空話、套話,讓人們愛讀愛聽愛看,實現最佳傳播效果。
第二,要用藝術手法感化。完成一篇優秀的新聞報導,要有政治家的頭腦,藝術家的手法,學會把深刻的道理、正確的觀點,蘊藏在平實的描述中。現在的新聞報導中,「歌德」者多,「講德」者少。所謂「歌德」,就是主觀、概念、大道理先行,以教育人的心態說話。「講德」,是通過新聞傳播讓人有所得,並且能夠幫助解決問題。把「歌德」轉化為「講德」,中間要經歷從感性到理性思考的過程,還要從理性思考到最平實描述的飛躍,兩個飛躍完成了,就是報導方式的藝術化,也就提高了報導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
第三,要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和引領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精神旗幟,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聞工作者光榮而神聖的使命。新聞媒體和網站要把堅定的理想信念化為日常工作的底色,把正確的價值追求體現在新聞報導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魂」,引領做好新聞傳播這個「體」。只有「魂」「體」合一,才能切實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推動者、引領者。
媒體和網站是傳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力量。要善於用講故事的方式,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用小故事闡發大道理,做到深入淺出、情理交融。要在日常報導中,旗幟鮮明地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樹立正確導向、澄清模糊認識、匡正失範行為,形成激濁揚清、抑惡揚善的輿論場,引導人們做社會文明進步的推動者。要加強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傳播,使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通過網絡,在人們心裡播下種子,繼而生根、開花、結果。
媒體和網站要從自身做起,在網絡空間倡導文明風尚,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彰顯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展示平凡人的善行義舉,展示普通百姓的感人故事,展示當代中國的文明風貌,將網絡空間建設成為崇德向善、文明有禮、溫暖人心的精神家園。
2.採取積極措施規範網絡用語
教育部語用司副司長 彭興頎
語言是人類文明代代相傳的載體,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隨著網絡等媒體的發展,網絡空間語言文字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我們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進行引導規範。
一是高度重視。教育部、國家語委高度重視,把學校教育作為加強青少年規範使用語言文字的主陣地。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中將「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作為頭條列入「重點工作」,提出要引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規範使用語言文字,糾正語言文字使用不規範的現象,引導社會語言生活健康發展。
三是完善法律法規。2013年以來,我們開展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研製調研工作,召開了網絡監管部門、語言文字專家、網絡運營商、教師代表等參加的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題研討會,聽取意見建議,為立法做充分準備。
四是開展監測研究。委託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相關高校,開展網絡語言使用發展變化、政府網站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等專題研究。
五是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教育。我們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並將繼續舉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開展了「中華經典誦寫講」行動、「書法名家進校園」等活動。同時,在高考中提出了「筆試一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答題」的明確要求。
今後,我們將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和《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中對網絡媒體規範使用語言文字,特別是國家機關、學校、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公共服務行業等重點領域使用網絡語言提出明確要求,並與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網信辦等部門聯合出臺相關政策文件。
3.營造健康清朗的社會語言環境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副司長 戈晨
如何「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我談幾點體會:
要高度認識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的重要性。語言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載體,優雅地使用語言文字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敬意,規範使用語言文字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嚴謹地使用語言文字是主流媒體的傳播責任。因此,主流媒體擔負著推動全民族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提升的重要責任。
廣播電視要把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切實化為行動自覺。近些年來,網絡語言在廣播電視中時有出現,這種現象影響了主流媒體的形象建設和健康發展,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此高度重視,並對監管中發現的嚴重問題進行了嚴肅處理。廣播電視影響力大、覆蓋面廣,是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領域和前沿陣地,必須帶頭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要形成行風,化為行動,為全社會做出表率。
加強規範監管,推動廣播電視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2014年11月,總局發出了《關於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此舉得到了社會公眾特別是未成年人家長的支持和擁護。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加強日常監管,把廣播電視規範用語作為監聽監看的重點內容,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警示、及時糾正;要繼續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要求新聞出版廣電從業人員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要加強宣傳引導,指導廣播電視媒體做好語言文字規範的宣傳工作,為全社會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4.淨化網絡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活動策劃部主任 閆芳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公眾在網上花費著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894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8.8%。而北京在去年年底,網際網路普及率就已經達到75.3%。網絡環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種背景下,催生出層出不窮、個性鮮明的網言網語。尤其是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出現後,原來在傳統媒體上話語權較少的公眾開始介入網際網路信息傳播過程。人們用自己習慣的話語來表達意見、發洩情緒,這導致了網絡語言環境處於一種豐富多彩與混亂無序並存的狀態。
如今年6月2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所言,低俗話語表達在網上逐漸常態化,而這種常態化還導致「網絡低俗語言向傳統媒體轉移」,網絡低俗語言對社會文明的消極影響躍然紙上。
早在2013年,首都網際網路協會就曾經向廣大網民和北京屬地網際網路企業發出過《使用文明用語 共建網絡家園》的倡議,呼籲整治網上存在的「造謠傳謠」「惡意攻擊謾罵」「網絡用語粗俗」的不良現象,也曾經作為社會組織在網絡治理方面向政府部門獻言獻策。
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所取得的成果是網際網路企業以及廣大網民與政府管理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文明辦網」是社會各界的一致呼籲,抵制網絡低俗語言,淨化網絡環境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希望網站能夠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搭建綠色網絡平臺,向網友提供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信息內容,為淨化網絡語言,清朗網絡空間作出貢獻。
5.建議開出網絡低俗語言「清單」
商務印書館漢語編輯中心主任 餘桂林
伴隨著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網絡語言比較符合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碎片化表達,已經成為漢語詞彙的來源之一,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收錄了「宅、給力、雷人、山寨、粉絲」等網絡熱詞。但也毋庸諱言,現在網絡上出現一種輕視語言、遊戲語言的不良風氣,一些網絡低俗語言出現在傳統媒體和書刊中,甚至蔓延為公眾生活中的交際用語。
據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有聲媒體中心調查,像「屌絲」「逼格」等造詞格調不高、品位低下的詞語,不僅在網絡上高頻使用,在報紙、廣播電視中也常有出現,而且使用頻次不亞於網絡。如「屌絲」,在2014年度國家語言監測語料庫中出現了1942次,使用頻次最高,與2014年很火的「私人訂製」相當;2014年產生的「逗比/逗逼」,在2014年度國家語言監測語料庫中出現了1117次,頻次比火爆的「微信紅包」還要高;「逼格」也在160個文本中使用了242次。這種以醜為美、以低俗為流行的價值取向,會降低我們的文化高度和文明品質,使千年流傳下來的中華文明變了味兒。
網絡低俗語言在某種程度上是現實語言生活低俗一面的網絡再現。現實語言生活中的低俗語言雖不絕於耳,但更多表現為口語形式,難以記錄、統計、量化,而網絡低俗詞語是口頭語言的書面化,可存儲、記錄、檢索;書面化的文字可能掩蓋了一些詞語的低俗性,客觀上形成了其可以使用的錯覺,進而在公眾使用中蔓延開來。
治理網絡低俗語言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剛柔兼濟,引導網絡媒體自覺抵制網絡低俗詞語的傳播。建議有關部門搜集網絡低俗詞語,開出網絡低俗語言「清單」,供主流媒體把關使用,消除這些低俗詞語擴散傳播的途徑。
6.進行網絡用語的文明教育與傳播
北京大學教授 張頤武
網絡中的用語存在諸多問題,謾罵侮辱、人格貶低、粗俗低級等隨處可見,尤其自媒體是網絡文化的主流,用語問題則更加凸顯。一是不少人認為網絡是虛擬的,可以隨心所欲,不像現實中有環境和法律法規的嚴格制約。二是網絡沒有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因此缺少規範。三是有些人以爆粗口為「率性」,以說髒話為「真摯」,也受到一些年輕人的追捧,對社會形成了某種負面的示範。
因此,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需要更多的公眾自覺以及道德規範的制約,在健全法律法規的同時加強監管。首先,需要建構網絡社群的秩序,通過自我約束和群體約束來自我管理;其次,要有平臺和道德規範的制約;再次,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
要在年輕人和中產群體中進行網絡用語的文明教育與傳播。這兩個群體使用網絡最多,影響最大,應該在他們中間多傳播文明用語的知識和禮儀規範等,讓人們有所遵循,讓壞的示範逐漸絕跡。
7.知行合一促進網絡空間文明清朗
人民網總編輯 餘清楚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在6月2日舉行的淨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上,發布過一份《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抽取25組/個網絡低俗用詞,在中文報刊系統、新浪微博以及百度搜尋引擎、360搜尋引擎的輔助下做數據統計和分析,指出一些生活中的汙言穢語經由網絡變形而廣泛傳播。報告發布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媒體界、學術界形成對網上正確表達,構建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的大討論。
那麼,網絡低俗語言的廣泛滲透要怎麼治理?首先,需要我們媒體自身高度重視,擺正心態。人民日報編委會高度重視使用規範文明語言,明確要求人民網、人民日報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端正文風,講究格調,禁止使用低俗庸俗語言,在導向、文字、風格上與人民日報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人民日報、人民網一直秉承中國語言文化的美文傳統,但是也沒有排斥反映網際網路時代語言要素的詞彙。2010年,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江蘇「給力」文化強省》曾引發熱議,2012年十八大特刊評論中也有關注「屌絲心態」受到網民讚譽。
作為人民日報旗下的網站,人民網始終自覺抵制低俗庸俗語言,從思想認識、規範引導、強化自律等方面,全面淨化網絡語言環境。一是提高思想建設,牢固建立思想防線;二是人工和技術雙重管控,引導和鼓勵網民文明用語;三是加強行業自律,堅決抵制低俗網絡語言。
我相信,在各家媒體同行共同參與努力下,一定能對網絡低俗語言打出聲勢、打出成效,使網際網路空間不斷文明、清朗、潔淨。
8.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黨組成員、總經理 李俊
在全球化、商業化和網際網路大潮的衝擊下,漢語和漢字正遭遇巨大的挑戰。土話、俚語、大白話成了流行語,潑皮氣、下流氣、「屌絲」氣成了接地氣,粗糙、粗鄙甚至粗暴的語言文字充斥網絡空間。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作為新華社建設網上通訊社的主力軍,在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中,有責任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
一個標準、一把尺子,把握語言文字「度量衡」。不管傳播介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語言文字的傳播中都要堅持一個標準、一把尺子。清新文風、文明表達,傳統媒體要做到,新媒體也要做到;雷人雷語、汙言穢語,傳統媒體不能有,網絡媒體同樣要說不。
不迎合、有擔當,做新媒體時代網絡文明語言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媒體,甚至主流媒體,語言低俗、面目可憎,對使用低俗語言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是社會之痛。我們始終堅持,新媒體可以放低身段,但絕不能降低報導格調;可以「碎片化傳播」,但是職業規範絕不能「碎了一地」。
把握規律,不斷創新,做網言網語、清新文風的探索者。如何用鮮活的網言網語實現「三貼近」的要求,是我們近年來始終探索的命題。我們有責任在新媒體事業發展中,從網言網語裡汲取養料和智慧,去粗取精,去蕪存真,探索新時代的清新文風和精緻表達。
《禮記·少儀》對禮儀之邦應有風範的描述,第一條就是「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期待專家學者和媒體同仁攜手合作,讓漢語之美在網絡時代傳承下去,共同構築文明、理想的大美網絡空間。
9.對網絡用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京華時報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 鄭輝
語言是一種民族文化的體現,也是一個社會心理的縮影。透過線上的網絡語言,我們看到的是線下的現實社會。那麼,如何才能淨化網絡語言的環境?
首先,在大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應倡導網民加強自律,自覺使用規範用語,不發布、不傳播低級惡俗的語言。
其次,作為新聞媒體,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淨化網絡語言環境。第一,高度重視、區別對待網絡語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網絡語言的使用上把握好尺度,正確引導社會各界使用「蠻拼的」「點讚」等向上向善的網絡語言,藉助新聞媒體的自身傳播優勢,充分展現中華語言文化的精神魅力。此外,新聞媒體不應以吸引眼球為目的,應從新聞的源頭遏制網絡低俗語言的傳播蔓延。第二,新聞媒體旗下的網站、微博等,應加強對網絡評論的自查,過濾粗俗、帶有侮辱性的詞彙,積極清理低俗網絡語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第三,呼籲相關主管部門加強管理,完善制度規定,組織制定網絡語言使用標準和規範。此外,虛擬的網絡世界也應處在法律的監管之下,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語言暴力的執法,針對由於網絡低俗語言而發展出的網絡暴力問題,應該對發布者和傳播者進行嚴懲,才能以儆效尤,營造文明的網絡空間。
(本版文字由光明網記者張薇、郭佳、李政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