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諾號"服役完畢後 2030年人類才能再次探測木星

2021-01-12 環球網

中國網7月5日訊 據韓國媒體《國民日報》報導稱,終於羅馬神話中主神朱庇特(木星)的妻子「朱諾」到達了朱庇特(木星)的門檻,向著太陽系中最大行星飛行的「朱諾號」宇宙探測器為期5年的飛行旅程結束。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消息,宇宙探測器「朱諾」在美國當地時間4日晚11時53分成功進入環繞木星軌道。

2011年8月,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阿特拉斯V551火箭搭載「朱諾號」升空離開地球。以2011年為基準,「朱諾號」木星探測計劃是價值11億美元規模的超大型任務。

「朱諾號」總飛行距離為28億千米,是地球到太陽之間距離的18.7倍。1月13日,「朱諾號」作為太陽能動力探測器以7億9300萬千米的飛行記錄刷新了歷代宇宙探測器最長飛行距離。機身兩邊伸出的20米多太陽能電池「翅膀」是「朱諾號」的推進力。

「朱諾號」於2012年8月進入地球和月亮的重力影響圈外的外層空間。按照計劃,美國當地時間4日下午8時18分啟動主發動機,經過35分鐘進入距木星表面約4200千米的軌道。之後的大約20個月間內,「朱諾號」將在木星橢圓形軌道上公轉37圈,進行探測。

「朱諾」發射電磁波測定覆蓋木星表面的氨和氫,測定大氣中的氧氣和氫氣的比率。屆時,行星內部是否存在核,直到現在無法正常觀察的兩極點是什麼樣子等問題將找到答案。「朱諾號」的精密測定,是1989年發射的「伽利略號」木星觀測器無法達到的。

作為太陽系中最早形成的行星之一,木星的超大質量使得它的原始成分得以被保存。通過探索回溯木星的歷史,我們也許能得到一些有關生命起源和未知其他星系的啟示。

找出最近觀察到的木星表面發生變化發生原因也是「朱諾」的主要任務之一,根據科學雜誌《自然》的內容,對於近幾年木星的大紅斑漸漸變小,兩極的噴射氣流的反應也在減少,木星赤道線北端從去年起變寬等等問題,學界期盼「朱諾號」能找到答案。另外,木星的衛星「木衛三」也是重要的研究目標。

人類在「朱諾號」結束探測任務自毀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沒有機會再探測木星,歐洲航天局(ESA)2022年將發射的探測器「木星冰衛星探測器」,預計2030年才到達木星。(實習編譯:王藝潔)

相關焦點

  • 木星「朱庇特」的衛星 用它情人們的名字命名
    這個動作難度高、風險大,是「朱諾」成功進入木星軌道的關鍵步驟。稍有疏忽,耗資11億美元的探測項目和數年努力將功虧一簣。  不少探測項目團隊的科研人員咬著指甲、神色緊張地緊盯屏幕,等待「朱諾」發回進入木星軌道的信號。  35分鐘後,「朱諾」將速度降至每秒542米,成功被木星引力捕獲,最終將自己推入木星軌道。
  • 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更新木星水之謎新發現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朱諾任務提供了關於木星大氣中水量的第一個科學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朱諾研究結果估計,在赤道處,水約佔木星大氣中分子的0.25%,幾乎是太陽的三倍。這也是自該機構1995年的伽利略任務表明木星與太陽相比可能非常乾燥(這種比較不是基於液態水,而是基於其存在於太陽中的氧和氫成分)以來,對氣態巨行星的水資源豐富度的首次發現。 幾十年來,對木星大氣中水總量的準確估計一直是行星科學家們的願望清單:這個巨大的氣體代表了太陽系形成之謎中一個關鍵的缺失部分。木星可能是第一顆形成的行星,它包含了大部分沒有被太陽吸收的氣體和塵埃。
  • 木星上也有水?來看看NASA「朱諾號」探測器的最新發現
    圖片來源:ASA/JPL-Caltech/SwRI/MSSS/Kevin M.Gill這項任務首次公布了關於木星大氣中水含量的數據流,這是自1995年美國航天局的伽利略號任務以來,首次發現該氣態巨行星上存在水。美國航天局的朱諾號任務首次提供了關於木星大氣中水含量的科學結果。最近發表在雜誌《自然天文學》上的朱諾號探測結果估計,在木星赤道處水約佔大氣分子的0.25%,幾乎是太陽的三倍。
  • 五年時間,27億公裡,朱諾號只為揭開木星神秘的面紗
    跨越上億公裡的木星徵程2011年8月5日,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發射,開始了對木星的探索徵程。朱諾在羅馬神話中的天后,也是眾神之王朱庇特的妻子,朱諾號的木星探測,可以看作是尋夫之旅。朱諾號探測器發射之後,並非直接向木星飛去,利用彈弓效應加速,先利用地球引力借力,之後再飛往木星,這種路線,節省燃料,但是費時間。
  • 探究「朱諾號」命名起源 和木星本是「夫妻」
    (圖片來源:NASA)中國網7月5日訊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消息,2016年2月3日,NASA的太陽供能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成功執行切入軌道點火來調整其飛行路徑。切入軌道點火的執行可以改進完善探測器的飛行軌道,進而為朱諾號探測器在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7月4日抵達木星(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做好充足的準備。
  • 美艦「朱諾」號:「老爺艦」「永葆青春」的奧秘(圖)
    「老爺級」艦艇「永葆青春」的奧秘——記者探訪美國「朱諾」號兩棲船塢運輸艦  美國「朱諾」號兩棲船塢運輸艦(資料圖片)  新華社湛江(廣東)11月15日電(記者李宣良、熊爭豔)它是服役了40多年的「老爺級」艦艇,它是美國海軍中唯一前沿部署的兩棲船塢運輸艦,它也是美軍太平洋艦隊執行作戰和演習任務最為頻繁的艦艇之一。
  • 朱諾號新發現:親眼「看到」木星南北極的氣旋!
    圖片來源:NASA自從2016年7月4日朱諾號探測器成功進入木星軌道,轉眼已經過去了一年半。如今的朱諾號正在進行它的第11個探測周期,並將於今年6月結束第一階段共計12個周期的探測。2018年3月8日,《自然》雜誌一次發表了四篇論文[1-4],介紹了朱諾號在前6個周期的探測中,向我們揭開了木星的哪些神秘面紗。
  • 記者探訪美國「朱諾」號兩棲船塢運輸艦
    新華網湛江(廣東)11月15日電(記者李宣良、熊爭豔)它是服役了40多年的「老爺級」艦艇,它是美國海軍中唯一前沿部署的兩棲船塢運輸艦,它也是美軍太平洋艦隊執行作戰和演習任務最為頻繁的艦艇之一。15日,美國「朱諾」號兩棲船塢運輸艦抵達中國湛江港訪問,新華社記者親身體驗了這艘「老爺級」艦艇「永葆青春」的奧秘。
  • 木星與人類有什麼關係?科學家:沒有木星便不會出現人類
    木星也是一顆與人類存在很大淵源的天體。早在古代,人們就意識到木星的存在,用肉眼便可看到這顆巨行星,不過當時科技比較落後,尚未知道它是天外的天體,僅僅將之當作是一顆普通的星星而已。直至1610年,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利用超級望遠鏡確定了木星是一顆巨行星,距離地球不遠,並且發現了它的四顆衛星,分別是: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以及木衛四。為了紀念伽利略的功勞,這四顆衛星一直被稱為伽利略衛星。
  • 「旅行者號」離開地球40周年:《三體》的忠實粉絲很不安
    40年前(美國當地時間8月20日),宇宙飛船「旅行者二號」發射升空。「旅行者二號」和它相隔兩周發射的孿生哥哥「旅行者一號」,一南一北,分頭向太陽系的兩端前進。它們是目前服役最久、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類太空飛行器,其中「旅行者一號」已經離開了太陽風的勢力範圍,正在星際空間穿行。旅行者號它們的存在可能令《三體》的死忠粉感到不安。
  • 外媒:NASA朱諾號探測器首次發現木星的「水之謎」
    據了解,作為一顆巨型行星,木星可能與地球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比如,科學家一直渴望更多地了解木星大氣中水的含量,也因此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據歷史資料,NASA的伽利略探測器於1995年進入木星的大氣層,它返回的數據顯示,與太陽相比,木星可能非常乾燥,即不是基於液態水,而是基於其中存在的氧和氫成分。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木星大氣中水量的信息對於確定風如何在木星表面及其內部結構上流動非常重要。
  • 木星繞太陽一圈需要12年,標誌性大紅斑也許在未來幾十年內消失!
    木星繞太陽一圈需要11.86個地球年,木星自轉速度是八大行星中最快的,只需要9小時50分30秒,所以木星看起來呈現扁球體,赤道附近有明顯突起。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屬於氣態星球,不存在明顯的固態表面,其質量比其他七大行星加起來還高兩倍多;如果木星再大一點(大約達到13倍木星質量),那麼木星就能成為一顆褐矮星,褐矮星屬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過渡天體。
  • 1994年的小行星碰撞,如果沒有木星,人類會跟恐龍一樣滅絕嗎
    1994年的小行星碰撞,如果沒有木星,人類會跟恐龍一樣滅絕嗎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人類渺小得連沙塵都算不上。但就是隨著千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我們有了自己創造的物質世界。其實我們人類是非常幸運的,你要知道宇宙之中的飛沙走礫簡直比咱們的沙漠戈壁上還要多。小的隕石可能接近地球的時候就會被摩擦焚燒殆盡,但是大一點的隕石一旦落在地球上可能就會成為災難。現在很多科學的考察都證實了一種說法那就是地球上恐龍的滅絕可能就和一場以地球為主角的宇宙撞擊有關係。
  • 「情人眼裡出西施」:「朱諾」飛行器拍下木星圖片,美如水彩圖畫
    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在木星上記錄了這扣人心弦的漩渦氣態星雲。這張圖是太空探測器拍攝的,但更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它攝於2020年2月17日,兩個月後,NASA公開了這張在「朱諾號任務」(2016年7月開始環繞木星)中拍攝的圖片。朱諾號在一次近木飛行時,捕捉到了大量展示木星洶湧大氣層中的細節。
  • 美艦「朱諾」號昨抵湛江
    美艦「朱諾」號昨抵湛江  19日參加中美海上搜救演習  據新華社湛江(廣東)11月15日電(記者熊爭豔李宣良)美國海軍「朱諾」號兩棲船塢運輸艦15日抵達湛江港,開始為期5天的友好訪問,並將參加於19日在南海海域舉行的第二階段中美海上聯合搜救演習。  15日的湛江籠罩在薄霧中,某軍港碼頭彩旗飄揚,軍樂陣陣。
  • 「朱諾」號上走馬觀花
    藍天白雲下,「朱諾」號兩棲船塢運輸艦猶如一個龐然大物,靜靜地躺在碼頭旁。  11時許,我們10多名中外記者興致勃勃地登上了這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第7艦隊、小有名氣的戰艦。  一上艦,只見兩架塗抹著迷彩的搜救直升機停靠在偌大的甲板盡頭。幾個美國士兵正在認真地做著維護保養。見我們走過來,年輕的士兵們親切地和我們打著招呼,熱情地介紹著直升機的相關情況。
  • 1994年7月17日那天,要不是木星擋著,人類下場會有多慘?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大意是1994年彗木相撞時,要不然木星為地球躺槍,人類就會和恐龍一樣就此滅絕!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彗木相撞的釋放了多少能量,能毀滅人類嗎?1994年7月17日到22日的盛況應該是太陽系裡都是少見的,人類直接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了行星級別的大事件,一顆直徑千米級別的彗星撞擊了木星,釋放出大約相當於40萬億噸的TNT的能量,大約是廣島原子彈的20億倍!
  • 4月起,木星將與大角星等構成奇妙三角形,2030年前最後一次
    今年四月,巨大的木星將同夜空中另外兩顆明亮的形體構成一個罕見而短暫的三角形。如果你知道它們的方位,那麼久可以用肉眼看到。從4月到9月期間,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大致都是等腰三角形。它由大角星Arcturus和角宿一Spica,以及我們熟悉的木星Jupiter組成。大角星是夜空中第四顆最亮的恆星,距離太陽有36.7光年的距離。
  • 1994年的夜晚,木星扮演「太空吸塵機」的角色,人類因此躲過一劫
    6500萬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龍在一次意外中全部滅絕,只留下一幅幅軀殼沉睡在地底,如今考古學家們經過一系列的探索也未能準確地得出是何種災難導致統治地球約為8000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其實早在1994年的一個夜晚,要不是木星扮演了「太空吸塵機」的角色,人類也從此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