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20年來,我國的養殖業發展速度令世人驚嘆,尤其是18-19年的養豬業,經過非洲豬瘟的洗禮之後,養殖行業大洗牌,規模化豬場在各地拔地而起。
養豬業由原來的:「小、散、偏」到如今的「大、全、正」發生著偉大的轉變。日常生活中,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及解決當前豬肉價格的高企給消費者帶來的困惑,成為了擺在眾多養殖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引言
隨著規模化豬場的不斷增加的同時,養豬過程當中的問題也不斷的暴露出來。
尤其是傳統養殖戶在觀念、思想、方法、技術上的落後,導致了很多問題的出現。
經濟效率低下,養殖效益低是其中的一個重點。
今天筆者就規模化養殖場的保育豬管理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進行分析。其目的在於幫助規模化養殖場的養殖人員提高技術水平,增加經濟效益。
熟悉養豬的都知道保育豬工作在養豬過程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育工作是否做的到位、是否做的標準、是否做的好,是直接決定了豬場是否盈利,是否能夠長期生存的關鍵之道。從小豬出生斷奶到小豬60-70日齡的這個階段,都是保育豬的階段。
這其中分為幾大板塊。
第一:小豬斷奶改變了小豬之前的生存環境以及飼養方式。
這其中溫度、溼度、飼料的配比以及養殖場的人員都會對小豬的生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二:飼餵不當。
如果飼餵不當往往會造成小豬拉稀、腹瀉、精神不振、不吃食、食慾下降,增長緩慢,嚴重的造成死亡。所以如何在這樣一個關鍵的階段做好保育豬的養殖和管理,就成為了擺在養殖戶面前的一道難題。
保育豬的飼料管理注意事項。
保育豬的日齡小,身體發育尚不健全,適應能力差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會造成保育豬的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處在薄弱的環節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這個時候如果想要幫助保育豬安全的度過這個階段,飼料的管理非常重要。加強飼料管理的同時,選擇飼料時,一定要有針對性的進行選擇,保育豬生長過程當中必備的和營養能跟上的飼料,確保其在生長過程當中不會因為營養缺失而導致生長緩慢,同時也要確保其消化順暢,不產生其它的疾病。
通常情況下,我們說飼料是保育豬能否安全度過這個時期的重中之重。飼料的好與劣將直接決定了保育豬的生長速度、適應能力以及存活率。很多養殖戶因為沒有相關的經驗,在給保育豬換料的時候,經常會將發黴、變質、過期以及摻雜了汙染物的飼料放入料槽,導致保育豬出現黴菌毒素中毒,腹瀉等其他的病症。遇到這樣的情況,好一點的會導致保育豬的身體內環境造成損傷,嚴重的會導致保育豬的死亡。
所以如何做好保育豬的飼料管理,以及飼料的把控,這個環節相當的重要。
要保證保育豬能夠吃到有營養、有質量,高規格飼料的同時,還要保障其飼料安全無毒,沒有變質,沒有過期。
保育豬的管理中,豬場的內環境也是相當關鍵的。
豬場的環境是否符合保育豬的生長要求:
通風環節
溫度環節
溼度環節
乾淨整潔程度
是否做的達標,是否科學,是保育豬能否安全快速生長的一個關鍵。
保育豬生長過程當中,養殖的密度不宜過高
養殖密度過高會造成小豬與小豬之間出現打鬥、咬架等情況,輕則會傷及皮膚,造成紅腫發炎,重則會給細菌、病毒有可乘之機,造成保育豬的死亡。
在冬季,保育豬的豬舍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
保育豬的豬舍溫度一般建議控制在26度左右的區間。當然溫度隨著保育豬日齡的不斷增長,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這裡面日齡每增長十天,溫度可以適當的降低1-1.5度,但是最低的溫度應該控制在二十度以上。
做好保溫工作的同時,降溫工作也不能耽誤。
尤其在夏天,南方高溫、潮溼的天氣當中保育豬很容易中暑,這裡要做好通風、換氣、灑水、排溼的降溫工作,確保保育豬生長的環境足夠的舒適、健康、安全。
規模化豬場的保育工作是一項繁重且複雜的工作。
但是對於年輕的沒有經驗的新手養殖戶來說,很容易在某個環節或者關鍵節點上出現錯誤,導致保育豬的傷亡。
今天筆者在這裡給我們養殖戶強調的2點分別是
飼料的管理
豬場內環境的建設
除此之外,在養殖的過程當中,還要加強免疫、保健以及分群的管理。不單要提供高品質的飼料,高品質的養豬環境,還要對豬場疾病的防控、免疫的接種以及豬只的保健工作進行嚴格的把控,促進保育豬的安全健康生長。
從而給規模化豬場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