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浙江省淡水漁業養殖大縣,德清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20.5萬畝。(採訪對象供圖)
物聯網,一個科技感十足的戰略新興產業;養魚,一個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在很多人眼中,兩者似乎很難產生直接關聯。但對於養了十四年魚的沈雲建來說,物聯網讓他終於能睡個「安穩覺」了。
沈雲建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鍾管鎮曲溪村的村民,今年已經五十多歲了。他與妻子在當地承包了70畝魚塘,主要養殖汪丁和白魚。在這片近一半的村民都以漁為生的土地上,他們夫妻倆跟大多數漁民一樣,採用傳統的露天魚塘養殖模式,全憑經驗和感覺養魚。
巡塘是養魚人夜間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魚塘裡的氧氣依靠藻類光合作用產生,夜間沒有陽光,水裡的溶氧量就會大大降低,魚因缺氧會浮在水面吞食空氣,被稱之為浮頭。輕微的浮頭會影響魚類生長速度,嚴重浮頭會造成塘魚大量死亡。因此養魚人夜間要巡視魚塘的情況,隨時調整增氧泵以保證供氧。
曾經,沈雲建與妻子每隔兩三個小時就得巡塘一次。在養魚繁忙期,四五個魚塘的工作量常常壓得二人喘不過氣來。「尤其到了夏天,那更是每晚都不能安穩睡覺,深怕水裡氧氣含量不足,自己來不及處理。除了不定時的巡塘,也沒有其他的辦法。」沈雲建說。
不過,近兩年情況出現了變化。如今的沈雲建,不僅能隨時隨地掌握整個魚塘水裡的氧含量、水溫等情況,還能通過手機APP在家遠程控制增氧機的開關,再也無需為了養魚通宵熬夜了。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德清縣在推行農業數位化改造過程中引進的物聯網技術。
德清縣,位於浙江省北部,地處長三角杭嘉湖平原腹地,縣域境內河港縱橫交錯,池塘星羅棋布,擁有豐富的水域資源,發展漁業條件得天獨厚。作為浙江省淡水漁業養殖大縣,德清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20.5萬畝。然而,長期以來淡水養殖主要憑藉漁農自身經驗,不僅風險高,且投入多、汙染大,行內更是流傳著「三年奔小康,一夜賠精光」之說。
如何突破傳統漁業面臨的困境,實現「汗水漁業」向「智慧漁業」的轉變,成為德清發展數位化農業面臨的一大課題,而物聯網技術的引進則為其找到了突破口。
「博士漁夫」的智慧「養魚經」
在浙江省內率先嘗試物聯網養魚的,是距離德清縣不遠的菱湖鎮。2016年,深知父輩養魚艱辛的中科院博士沈傑,在事業順風順水時,辭去高薪工作,帶著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回到了家鄉湖州菱湖鎮,一手創辦起浙江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匯集養殖戶、飼料廠商、銷售檔口、金融機構等相關方的物聯網平臺,從養殖、銷售、融資等環節重構漁業生態。
此前,沈潔已經是國家物聯網基礎標準工作組總體組組長、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曾代表中國牽頭制定全球首個物聯網參考體系結構國際標準。
「物聯網不是一項單一的技術,而是一個整體的創新模式。它真正的落地,必須把技術和行業兩個層面結合起來。」在沈潔看來,漁業是一次不錯的試水。一方面,漁業和大多數行業一樣存在著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有很強的樣本和變革意義;另一方面,漁業有著適合物聯網發展的土壤,物聯網能為這個行業帶來極大的增值空間。
「養魚先養水」,水的含氧量、PH值、氨氮濃度等,都會影響魚的成長。調節好水質,是保證魚類健康成長的關鍵。為此,沈潔藉助物聯網技術研發出一套智慧水產管理平臺:在魚塘裡安裝傳感器,魚塘邊的表箱連著遠在城鎮的監控中心。
從「勞心勞力」到「省錢省心省力」
從外觀上來看,傳感器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小方盒子,然而藉助水中的一根感應線,它可以把採集到的數據傳送到手機系統平臺,方便後臺及時了解水中的含氧量,實行水質在線監測、大數據魚情分析、病蟲害預警防治等。一旦溶氧數據小於設定的標準,手機就會自動報警。不僅如此,軟體後臺還有人24小時監控,會第一時間打電話告知養殖戶,讓養殖戶操控手機,及時開啟增氧設備,真正實現了「兩人通宵,千人睡覺」。
慶漁堂德清分公司總經理金輝告訴記者,物聯網水質監控服務不僅能把魚浮頭死亡率降到千分之一,降低漁民深夜巡邏的工作強度,還可以降低電耗15%以上,提升產量10%,可為魚塘用戶畝均效益綜合提升約2000元。
養殖戶章利恩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最早嘗到了物聯網模式下養魚的甜頭。「不僅晚上起夜少了,第一年每畝的效益還提升了680元,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事實上,物聯網不僅顛覆了傳統漁民積累了數十年的「養魚經」,也已經滲透到傳統漁業的全產業鏈。章利恩說,以前通過「二道販子」賣魚,經常出現拿不到錢的情況,現在和物聯網平臺合作,不僅定價合理,而且還能上門收購。此外,物聯網還能預測魚市、指導養殖,漁民再也不是「會養什麼就養什麼」「去年什麼掙錢就養什麼」。
要產量,更要環保
2018年,菱湖鎮的物聯網養魚模式被正式引進德清。據德清縣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與市場信息科副科長張東升介紹,由於目前從事漁業的村民普遍年齡偏大,對智能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不高,因此政府通過招投標方式採購設備,免費讓養殖戶使用傳感器。
據金輝介紹,目前平臺已註冊5萬多個魚塘用戶,物聯網溶解氧水質健康重點監控服務7000多個魚塘用戶,其中德清約為3000多戶。德清縣政府今年10月份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2019年全縣水產品總產量15萬噸、總產值超48億元,年總產量佔浙江省的十分之一,年總產值佔全縣農業產值的80%,漁業成為該縣農業第一大產業。在張東升看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為促進該縣漁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慶漁堂又計劃在德清啟動他們自主設計的一種「高效益、高品質、零排放」的雙魚塘微水循環生態養殖模式,即 「一個魚塘養魚、一個魚塘調水」,主要利用立體分層注水系統,讓水在兩個魚塘間循環利用。據金輝介紹,這是一個包括實時監控、智能增氧、自動投料、純物理殺菌等技術的物聯網生態水循環養殖系統,「不僅可以輕鬆養魚,還可以降低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水體面源汙染,實現智慧養魚、高效養魚、生態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