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跨年季#
我的2020年讀書報告
文/冀宏偉
毫不誇張地說,2020年,是我的人文社年。這一年,一共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圖書:16冊;閱讀字數:444.1萬字;寫書評:57920字。以下是我在2020年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部分圖書的部分書評片段,在此與大家分享文學閱讀的美好享受。
《家族試驗》 張怡微 著
或許,在一些讀者的閱讀趣味裡,張怡微的《家族試驗》並不「好看」。因為她沒有依靠滿足人們獵奇的嗜好來吸引讀者眼球。但是張怡微世情作品的最大奧秘也正在於此。作為80後作家群的一名佼佼者,在張怡微的《家族試驗》裡,看不到任何刻意模仿重複他人的影子和痕跡。儘管同樣都是執著地書寫家族,但張怡微依靠的不是洪鐘大呂式的重大家族事件,而是繡花針式的針扎線縫,好像在顯微鏡和取景框裡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試驗。正因為張怡微的《家族試驗》為青春寫作與女性寫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所以用「好看」這個詞是不足以界定張怡微作品藝術風格的。因為張怡微憑藉的是一種本能和先天性的寫作敏感與才氣,以本土和個體成長經驗為資源優勢,穿越隱秘的甬道,青春的暗室,把青春記憶裡遺留下的悖論、殘缺、迷茫……等青春元素和碎片,還原成一種近似真實的第一藝術現場,讓讀者自覺目睹體味關於家族、血緣、情感的試驗。
如果非要給張怡微的作品作一個比較準確的評判,我願意用純文學來命名,亦或是純淨的精神書寫。從這種意義上說,張怡微的世情作品帶有鮮明的藝術挑戰性和實驗性,同時我對張怡微未來的創作持有最大限度的敬意與期待。
《故宮六百年》 祝勇 著
這是一部關於故宮的集大成者,煌煌六百年,十個甲子的全新解讀,傾注了祝勇五年的才情心智。這是一座紙上的宮殿,文字裡的紫禁城,中華文明之美在宮殿建築、園林、繪畫、藏書等領域凝聚的巨大成就盡在其中,盡收眼底。祝勇的《故宮六百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5月)堪比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羅蘭.巴特的《艾菲爾鐵塔》、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但又超越了這些經典名作。條理豐富的史料儲備、縱橫馳騁的駕馭能力、悲欣與共的哲思色彩、疏密有致的時空節奏,凸顯出祝勇歷史散文特有的審美氣質和藝術風度。閱讀《故宮六百年》的全部意義在於,憑卷之中與釋卷之餘,仿佛走過了故宮六百年的歷史隧道,在自覺和不自覺之間重塑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大國風範、民族驕傲。
《相助》美國.凱薩琳.斯多克特 著
白人也好,黑人也罷,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也許是黑人女傭艾比琳的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也許是黑人女傭米妮的不會被白人解僱;也許是白人女孩斯琪特的為黑人女傭寫一本書,替黑人發聲,然後坐飛機能夠去紐約工作;也許是所有黑人夢想的沒有歧視、壓迫、流血、能夠安身立命、與白人平等相待地生活。但所有的夢想都是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裡的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那時,上帝的所有兒女,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將手攜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靈歌:「自由啦!自由啦!感謝全能上帝,我們終於自由啦!」
生而為黑人,但不應被歧視!此刻,我們更應彼此相助 ! 我想,這也是《相助》所要傳達的最美好的夢想吧。
《叛逆者》 畀愚 著
詭異神秘,迷宮解鎖的諜戰故事,不動聲色,真假難辨的藝術表現,間諜特工輪番登場,無名英雄浮出水面,機關算盡,命懸一線,向死而生,棄暗投明、絕地廝殺。《叛逆者》節奏明快簡潔,語言流暢內斂,敵我真相懸而未決,懸疑氛圍撲朔迷離,諜戰氣息登峰造極、悲憫情懷直抵人心。 文字敘述幾近苛刻,甚至嚴謹到多一個字就是累贅,少一個字就是漏洞。林楠笙、顧慎言、紀中原、孟安南、老潘、朱怡貞、藍小姐……人物紛繁,線索幽暗,命運跌宕、關係錯綜複雜,信仰、理想、革命、愛恨情仇、交織碰撞,起伏沉浮。讀這樣的小說,血總是熱的,很少有人還能無動於衷。
《應物兄》 李洱 著
李洱老師的長篇小說《應物兄》,是一部十分罕見的大體量小說。這部85萬字的長篇小說在獲得第十屆矛盾文學獎之前,在2018《收穫》長篇專號(秋卷+冬卷)發表後,引起文學評論界的極大關注。當我耗時三個月,懷著莫大的虔誠之心,認真讀完這部以當代知識分子精神圖景和儒學思想為藝術標誌的《應物兄》之後,首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長篇小說《應物兄》為何創作時間長達13年之久?李洱老師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姿態以及「十年磨一劍」的人文情懷,與當今「快餐化、批量式」創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關照對《應物兄》閱讀感受,我想這裡既有一部優秀長篇小說所具有的長度、密度和難度等這些黃金品質,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彰顯出一名出色作家對文學所持有的神聖嚴謹的敬畏之心和一絲不苟的尊嚴感。
《圍城》的氣質、《紅樓夢》的審美、《儒林外史》的雄心、《清明上河圖》的底色。無論如何,李洱老師的《應物兄》都是一部撼人心魄,刺人遠望,令人心生敬意的大作力作。正如批評家王鴻生所說:「在漢語長篇敘事藝術和知識分子書寫這兩個方面,《應物兄》已挪動了現代中國文學地圖的坐標。同時,也是中國小說一再向《紅樓夢》致敬的重大收穫之一。」
《樹民》美國.安妮.普魯 著
《樹民》是一部森林之書、綠色之書、家族之書。從精神傳達到藝術質地,從裝幀設計到故事文本,松濤陣陣、綠浪滾滾、古老原始的大森林枝葉參天,芳草碧連天的綠色植被廣袤無垠,大自然的生命之美,植物的風貌之美,連流動的氣息都清晰可聞。讀這樣的小說,不僅僅是文學帶來的藝術享受,更多的是對自然的敬畏。除了持續的震撼,強烈的感染,我想不出其他的語言感受。
《樹民》煌煌55萬言,卷帙浩繁,枝葉蔓延,技藝密集。前後橫跨300多年,飛越大西洋,太平洋。從古到今,思接百年,寫樹寫森林寫家族,有你有我有他,道不盡人世悲歡離合,寫不夠命運乖張無常。 普魯一定是把自己當作一棵樹來寫的吧,就像我們閱讀《樹民》的時候,以樹為書,以人為樹,也把自己當作一棵樹在翻閱。閱讀《樹民》,其實是在與樹木對話,與森林親密接觸。當我們翻閱了一部家族的歷史,也就重溫了森林的歷史,重新回歸到了人類的童年時代。
《藝術家們》 馮驥才 著
「傷痕文學」代表作家馮驥才創作的澎湃之作《藝術家們》,以時代發展為敘述線索,塑造了以楚雲天、羅潛、洛夫為代表的一群異於常人,具有個體審美標準,特殊精神創造的繆斯寵兒和一代畫家的藝術人生形象。這是一部關乎美與醜、貧與富、雅與俗、愛與被愛、金錢與價值、時代與命運、苦難與選擇、理想與人性、沉淪與救贖、背叛與堅守、悲憫與反思、純粹與高貴、藝術創作與精神世界等諸多困惑與迷茫的現實主義作品,字裡行間,一筆一划無不傾注了一名當代老作家可貴的藝術智慧和良苦的創作痴情,讀罷心有戚戚,給人以持續的心靈震撼。
《到十九號房間去》 英國.多麗絲.萊辛著
幽暗的河流、精神的輓歌、靈魂的漂泊、生命的悲憫、不可示人,無人與共的個體隱秘,尋找十九號房間的女人,歸去來兮,徒剩形骸,心死於孤立無助的迷茫裡,心死了,肉體活著還有什麼用?當有家不想回,有家不能歸,當絕望到一家骯髒的小旅館都無法容身,不能安放一顆曲高和寡,脆弱易碎的心靈,靈魂該何去何從?生命又如此何去匆匆?何去匆匆?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生不能解決,死就能解脫嗎?另一個世界也有不被世人所知,無人打擾的十九號房間嗎? 蘇珊.羅林斯在煤氣的嘶嘶聲裡輕輕地飄走了,飄進那條幽暗的河流。多麗絲.萊辛殘忍到何其孤注一擲?訣絕到一死了之,以死做答。
多麗絲.萊辛善於以女性經驗潛入作品人物的隱秘空間,捕捉人物的情感困境,暴露人物微妙的心理反映,探幽入微地書寫人物精神世界。以《到十九號房間去》為例,不妨把多麗絲.萊辛的每一篇小說當作一面鏡子來讀,會發現許多有趣獨特的靈魂。是否可以把多麗絲.萊辛的作品當作一面鏡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這面鏡子可以照見他人,也可以對鏡自照,照見幽暗逼仄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