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是中國版的《蝴蝶》,是法國電影在中國本土的一次完美落地,一如中法建交50周年的和諧融洽,這部合拍片是中法友誼最好的見證。
看《夜鶯》的過程就像是在解剖自己,從上到下,由表及裡,透過這面自然的鏡子,我分別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鄉村的自己,與自然和諧相處),成年的自己(城市化的自己,迷失在叢林中),老年的自己(回歸自然,葉落歸根)。如何實現這三種狀態的和諧統一,《夜鶯》給出了合理的答案。
當一隻夜鶯不會唱歌的時候,你要試著去教會它唱歌,這個過程也許很漫長,只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對它有足夠的耐心,未來的某天它會天天唱歌給你聽。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夜鶯是一種象徵,從小女孩延伸到爸爸,從爸爸延伸到爺爺,再從爺爺輻射到整個人類。對於大自然而言,人類又何嘗不是一隻躺在自然母親的懷抱裡牙牙學語的小夜鶯!自然在進化的過程中,讓每個生命都有家可依,有快樂可循,而人類的發展的結果是,被金錢名利束縛了雙翼,再也唱不出夜鶯那樣的歌曲。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隻會唱歌的夜鶯,那是我們對美好事物執著追求的一種信念。
導演費利普·彌勒用自己博愛,睿智,謙卑的胸懷和樸實無華,清新自然的鏡頭訴說著大自然的智慧。那是他老人家與大自然經過漫長的磨合,共同探索的結果。
我們對待自然的方式就是對待我們自己的方式。
人類不過是自然化進程中一個微小的組成部分,我們需要向大自然學習的東西太多,大自然是我們用一生都讀不完的書。
影片《夜鶯》真正震撼我的地方是這部如此具有中國的鄉土氣息,民生情懷和文化內涵的片子居然出自一個法國導演之手,讓很多本土導演汗顏。同時費利普導演對待自然的態度,讓我那顆飽經風霜,被市場化滌蕩的混沌不堪的心靈再次得到了淨化。
作為一名在鄉村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在心中播下了一粒自然的種子,看《夜鶯》的過程,讓我有種回家的感覺。那晚沒有再失眠,睡的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