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調侃經濟學者的老笑話:當經濟學者意味永遠不必說你錯了,只要根據更新的數據修正預測就行了。
現在全球經濟搖搖欲墜,經濟學家開始憂心忡忡。在眾議院否決美國紓困案當天,甚至有人在CNN網站發表評論說,經濟瀕臨蕭條的邊緣。
經濟蕭條(depression)?他們似乎唯恐天下不亂。但正如同周四華爾街日報頭版報導,不論紓困案能不能在美國國會過關(周五可望交付眾議院表決),跡象都顯示美國經濟步入衰退:汽車銷售滑落、製造業景氣下墜、房屋法拍率居高不下而房價仍在走下坡,而營建支出也每下愈況。
如果你認為這些都與科技業無關,那就錯了。華爾街金融風暴意味信用貸款難以取得,不論是大公司想貸款進行資本投資,例如蓋新的資料中心,還是新創公司想貸款裝潢辦公室或付租金,都會面臨信用緊縮的情況。華爾街公司向來是尖端技術的買家,但此刻他們籌資都來不及,已關閉IT支出的水龍頭。同時,大學與州政府紛紛宣布凍結支出,民間消費者恐怕不久也會跟進。
除此之外,創業投資支出不穩定,科技業的合併與收購交易減少,首次發行股票上市成功的機率和達康泡沫爆破時差不多。而且,若以為小公司只需仰賴廣告營生,不啻是自欺欺人。這樣的公司我們以前也見過,但下場通常很悽慘。
矽谷已流傳一些公司將裁員的耳語,而隨著第三季落幕,未來若有科技公司發表令人驚訝的盈餘衰退消息,其實不令人意外。
話雖如此,儘管許多人擔心達康爆破的歷史重演,科技業明年將面臨截然不同的局面,理由如下:這一次不是科技業自做自受的災難,而且Web2.0公司的支出情況跟1990年代末那種瘋狂燒錢的情景相比,算是溫和多了。
預料這次不景氣會比較類似1980年代末的科技泡沫化,當時華爾街與銀行業危機加上景氣衰退促使電腦與軟體業整並。從某些方面來看,那對科技業而言是一段更漫長、更痛苦的時期。一直到網景(Netscape Communications)推出第一個網頁瀏覽器和達康興起後,科技支出與創投活動才強勁復甦。
所以,現在的情形會是如何?老實說,沒人曉得,因為現代科技產業尚未曾遭遇過經濟局勢如此混沌不明的情況。Jason Calacanis曾預言新創公司將消失殆盡,他可能是對的,但三周前出席Web2.0會議侃侃而談的新創公司主管也可能是對的。
CNETNews會繼續追蹤後續發展,告知誰將被收購、誰會倒閉、誰大舉裁員,以及在壞消息滿天飛之際還有沒有對前景保持樂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