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初心?
這句話的由來,有一些朋友認為來自於國家領導人為政報告中的使用,再往前一些的是來自臺灣作家的一本散文集,使用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幾個字作為書名。因為這本書我沒看過,所以不好說什麼,不過遠觀有些雞湯的味道。
再往前追尋的話,很多人說這八個字出自佛教的《華嚴經》。
實際上《華嚴經》中是沒有這麼說過,但是經書中有相關說法,可能後世高僧在講解這些佛法之時,使用了一些帶有韻文味道的語句——我們又稱之為「偈子」,讓信眾們朗朗上口而便於記憶,最終形成了這麼幾句關於初心的佛偈。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如菩薩初心,不與後心俱。
大家可能不熟悉的是前後共有四句,只不過相對於前面兩句對人鼓勵、讚賞、正能量而言,後兩句就顯得有些無奈,所以並不被世俗中人喜歡引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這後兩句確實有些讓人掃興。前兩句給人以希望,後兩句馬上就告訴你很難做到。而這才是佛家思想要講的道理。中國人聰明又愛聽好話,所以一般就忽略了後兩句,只用前面兩句來誇讚別人。
搞清楚了詞的出處,那麼到底什麼是「初心」呢?
既然是佛教源流,咱們自然先聽法師怎麼解釋。慧月法師曾經做出解讀:
何謂初發心?它是我們踏入佛門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顆當仁不讓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誠質樸的求法向道之願。在佛門中,最看重的就是這份初心。在紛擾變化的世界中,發心最真實;一切發心中,菩提心最穩固;相續的菩提心中,初發之心最珍貴。只要有了它,我們就能開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懷著這份初心,我們才能成為真正同心同願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在法師的解讀中,初心就是初發心,是大眾成佛利生之心,求法向道之願。
其實這說得挺含糊的,成佛——開悟之人,利生——普度眾生,求法——學習探索,向道——追求真理。那麼我們為什麼進入佛門,學習探索,追求真理,到底是為了個人開悟,還是為了普渡眾生?
個人開悟——成佛,普度眾生——成菩薩,這也是佛教對開悟之人的區分。也就是說,我們要進入佛門的理想,其實應該是學習追求真理,用來自渡或者渡人。理清楚這其中的邏輯關係,我們學佛的初心是什麼?
就是不斷學習真理(佛教教義)直到開悟,並且傳播給其他不懂的人。
事實上是這樣嗎?
百分之八十是為了佛祖保佑,死後進入極樂世界,百分之十五是為了清心寡欲,用佛教理論知識來淨化自己,真正對佛教知識的哲學思考感興趣的人,不會超過百分之五。到了今天,可能連百分之一都不到了。
那麼這些佛教信眾,是不是就違背了初心呢?
當然不是。
因為人家本來就不懂,被佛教的各種許諾帶入法門。求保佑的人本來就是在不確定的事件上尋求一個心理安慰,死後想進入極樂世界的人本來就是因為怕死,聽說佛教可以跳出輪迴才信的,而那些需要淨化自己的,無法是在情感或者某些方面受到了傷害,需要藉助一種思想來對自己療傷排毒而已。
他們的初心,本來就不是研究佛教知識,也更加沒有傳播的想法。他們對佛教的宣揚,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福報和功德。收穫這些福報和功德,就是他們的初心,他們得到保佑了(概率問題),自然認為這是福報對他們初心的回饋,更加相信佛教,這難道不是「方得始終」嗎?
如果沒有靈驗(同樣是概率問題),很多人就不信了,而佛教的說法是「心不誠則不靈」,這就類似於死後的極樂世界一樣,從來沒辦法驗證,也就沒辦法去反駁。這是一種延緩信念崩塌的方法,甚至可以延續到你去世,這還不叫「方得始終」?
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梁武帝奉佛教為國教,大肆修建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他覺得自己功德很高,而高僧(達摩?忘了)對他說:「你沒有功德。因為你的發心不對,你是為了功德而修建寺廟,信佛教,而不是為了蒼生。」梁武帝最後被侯景餓死在宮裡,屬於沒有善終。
這就是很扯淡的一個故事,讓佛教的人傳得神乎其神。其實這完全就是從結果倒推,強行解釋為什麼一個這麼行善積德的人最終沒有好報。如果梁武帝得到了善終,那必然是佛教教化,讓他作了功德的結果。絕對就不會有發心不純之說。
四大法王中間好像就一個是殺了很多人,最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這不是笑話麼?在教派求生存的時候,只要王不殺你了,他就成了佛了,可以善終了。而在教派地位高的時候,梁武帝捐了那麼多錢,修了那麼多寺廟,卻沒有得到善終,那就是人家發心不好。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那放下屠刀的法王不也是因為良心受到譴責,才被感化的嗎?他的初心又是什麼?不過是怕死後變成豬狗罷了。這種入佛的初心,難道不比梁武帝大權在握時入佛更加讓人鄙視嗎?
所以,官家兩張口,宗教就是一張口。口舌之利而已。
當然,宗教的東西,多說無益,說來說去只會把自己繞暈。
我們還是回到問題,什麼是初心?
落到現實中來說,每個人的「初心」都是不同的。而「初心」必然是在不斷改變的,所謂「不忘初心」,說句老實話,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
有朋友就會反駁了,我喜歡一個人,我就喜歡一輩子,那是不是「不忘初心」?
當然是,但是在遇到這個人之前呢?而且說句不好聽的,你喜歡一輩子,就能換來「方得始終」嗎?只怕結果還是那句無奈的「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吧。
這個世界是動態的,我們個人也是成長的,我們的眼界是不斷拓寬的,我們的認識是不斷增長的。哪裡有什麼「初心」?都是在當下環境中,最適合我們的路而已。
而我們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的頷首默許,實際上都是在得到了始終之後的回顧。
也就是說,只有成功者才配說這句話。
領導能說這句話,因為他代表著執政機構,他的思想領導著我們前進。即便如此,每個時期的「初心」也是在不斷調整、變化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只有在獲得一定的成績的基礎上,才能笑著說我的初心就是如今的始終。
對於被社會毒打教訓的人來說,生存下來已經是不易,談什麼「初心」,不過是個笑話罷了。
人都是動物,最基本的「初心」不過是生存下去,活下去。
這個你當然不會忘的。至於別的附加的理想和心願——你看,我都用上附加兩個字了——這根本就算不上「初心」,不過是家庭、學校、社會給你灌輸的理論附加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