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數量繁多,樣式廣泛,具有實用和裝飾性。而鳥的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西周 鳥尊
山西博物院藏
從仰韶文化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的彩陶裝飾,到大汶口文化中以「鳥」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少昊,即少皞( hào),太陽神);再到《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創始神話(始祖傳說)。
商周 太陽神鳥金飾
四川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在不同層面的人對生活及文化的認知裡,鳥紋形象的演化也是豐富多彩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文學創作的更具象,也更抽血的理解,圖形裝飾也是由繁到簡,再從簡到繁的一個過程。
廟底溝文化 鳥紋彩陶缽
西安半坡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罐,鸛身塗白,魚和斧採用「勾線」畫法勾勒出輪廓,線條中填彩(填色畫法),基本具備了中國畫的畫法,被有的學者認為是中國畫的雛形。
尤其到了戰漢時期,鳥紋寫實而生動,從描繪但不具體鳥之形到畫像磚上的兇猛的鷹紋、飄逸的鶴紋,再到生活化的雞、鵝、鴨等家禽的出現,無不顯示人們的生活更具情趣。而神話傳說中的羽人、鳳凰、朱雀、玄鳥更為後世的階層文化、仙人宗教等平添了無數的素材,渲染出更多的神秘色彩。
進入宋代,隨著文化的大力提升,官、民手工業的不斷發展,藝術創作有了一個空前的飛躍。圖案內容更為寫實,花鳥題材成更成為主流。而步入明代,吉祥圖案開始盛行,圖案設計趨於規格化,定型化。清代初期繼承了明代的傳統,到康雍乾盛世之時,出去摹古及創新的精品之作。
宋代的織錦、緙絲及瓷器,元、明、清時期的漆器、景泰藍、瓷器等大量器物的美好吉祥的紋飾色彩更為豔麗,元素相加更具有生活藝術的多元性。鳥的形象也更加具體,多以鴛鴦、白頭、大雁、喜鵲、畫眉、綬帶、鸚鵡、鶴、鴨等形象更帶有裝飾性。各種鳥紋在配有種種花草,水紋等構成一幅畫面。
《詩經·小雅·莆田之什·鴛鴦》:「鴛鴦於飛,畢之羅之。」鴛鴦,雌雄偶居不離,自古被比喻夫婦的鴛鴦。
明代 《花石鴛鴦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觀復博物館藏【清乾隆瓷塑青花粉彩描金鴛鴦擺件】以粉彩細工技法著重鴛鴦翎羽刻畫。
清乾隆 瓷塑青花粉彩描金鴛鴦擺件
觀復博物館藏
而以此元素開發的【影月浮塘鴛鴦對杯】結合其一杯畫面,一池碧水清澈見底,點點浮萍綴飾,浮遊的鴛鴦引頸顧盼回望,似正鳴聲呼伴,周圍有枝葉垂影,繁花相隨。另杯畫面,一隻鴛鴦立於鄰岸皴石,似聽到伴侶呼喚,急欲趨往聲音所處,近杯緣處又淡描雲月。兩杯整體呈現月下遊鴛,相伴嬉戲之狀,各有動態,相映成趣。
喜鵲在北方隨處可見,喜鵲報喜,其實是源自唐代的一則故事。
在唐代,有一個叫黎景逸的人,家門口的樹上有個鵲巢,他經常餵食巢裡的喜鵲,久著久著,人和喜鵲便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獄,他倍感痛苦,突然有一天,他餵食的那隻鳥停在了獄窗前歡叫不停,他暗自想可能是有好消息要來了,果然,三天後他被無罪釋放。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喜鵲故事:便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千裡尋妻,而被王母娘娘用一條天河劃分左右,喜鵲被感動了,搭起來鵲橋讓彼此相間,這便是七夕的由來。
觀復博物館藏【清乾隆松石地粉彩雙喜圖直頸瓶(大清乾隆年制款)】以粉彩細工技法,依白胎為紙,用濃淡墨色渲染,使鵲鳥羽翼豐滿逼真。
清乾隆 松石地粉彩雙喜圖直頸瓶
觀復博物館藏
依據此元素開發的竹【梅雙喜喜鵲對杯】以此元素結合其一杯畫面,所繪喜鵲振翅跳躍於遒勁老辣的梅枝之間,構圖疏朗,嬌蕊粉瓣不辭老枝,向空而芬。另杯畫面,喜鵲屈身蓄力欲飛,口銜折枝梅正要媚獻伴侶,所襯藍竹極符繪畫章法。竹梅君子雅誼搭配互有傾慕之心的鵲鳥,當真天成佳配,瓷畫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