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國際化大都市圈,你會想到哪些?紐約、東京、倫敦、巴黎……
杭州正計劃用15年的時間將名字寫在這份名單上。
在日前舉行的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上,審議通過了杭州都市圈新一輪發展規劃大綱,並明確提出一個長遠目標——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圈。
如此雄心,底氣何在?
畫紙
此次聯席會議上,最受關注的當屬安徽宣城申請加入杭州都市圈。湧金君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聚焦。
這意味著,宣城最早於明年,就將成為杭州都市圈第七位成員。
這已是杭州都市圈第二次謀求「擴圈」。2018年,衢州、黃山加入杭州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正式進入「跨省」時代。
同年發布的《杭州都市圈新一輪規劃前期思路研究》也提到:安徽省宣城市,江西省上饒市、景德鎮市是新一輪規劃的「西進」區域。
都市圈夠不夠「大」,是衡量其實力的重要指標。杭州都市圈頻繁謀求擴圈,正是為打造國際化都市圈做的空間鋪墊。
實際上,「擴圈」已是大勢所趨。
今年6月5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清遠、雲浮和韶關)、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
「當下,中國很多都市圈都在謀求擴圈,在更大的範圍中布局,這是都市圈發展的底子。」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不在範圍上提前謀劃,未來很可能面臨「畫筆沾足了墨水,卻無地揮毫」的尷尬境地。
未來,以宣城為跳板,杭州都市圈可以沿著皖江城市帶西進,在產業轉移上打開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安徽乃至江西其他城市,都可以在一體化的大潮流中,與杭州都市圈發生不同領域、不同程度的「化學反應」。
雙輪
更大的空間,需要更強的動力。
在聯席會議上,杭州都市圈明確提出打造國際化大都市區的「雙輪」——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亞太國際門戶重要樞紐。
創新和交通,是杭州都市圈最看重的「硬核」競爭力。
打造全球影響力創新策源地,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無疑是關鍵。
連接浙江大學、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小鎮、青山湖科技城,這條總長38公裡的走廊,像一隻展翅的蝴蝶,聚集著越來越多的世界級科創能量。
這股科創能量正在釋放,輻射整個杭州都市圈。
上個月,在首屆中國 安吉綠色發展青年博士論壇,當地政府成功籤約了杭州人才飛地項目。這是安吉在杭州的首個飛地,能夠有效接軌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
即便是杭州都市圈「新軍」衢州,也與城西科創大走廊「無縫對接」。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內的衢州海創園不僅加速了衢州融入杭州都市圈,更是為衢州和大走廊的發展拓展出更廣闊的空間。
「衢州的探索實踐值得借鑑學習。」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認為,城西科創大走廊應該定位為整個杭州都市圈的創新總部,吸收整個都市圈的創新要素與主體,同時在都市圈多地配置若干個創新項目生產基地,形成圈內的分工合作。
交通建設的目標更為具體——打造杭州都市圈緊密層1小時通勤圈,杭州至五地市1小時商務圈,各地市範圍內1小時生活圈。
11月18日上午,一列外觀淺藍的嶄新列車緩緩駛出杭海城際鐵路鹽官車輛基地,杭海城際鐵路首次完成了區段接觸網「熱滑」試驗。
這是繼10月杭海城鐵實現「電通」之後,列車首次真正跑起來的「熱身」。
僅僅是一次「熱身」,為何會引來如此多關注?答案就在杭海城際鐵路身上,這條鐵路正是海寧融杭的主動脈。
見微知著。隨著杭黃高鐵、商合杭高鐵相繼貫通,杭衢鐵路高鐵加速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已成雛形。
連接是發展的前提,這也是都市圈之所以稱之為「圈」的核心要義。
在「十四五」時期,杭州都市圈將加快建設輻射全國、連接長三角各節點的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加快形成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軌道交通體系。
節點
都市圈建設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趨勢。其一,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其二,都市圈內各城市的協調發展。
國際化都市圈,除了實力強勁的「一核」,「多極」必不可少。
譬如,東京都市圈的新宿、澀谷、臺東等周邊地區充分利用好自身優勢,在承接製造產業溢出的同時,發展配套的商業服務、科研服務等服務產業,既帶動了東京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推動了整個首都圈的產業生態體系的建立。
紐約都市圈範圍內的波士頓、巴爾的摩、費城等城市,隨便拉一個出來,便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城市。
孤立來看,費城的重工業,波士頓的高科技產業,巴爾的摩的冶煉工業,每座城市的主導產業都是單一的。但放眼整個都市圈,多樣化、綜合性的整體功能,遠遠大於單個城市功能的簡單疊加。
逐漸崛起的節點城市,正是杭州都市圈展望國際化大都市圈的重要資本。
「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和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雙重加持下,杭州都市圈內的各城市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方面,杭州都市圈位於長三角核心腹地,能夠盡享一體化發展紅利;
另一方面,在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一大批內陸樞紐城市會加速發展,杭州都市圈的「西進」恰恰接牢了這條發展線。
今年,湖州和宣城的發展是對前者的最好詮釋。
商合杭高鐵全線貫通和滬蘇湖鐵路正式開工,讓湖州成為長三角最大的「黑馬」,而實際上,交通之外,湖州正謀求全方位的高質量發展——
投入1000億元資金,以長三角最優的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低成本創業之城;組建長三角地區首家人才集團,開全省人才工作市場化運營的先河;南太湖新區中項目加速落地……
作為商合杭高鐵貫通的最大贏家,宣城受到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三重輻射,堪稱「十四五」發展「天胡」起手。
衢州則印證了後者。其順應新發展格局,在今年8月的市委七屆八次全會上,堅定了加快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提出在構建形成南孔古城·歷史街區、核心圈層·城市陽臺、高鐵新城·未來社區「小三城」的基礎上,打造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
截至2020年9月30日,衢州市登記在冊流動人口29.26萬人,與去年同比增加6.8萬人,增幅30.3%,位列浙江省各市第一。這一數據體現出衢州城市能級的的上升勢頭。
中心城市能級是保障都市圈實力的底線,而上限,則要看節點城市的發展。
依託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和新發展格局,杭州都市圈內的城市正找準定位,發揮自身優勢,為打造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圈添磚加瓦。
- THE END-
出品丨浙江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
監製 | 劉剛 執行 | 方臻子 編輯丨王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