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指示出我國現階段垃圾分類 「精、準、細、嚴」的管理特徵,在46個重點城市當中已經基本形成。
12月10至1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
會議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垃圾分類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十四五」垃圾分類工作的部署,宣傳貫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全面總結了2019年上海現場會以來全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目前,46個重點城市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系統,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基本全覆蓋,分類運輸體系基本建成,分類處理能力明顯增強,垃圾回收利用率不斷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加快養成。可以說,垃圾分類 「精、準、細、嚴」的管理特徵,在46個重點城市當中已經基本形成。
一、因地制宜——體大思精定模式
由於每個城市產業結構不同,消費結構不同,產生的生活垃圾成分也有所區別,因此,垃圾分類提倡 「因城施策「,「一城一模式」。
以南京為例,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按照《條例》要求,南京立足小區類型和規模,遵循「一小區一方案」,大力推進「撤桶建房、定時定點」垃圾分類。為了增強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實現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與服務,整裝式智能垃圾分類收集亭配置的分類設備均接入了垃圾分類信息化平臺,通過平臺監測與前端硬體設備採集相結合,實現分類全過程動態管控,精準掌握各類垃圾來源、數量、去向等情況。據悉,南京實施的這種垃圾分類模式,由浙江聯運環境根據南京的市情民意定製化運營,其展示的全鏈條解決方案和專業能力,得到了南京市市長韓立明的肯定和讚揚。目前,南京市共計3528個小區已經開始進行垃圾定點分類投放,其中861個小區在建成的1683個垃圾分類收集點進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二、科技支撐——法脈準繩有依據
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平臺在垃圾分類前端、中端、後端的全程監管作用日漸顯現,為未來「垃圾產生者付費」制度的落地,奠定了大數據基礎和制度保證。
作為垃圾分類強制化的「先頭兵」,上海依託「一網統管」的「城市大腦」信息化系統,實現了城市設施、市政管理、環境衛生等6大領域的智慧化管理。垃圾分類作為「城市大腦」中的專業子模塊,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平臺清楚掌握分類垃圾「軌跡」,實現對垃圾來源追溯、源頭車載稱重、作業路線監控等內容,提升了涉及垃圾分類案件處置效率、減少了不必要的執法出勤,也遏制了垃圾違規投放現象。除此之外,江蘇、浙江等省份,也都相繼建立了省、市、縣多級垃圾分類信息化監管平臺,並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以問題為導向——細大不捐建長效
社區居民是垃圾分類參與最主要的人群,如何把他們組織起來參與社區治理是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
在杭州餘杭的東湖街道包括萊茵知己、環橋花苑等小區,良好的宣傳氛圍,高效的運作方式以及穩定高質的分類正確率,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取經」。該小區採用「網際網路+」的分類方式,除了智能垃圾分類箱,對於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處理,小區裡還配備了智能回收箱和環保屋。該設備操作簡單便捷,掃碼開門,將相應的可回收垃圾投遞進去,關門幾秒後,顯示屏上就會顯示所投放的可回收垃圾的重量和獲得的積分。根據這些積分,居民還可以在一旁的自動積分兌換機裡兌換飲料、牙膏、洗潔精等生活物品。此外,分類垃圾袋也可以在兌換機裡掃碼領取。
據了解,從去年6月小區開始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居民分類的準確率已經從原來的50%提升到了90%以上。
四、落實責任——嚴陣以待抓管理
垃圾分類要想管好,必須層層落實主體責任,推動法規落地實施,這才能真正讓垃圾分得好、有人管。
廣州進一步明確了垃圾分類個人責任,提出按照「多產生、多付費」的原則進行收費。在深圳,由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實施的「生活垃圾按量收費區域性試點研究」項目也進行了公開招標。
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的召開,不僅是對過去一年多以來46個重點城市垃圾分類工作的總結,以及對下一步工作的部署,更充分體現了國家建設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決心。就垃圾分類而言,唯有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環環相扣打通「全鏈條」、積極推動智能化信息化,才能不斷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不斷提升我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