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發為君留》中曾寫道:「長發為君留,散發待君束。」一支金釵,承載了溥儀對文繡的喜歡,承載了兩人初次見面的美好。然而,也就僅僅只是初時歡喜,終究是世事無常了。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終究結束在了末代皇帝溥儀手中,而作為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朝代,晚清無疑是備受人們爭議和討論的時代。清政府的腐朽和破敗,在八國聯軍的鐵蹄下,億萬同胞命喪敵軍之手後,終於這份破敗不堪展露在了眾人面前。
鴉片戰爭中,我們看到了清王朝早已呈現出一片頹廢之勢,這是掩藏在一片祥和的狀態下。正如一支外表十分精美絕倫的金釵一樣,內裡早已經過了幾千年的風月洗禮,有了衰敗的跡象。
不過,不論晚清如何破敗不堪,我們卻不能否認皇宮中的物件卻還是價值連城,尤其是各種飾品和擺件。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為了保命不得不西逃,皇宮中大量的物件均被攜帶出宮。加之,溥儀退位之後,依然為了維持表面的安逸奢華的生活,讓宮女太監變賣了不少宮中財產,自此,皇家貢品的珍貴文物,徹底流落民間。
在一檔鑑寶節目中,一位老太太帶著一支金釵來到了鑑寶現場,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物件,讓專家直呼「你是格格?」
與皇帝和離的傳奇女子
說起這隻金釵,就不得不提到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妃子——文繡。她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之所以出名,並不在於她高貴的地位和出身,而是在於她做了中國封建王朝下,所有女人都不敢做的事情,和皇帝和離。
自程朱理學開始,中國女子便迎來了最為難捱的日子,加之中國古代男權社會,農耕時代的社會實際,都讓男子的地位凌駕於女子之上。在家從父,出嫁從夫,三從四德等等一系列的要求都將女子禁錮在了女子不如男的觀念中。不論丈夫多麼的惡毒和可惡,多麼的不顧家,身為妻子都只能忍受,甚至還要笑臉相迎。
不過,隨著西方列強的侵華,中國女性的思想也在西方文化的侵染下,有了質的變化。比如,其中一條男女平等。僅僅只是這一條就讓受盡了千年男權社會欺壓的女性,產生了反抗心理。
無疑,文繡是挑戰男權的第一人。文繡和溥儀的和離可謂鬧得全國皆知,甚至到了登報告知的程度。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但到了文繡這裡,自由價更高,尤其是面對百無一用的溥儀,接受過新思想教育的文繡更加看不起對方。
改嫁他人,一生和和美美
與皇帝和離之後,文繡一戰成名,雖說也遭到了不少人背後的唾棄,但終究還是有不少人願意上門提親。後來,經過朋友介紹,文繡和一名叫劉振東的男子結了婚。婚後二人過得十分幸福,儘管沒有孩子,但對於二人而言,愛情遠比子嗣更為重要。
作為末代皇帝的妃子,又是晚清時期朝中重臣的女兒,文繡的家底並不淺薄,哪怕是和離之後,她依然算得上是富豪。而後,文繡去世,去世前她將一支金釵留給了丈夫,做念想。
妻子死後,劉振東很是傷心了一段時間,但日子還得照常過。後來,劉振東又娶了一門妻子,而後將金釵傳給了再婚生下的孩子——劉貞蓮。
幾十年過去,曾經還是天真爛漫的少女,已經成為了白髮蒼蒼的老太太。新時代的來臨,讓人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好,各種新事物件的興起,以及電視網絡的發展都極大的豐富了老百姓的業餘生活。
文物是中國文化的凝練,也是古代工匠精神的傳承,《世說新語·方正》中曾說:「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僅僅從文物中,我們就能了解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
由於人們生活條件並不是很好,直接導致了能夠讀書的人家並不多,也正是如此,對於文物的鑑定能力,少有人能夠甄別真假。近些年來,中國經濟、文化、政治的高速發展,直接就體現在了百姓的腰包中。日子好過,家中尚有結餘,很多人就有了收藏的愛好。
鑑於太多人被騙,以及想傳揚中國文化的目的,不少鑑寶節目應運而生。一時之間,風靡大江南北,成為老百姓心中最感興趣的節目。看著舞臺上精美絕倫的寶貝,以及那讓人驚嘆的金額,這些都賺足了老百姓的眼球。
金釵獻身,專家估價最少300萬
老人喜歡看鑑寶節目,每當鑑寶節目開始,她就興致勃勃的守在電視機前,等著觀看。隨著看電視越來越入迷,老太太開始深思,家中那隻金釵到底是真是假。為了弄清楚,老太太毅然決然的帶著金釵來到了節目中,想讓專家幫忙鑑定。
金釵做工精良,精美絕倫,上面還點綴著各色寶石,而從寶石的成色專家斷言,這是皇宮的物件,不是民間所有。單從這點便能斷定,擁有這隻金釵的人必定是高不可攀的身份。
而更讓專家矚目的,還是金釵上面刻著的五個小字「內務府督造」,這五個字意義重大,不可能隨隨便便出現在一個物品之上。
一時之間,專家之間開始討論各自的看法,劉貞蓮則是十分焦心,生怕是贗品,雖說她對金釵很有信心,畢竟這是家傳之物,但是看到幾位專家的樣子,她也不禁心裏面打鼓了。
很快專家就給出了結論,金釵是真的,並且價值不可估量,擁有金釵之人必定是身份不凡之人。能夠在皇宮中擁有這枚金釵的人,不是皇妃就是格格。
專家們開始詢問老人的身份,「你是格格?」後來經過人們的多方查證,終於查證到,這枚金釵是文繡送給老人父親的。
最終,專家翻閱古書後得出結論,這枚金釵的意義非凡,是溥儀和文繡初次見面時,溥儀贈予給文繡的。如今早已物是人非,當年本以為金釵能夠定情,誰知道最後還是沒能走到最後。
故事的來龍去脈已經搞清楚了,就剩下鑑寶節目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估算價值。在老太太的追問下,專家說道,至少300萬。
不過專家卻是提醒道,金釵看似精美絕倫,其實早已搖搖欲墜。就如晚清的政治一樣,表面看著很光明,實際上內裡已經很腐敗了,晚清亡國成為必然。
與其說是西方列強侵華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倒不如說清朝政府本就已經從根子裡壞了,即便沒有強國的侵犯,早晚也有亡國的那天。只不過是西方強國的入侵,加劇了清朝政府的滅亡的速度罷了。
小結
一枚金釵,道出了溥儀和文繡之間的恩怨情仇,長發為君挽的郎情妾意似乎在腦海中重複上演著,想必當初這枚金釵也是融入了溥儀對文繡的欣賞和喜愛之意,也是想過彼此能夠成就,能夠恩愛到老,過著蜜裡調油的生活。
本以為二人能夠相互扶持白頭到老,哪知道終究是世事無常了,也許二人之間的緣分早就天註定了吧。想要生死同穴終究還是成了奢望,可悲可嘆。
我們在感慨溥儀和文繡之間感情的同時,也感嘆愛情到了最後會讓曾經相愛的兩人變為仇人。不知道文繡為何直到死都還留著這枚金釵,也許僅僅是值錢,也可能是對自己年少時期的唯一念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