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不是因為他的"達賴六世"的身份而被後人所知,而是因為他的"詩人"身份--情歌王子的身份而為後人所知、甚至是被後人--包括今天的我們所利用!
藏傳佛教的信徒一直沒有拋棄這位曾經的"達賴六世",甚至包容了這位被世俗的權貴們稱之為"不守清規"的"假達賴",因為倉央嘉措一直沒有拋棄他的信徒們,更沒有拋棄這個世界。
倉央嘉措被廢黜的僅僅是"達賴六世"的稱號,按照正史的說法,如果倉央嘉措在行至青海湖後"圓寂"了,那是他提前去尋找"轉世"的去處了;可他的信徒們卻認為他在行至青海湖後,於一個風雪夜失蹤了。
倉央嘉措離開青海湖後,週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繼續宏揚佛法,後來在阿拉善去世,終年64歲。
內蒙古阿拉善盟廣宗寺(俗稱南寺)的創建人、第一世迭斯爾德大呼圖克圖(蒙語大活佛)阿旺多爾濟(1715-1780年)撰寫的《倉央嘉措秘史》就是倉央嘉措"失蹤"後的活動經歷。
對於倉央嘉措的秘史,雖然迄今為止仍然沒有歷史研究者對此予以正式確認,但藏傳佛教的信徒們卻從心底裡相信倉央嘉措依舊是"活佛"。
廣宗寺,又稱南寺,藏文稱作"噶丹旦吉林",意為"兜率廣宗洲",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內賀蘭山主峰巴音森布爾西北側一個群山環抱的寬闊地帶,地勢高低錯落,面積約9.4平方公裡,周圍樹木成蔭。
根據《秘史》的記載,隻身遁去的六世達來羅桑仁欽倉央嘉措遊歷印度、西藏、四川、安多等地後,與1716至1746年期間在阿拉善弘法30年,被當地人尊為上師葛根,1746年倉央嘉措在騰格里沙漠腹地圓寂,他被稱為廣宗寺的第一世葛根。
廣宗寺有兩位活佛,一位是六世達賴的轉世,稱葛根;另一位是藏王第巴的轉世,稱喇嘛坦。
第一代葛根就是六世達賴確認為第巴桑結嘉措的轉世靈童的阿旺多爾濟。阿旺多爾濟1715年生於阿拉善旗廂根達來巴嘎的匝布蘇爾烏素,從小跟隨倉央嘉措出家為僧,曾赴西藏學經數年。
在倉央嘉措圓寂十年後,阿旺多爾濟於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開工修建潘代加木草林"弘法。
次年建成後,將倉央嘉措的法體搬至寺內供奉,迎請倉央嘉措的傳世靈童座床、舉行盛大開光儀式。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清廷授給鐫有藏滿蒙漢四種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筆金匾--"廣宗寺",此匾的落款為"大清乾隆幾次閏八月十六日",從此南寺有了這個正式名稱。
南寺在發展和擴大過程中得到過旗札薩克的強有力的支持和廣大施主群眾的大量資助,他們為南寺捐獻的資財和能工巧匠所付出的勞動是無法估量的,1760年南寺的廟宇僧舍只有197間,而經過百餘年到1869年的時候,已達到2859間,據說僧侶人數也增加到一千五百名。
南寺作為阿拉善左旗最大的寺院,也作為信眾嚮往、信仰的地方曾聚集了大量有歷史價值的珍貴佛像、佛經和佛教文物、佛教藝術品,也聚集了精通佛教顯密二宗教規的高僧大德。
1949年前葛根和廟倉還擁有大量的牲畜、土地、房產和屬民。
所有這一切,都源於倉央嘉措!
"文革"開始後,從巴彥浩特來的造反派闖入南寺,首先搗毀了六世達賴靈塔,強迫僧侶們自己破壞六世達賴肉身並焚燒,大量的佛像、佛經被毀壞殆盡。他們還把守寺的少數喇嘛當做牛鬼蛇神加以批門後趕出寺院,一些無家可歸的僧人被驅趕到附近社隊。
如今,倉央嘉措留下的是因為那些"遺憾"而帶來的"傳奇":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