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選擇耳機,大家都有自己的偏好,但是如果你對設備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要怎麼選擇耳機呢?有線分為頭戴,入耳,耳機品牌很多也適合著不同的人群,例如馬歇爾適合聽弦樂,日本的幾個耳機,鐵三角,索尼,天龍聽人聲不錯,其中天龍算是比較均衡的,索尼主打流行,鐵三角主打人聲。歐美的耳機票都比較平衡,歌德,深海塞爾,舒爾,這些都是很均衡的耳機。而無線耳機一般就是藍牙耳機,而藍牙耳機中頭戴式藍牙耳機與真無線耳機哪個音質更好?
就拿蘋果的藍牙耳機來說,大家可能都知道AirPods而不知道BeatsPro 頭戴式,因為對於蘋果來說,Beats只是他們收購的一個品牌而已,而Beats的音質和音效上其實對於同價位的產品來說,真的非常一般,而AirPods則是蘋果自己的親兒子,待遇當然是不一樣的,還有專門的調優等等。所以就算同價位,用蘋果手機用戶的人一定是選擇AirPods而不會選擇Beats Pro 頭戴式的,不是因為產品而是因為品牌。
那麼這些耳機要怎麼選更好呢?
300元價位,入耳式自然音效最好,頭戴式耳機次之,音箱最差。在這個價位能買到很好的入耳,能買到還可以的頭戴,肯定的是買不到好音箱。
3000元價位,頭戴式耳機音效最好,音箱次之,入耳式最差。在這個價位能買到頂級的頭戴,能買到不錯的音響貨家庭影院,而入耳式耳機這個價位也就是賣牌子。
萬元以上,音箱音效最好,頭戴次之,入耳最差。因為這個價位完全可以買到很好的音響或家庭影院,這個價位的頭戴基本是賣牌子了,入耳好像沒有這麼貴的。
其實他們有什麼差別呢?
首先,前端的不同對於耳機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手機、MP3等小推力前端音源的推力並不大,更適合耳塞和可攜式頭戴耳機,而電腦和臺式CD則屬於大推力音源,大多數耳機都可以兼容,這時候我們可以考慮一些全罩式頭戴耳機和高阻抗的產品。
選耳機最重要的是聽,但並不是每款產品都適合你,比如某些耳機銷售比較多,很多用戶覺得音質不錯,但你購買之後可能並不覺得怎麼樣。其實耳機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覺,就象欣賞音樂那樣,有的喜歡搖滾音樂,有的人喜歡流行音樂或者DJ舞曲等。對於耳機來說也是如此。不同類型的音樂會有不同的耳機最匹配,另外不同功率的數碼產品適合的耳機也不一樣。這個就需要自己發掘與自己去了解。
不同的耳機類型或外觀可以根據自己的用戶或喜好去選擇,這些主要靠感覺,但也需要對這些類型有一定了解,從多款樣式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而無論那種耳機首先你要會看參數。對於耳機來說,兩款採用同樣單元、參數完全相同的耳機,通過不同工程師的調教,聲音會大有變化。但對於選購耳機來說,參數儘管僅供參考,並非最為重要,但也是絕對無法忽視的。
耳機參數中兩大參數需要注意,一個是阻抗,一個是靈敏度。阻抗是比較易於理解的。阻抗越高就越難推,這需要大推力的前端支持。但阻抗並不能單獨來看,我們常常忽略另一個參數靈敏度的存在,如果參考靈敏度的話會發現,大阻抗難推並不是絕對的,所以需要綜合來考慮。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選一款高阻抗高靈敏度的耳機和一款低阻抗低靈敏度的耳機,用同樣的小推力前端連接直推,我們發現,高阻抗高靈敏度的耳機反而比較容易出聲。在選購耳機時,我們不妨先看看耳機的參數,如果前端推力不大的話,選購阻抗小於等於32歐姆,靈敏度大於等於100dB的耳機是值得我們去考慮的。
其實差別就是同樣的價位,你要參數好,其他配置一定會差的,而價位決定了耳機的品質,要選一款好的耳機,首先要看你能接受的價位,然後就是要看參數,是否是你所需要的產品,耳機這種玄學的東西,很看個人愛好的。而同價位來說,入耳的在百元級別會更好,而頭戴式耳機在千元級別會更好,當然說的是音質和音效上,如果要看功能的話,這個是沒法說的,只能去看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