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訊為迎接北齊漢白玉佛首,2015年5月23日至8月20日,國家文物局在臺灣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省佛教文物展」。2016年3月,佛首與佛身將回歸大陸,在北京舉行儀式後入藏河北博物院。
迎接臺灣高雄佛光山向大陸捐獻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佛首,包括原陳列於河北博物院曲陽石雕展展廳的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佛身等77件精美文物參加了「河北省佛教文物展」。
1998年,臺灣的一位先生在海外見到一尊佛頭,根據造型、面目、雕刻技法及頸部新茬斷痕等,推測為河北流失的北齊佛像。2013年,這位先生參觀河北博物院,看到佛身及旁邊展出的舊時完整佛像照片,感覺佛身與15年前所見佛頭可能為一體,遂協調原收藏者將佛頭轉讓給臺灣善心人士,並由其捐贈給佛光山星雲大師,請星雲大師牽頭完成佛首榮歸故裡的心願。這位先生及相關團體參與過1999年山西靈石資壽寺16尊明代彩繪泥塑羅漢和2尊童子頭像、2002年山東濟南四門塔東魏石雕阿閦佛頭返還回歸的協調工作。
2014年初,臺灣高雄的佛光山,兩位佛教信徒找到了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希望將一尊北齊時期漢白玉釋迦牟尼佛首捐給佛光山,讓佛陀回到寺院;同時告訴法師,佛首輾轉來自大陸。如常法師及時將情況告訴了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星雲大師了解到,這尊佛首是啟建於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間的釋迦牟尼佛首,原為河北省幽居寺塔供奉的三尊佛像之一,1996年被盜。
2014年6月10日,河北省文物局正式向國家文物局報告。消息傳到臺灣佛光山,佛光山即決定將佛首捐贈回河北博物院,讓佛陀的身、首合璧。
幽居寺在清代完全廢止,昔日的殿堂建築不存,唐代重修時的幽居寺磚塔便成為寺院唯一的建築,塔內和周圍保留了不少往日的遺物。塔內有小型造像15尊,鑲嵌在第一層的東西北三面的牆壁上,通高20-48釐米,為高浮雕造像。造型多為佛像,菩薩僅一身。這些佛像具有明顯的北齊造像風格,並一改北魏清風道骨的清瘦形象,趨向豐腴,衣紋服薄貼體,整體平潤光潔,面部表情寧靜安祥。
尚佛的北齊曾擁寺院4萬多座,僧尼多時200餘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才2000多萬。在短短28年的時間裡創造出中國石刻藝術的輝煌,今河北的南北響堂、水浴寺、媧皇宮留下了大量佛教雕刻。幽居寺塔內的這18尊造像為北齊佛像上乘之作。皇室成員銘刻紀年的石刻造像不多見,高叡敬造的三尊較大型的圓雕造像有明確的紀年,為研究北齊的佛教及佛教造像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塔外有三尊較大型的無頭石造像和一個建於元天曆二年(1329年)的石經幢及北齊碑、元碑各兩通。兩通碑文表彰了高叡的功德,概述了擴建幽居寺的情況及地貌、形勝、傳說和佛教信仰,該地與北齊帝室的關係等。二通元碑,碑文字跡大多模糊。塔西北8米處的祁林院聖旨碑,刻立於大德六年(1302),螭首龜趺,碑陽額正書「皇帝聖旨碑、皇太后懿旨、皇后懿旨、帝師法旨」,碑陰額正書「皇帝聖旨碑記」。塔西南一通壽寧寺聖旨碑,刻於大德五年(1301年),碑陽額正書「大元歷代聖旨恩惠撫護之碑」,碑陰額正書「大壽寧寺原祖復業重創記」。碑文記載,元代幽居寺(祁林院)為五臺山壽寧寺下院。祁林院聖旨碑與壽寧寺聖旨碑皆為白話碑,敘述內容反映了元朝幾代帝後對幽居寺的重視及民族往來與文化交流,和該寺的規制、信仰情況及其與五臺山佛教的關係。
為了保護幽居寺文物的安全,1997年以後,靈壽縣文物部門將塔內外能搬動的石刻文物,全部運到了省博物院保管。2013年6月,省博物院將原存放在幽居寺塔內的釋迦牟尼佛佛身、無量壽佛佛身、阿閦佛佛身陳列在了曲陽石雕展廳內。
流失文物回歸事關國家利益、國家形象、國家文化安全以及民族情感。此次臺灣同胞將流失在外的珍貴文物捐贈回歸大陸,將對兩岸民眾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產生影響。也是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真實反映,更是兩岸同胞共同保護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經國臺辦批准,並與臺方協商,國家文物局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籤署捐贈協議,佛光山將該尊佛頭的所有權移交國家文物局。
為籌備「河北省佛教文物展」,河北省文物局2014年10月起在全省挑選文物,最終,確定河北博物院、定州市博物館、蔚縣博物館、衡水文物管理處、邢臺市文物管理處收藏的54件套77件佛教文物赴臺,其中,一級文物15件。
佛首的回歸顯示出兩岸共同重視中華文物保護的決心和行動,起到了一個引領示範作用,必將掀起一個流失文物回歸的高潮,創造出感動兩岸人民熱愛傳統文化的佳話。衷心期待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促成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