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組織活性提高 欲尋最大恐怖影響的襲擊目標 |
我們可以這樣描繪一下現在這個蓋達組織,這個在於意識形態高度統一,這個要全盤否定西方,全盤戰勝西方國際結構,並且以大規模的殺傷平民作為主要戰略手段,而且他們有共同的精神領袖,他們某種意義上宗教機制,所以在這方面是一個高度集中的組織。經過反恐打擊以後這個組織是相當分散的,非中央集權的,實際上也大大增強了基地各個分支,適應當地情況的能力,由於非中央集權化,增添了基地的活動力,或者某種意義上說是戰鬥能力。他們似乎有一個周期,這使我們想像到有一部分恐怖主義的戰略家,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同時他們也非常注意怎麼在現在世界上能夠達到恐怖主義最大直接的目標,就是造成最大的心理影響,心理效果…[詳細][評論] 相關:自稱「基地在埃及和東地中海」的組織宣布負責 ·以色列媒體:又有一組織宣布對埃及連環爆炸負責 ·兩個與基地有關的組織宣布對爆炸負責 |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埃及就是美國的親密盟友 |
1971年納賽爾逝世,薩達特接任總統後開始採取偏向美國的政策,俄羅斯與埃及的關係開始漸行漸遠。在1981年薩達特遇刺後穆巴拉克上臺至今,埃及一直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盟友之一,美國每年向埃及提供的各類軍事和經濟援助接近20億美元。[評論] 相關:美國向埃及出售25套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圖) |
·2005年是埃及的大選年 |
埃及內政部長阿德利23日上午在沙姆沙伊赫對新聞界說這次爆炸事件不會影響將於今年9月舉行的埃及總統大選。他本人將密切跟蹤本案的調查工作。[詳細][評論] 反對派人士基罕-沙巴也許就是布希眼裡那種被剝奪自由的公民典型。但是,對於沙巴女士和她的同志們來說,「因納夫」並不僅是針對穆巴拉克一人。她希望民主的埃及能夠遠離美國這個長期的盟友,並將美國在中東地區數十年的「偽善」趕出埃及…[詳細][評論] |
·襲擊目標針對歐美和以色列人 |
埃及警方稱,很多歐洲潛水者和度假者喜歡到沙姆沙伊赫旅遊,此次爆炸中的死傷者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卡達、科威特和埃及等國國民。[全文][評論] 近年埃及受襲事件一覽:目標多為外國人 2005年 4月30日:兩名蒙面女子在開羅的一個旅遊車上持槍射擊,最後開槍自殺,另外一名嫌犯在4月7日的一次襲擊事件當中遭到警察追捕,手中所持爆炸物發生爆炸自己被炸死,在此次爆炸事件當中有七人受傷,其中四人是外國人。 4月7日:自殺襲擊者在Khan al-Khalili市場附近引爆一枚土製炸彈,殺害兩名法國人和一名美國人…[詳細][評論] |
·埃及是阿拉伯-以色列衝突的關鍵協調者 |
這個人口最為稠密的阿拉伯國家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是美國的親密盟友,也是阿拉伯-以色列衝突的關鍵協調者,它的動蕩將會影響到地區的安全。更何況美國的反恐戰爭還要依仗埃及的配合…[詳細][評論] 相關:以色列外長希望埃及幫助改善同阿拉伯世界關係 |
·埃及國內極端勢力蠢蠢欲動 |
穆巴拉克之所以能夠長期擔任總統一職,正是由於他長期以來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埃及人民心目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但是近年來,由於國內和國際的各種因素影響,埃及出現了內外交困的局面。失業率居高不下,腐敗問題嚴重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詳細] 某些極端該組織一直企圖在埃及發動旨在推翻政府的武裝暴動,在埃及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詳細][評論] 相關:埃內政部長稱掌要線索 可能與去年10月爆炸事件有關 |
·恐怖陰影在全球迅速蔓延 |
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鬥爭偏離了正確軌道,反恐謀霸,以暴易暴,特別是發動伊拉克戰爭,引發了一系列嚴重後果:第一,使「基地」組織獲得喘息之機,完成了在阿富汗部分地區重新集結,並把一些骨幹散往世界各地,呈現出各地恐怖組織基地化、「基地」組織全球化的趨向。第二,伊戰浸透伊平民血淚,兩年內近2.5萬人死亡,虐俘事件更令人髮指,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感同身受,一些極端分子採取造成大規模死傷的恐怖手段進行報復,同時也成為恐怖組織招募新成員的極好口實…[詳細][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