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孩子之間的相處,也並一定一直就是友好往來的,恰恰相反,由於孩子受到判斷能力較弱等能力方面的影響,他們更可能會產生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從而採取錯誤的行為處理問題。
我有一個在幼兒園擔任老師的朋友,她給我說,現在的教育真的非常需要引起重視,這裡的教育不僅僅是指知識理論,更多的是人情世故給予人際關係往來方面的常理。
她解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在其所管理的幼兒園班級中,已經開始存在校園欺凌情況!
這讓我想起了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個分享,博主家中有一個剛上小學的女兒,他在微博中分享說——有一天放學,女兒回家後心情不是特別好,後面在吃完飯後,他旁敲側擊的問是不是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沒想到女兒問了一句:"爸爸,我只是打個比方哦,就是,如果我被打了,能還手嗎?"
這一句話問的直接就讓當父親的想到是不是閨女受人欺負了,都說閨女是爹的小棉襖,所有博主坦言當時自己情緒一下就上來了,差點沒忍住想直接問閨女是誰欺負她了,並且想讓其"直接打回去!不能受委屈!"
但是當他看著女兒委屈又帶著好奇的表情,還是迫使自己的冷靜下來,回答說:"寶貝,爸爸給你說一個爸爸的小秘密,爸爸以前在上學的時候,被同學欺負了,不過第一次的時候,我沒有還手,把這件事說給了老師聽。但是那個同學還沒有知錯就改,等到他第二次欺負我的時候,我直接就還手了,不過後面也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
說完這些話後,女兒也是有些害羞的露出了微笑,窩進父親的懷抱裡,點點頭"我知道啦爸爸。"
不得不說,這位爸爸的回答盡顯高智商,不僅回答了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掌握的了正確的處理方法,同時也維護住了孩子的自尊心,鍛鍊孩子的獨立處理能力,值得家長們借鑑學習。
一:當孩子受到了校園欺凌事件
據2015年布朗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芝加哥、底特律的貧民窟,兒童暴力打鬥的場景就像吃飯一樣常見,打傷、打死的情況時有發生。
對此,有很多教育學者,企圖通過教育改變這些孩子粗暴的問題解決的方式,希望孩子們學會更和平的相處方式,可是收效甚微。
關於這一情況的發生,通過採訪和了解,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大多數暴力孩子的父母,他們也是暴力的踐行者
而臺灣兒福聯盟也有調查數據表明——那些認同"有人打我,我會打回去","我要教訓討厭的人"等暴力方式的孩子背後,常常受到父母的鼓勵。
所以說,當孩子遭受到了暴力欺凌對待,家長如果直接要求孩子採取同樣的行為進行回擊,其實是一種鼓勵暴力的教育觀念傳播,這不是一種正確的人際相處的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成為下一個施暴者。
而還有一些家長,在聽說孩子遭受到欺凌對待後,為了減少麻煩或者不想事情鬧大,會選擇讓孩子學會容忍,
但是兒童行為學家Gerald R. Patterson博士曾經發表過有關方面的結論——當孩子被打或被搶玩具時,如果總是退縮或沉默,會助長對方的暴力和搶奪行為。
後期的事態發展,會對孩子造成難以估測的傷害,所以請家長們引起重視!
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不能直接告知孩子還手,也不能視而不見讓孩子選擇容忍,那麼在面對暴力欺凌事件時,家長到底應該如何真確引導孩子,幫助疏導孩子產生的負面情緒呢?
可以借鑑以下幾點:
1.先對孩子進行安撫和檢查
如果孩子主動坦言說自己遭受到了暴力欺凌,作為家長肯定要先對孩子進行安撫,千萬不能上來只關注誰對誰錯,更不要直接訓斥孩子的不是,即便真的是孩子有錯在先。
正確的做法,是先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進行紓解,檢查孩子身上是否有遭受到打擊,是否留下傷口,避免後遺症產生。
2.了解事件發展的詳情
百因必有果,即便孩子真的就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家長肯定也是要了解孩子對整個事件發展詳情進行回憶的,確定下來究竟是哪一方有錯在先。
如果孩子也存在錯誤之處,那就要教育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裡也並不是對孩子進行批評訓斥,而是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3.通過合理渠道進行處理
了解了詳情後,肯定就要採取行動,如果孩子也有錯,那就帶著孩子主動與對方家長進行一個碰面,相互協商出一個處理方法,一般情況下只要情況不是很嚴重,都是會和解的,一笑泯恩仇了。
但如果情況比較惡劣,例如對方就是典型的施暴者,那就需要為孩子討回公道,可以將情況說給老師或者直接校方領導,必要時可以直接報警走司法程序。
總之,孩子受欺負肯定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孩子就像我們的心頭肉,肯定不希望孩子受委屈受欺負,所以,當孩子遭受到了暴力欺凌事件,請一定要站在孩子身後做最堅實的靠山,根據實情來進行合理處理。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