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校保持「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
11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下發《關於複查確認繼續保留榮譽稱號的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的通報》,我校經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自獲得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以來,學校出臺《文明校園提升工作方案》,確定了「誠信奠基、文化引領、全員參與、全方位提升」的思路,全力推動深化創建和文明自覺養成,精神文明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發展同頻共振,文明西大成為百年老校的鮮亮品牌、立德樹人的厚重優勢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誌。
02、全體西大人眾志成城抗擊疫情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體西大人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學校堅決把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八案七制」,確保疫情防控組織嚴密、行動高效。廣大師生同呼吸、共命運,肩並肩、心連心,線上教學精彩紛呈,返校復學平穩有序,海內外校友捐物捐款,繪就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時代畫卷。附屬醫院9名醫護人員作為陝西首批援鄂醫療隊成員出徵武漢,學校率先在陝研發出核酸檢測試劑盒,啟動陝西高校第一個新冠病毒防治緊急科研專項,5名教師的戰「疫」微課入選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2門課程入選陝西高校疫情期間本科在線教學典型案例,8名研究生在線講座視頻入選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在線公益講座」優秀視頻,1名博士後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新冠疫情防控專項資助,生命科學學院被評為陝西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陝西教育系統工作簡報9次刊發學校抗擊疫情有效做法。
03、趙國春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地質學系教授趙國春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今年固體地球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學校以獎勵高端、調動中堅、扶持青年為路徑,堅持育引並舉,全年新增國家級人才20人次、省部級人才52人次。獲批博士後基金56項,2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全部通過國家評估,地質學和中國史獲評優秀。劉建妮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陳洪海、彭進業、陳三平、屈健獲批陝西省教學名師,範代娣獲評陝西省師德標兵,文化遺產學院獲評陝西省師德建設示範團隊;王建新獲評陝西省道德模範、陝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陝西教育系統我身邊的好典型年度人物;保衛處獲全國119消防先進集體,孫少傑獲評全國內部審計先進工作者。
04、17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新提升
完全學分制改革與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改革深入推進,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全面開展。「大學語文」等17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1門課程入選陝西省一流本科課程,7門課程入選陝西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全英文課程入選首批國際在線平臺慕課課程。獲準設立俄語、藥學2個本科專業,獲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軟體工程專業通過國際工程教育認證。5名教師在陝西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中獲標兵或能手稱號,2項成果分獲陝西省研究生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一等獎。完善「雙創」教學體系,獲「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金獎1項、銅獎1項,省級金獎2項,實現國賽金獎零突破、省級冠軍零突破。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3項、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一等獎2項、陝西省「挑戰杯」競賽金獎等14項。
05、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大陸高校43位,學科建設取得新成效
學校首次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並列中國大陸地區高校第43位、在陝高校第3位,實現世界四大排名核心榜單全部上榜。持續完善方向-團隊-平臺-集群遞進式學科發展體系,學科內涵穩步提升,學科聲譽持續向好,自然指數排名位列全球第242位、內地高校第47位、在陝高校第2位。藥理學與毒理學首次進入全球前1%學科,入選學科增至6個。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再次肯定我校中亞考古隊。建成學科建設大數據管理平臺,圓滿完成「雙一流」首輪建設,建設任務符合度高、目標達成度好,建設成效顯著。
06、「清江生物群」領銜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科學研究取得新突破
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攀升,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成果「清江生物群」位列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第一位。平臺和團隊建設成效顯著,「鄂爾多斯盆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籌建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獲批國家「111」引智基地、「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各一個。高水平成果不斷湧現,在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PNAS等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37篇,6項成果獲教育部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5項成果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承擔高水平項目能力不斷增強,獲批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科研項目41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8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35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6項,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8項;科研到款經費3.58億元,其中理工類縱向項目到款2.26億元,創歷史新高。
「清江生物群」復原圖
07、《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導,綜合改革激發辦學新動能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西北大學:深化改革激發辦學新動能》,報導學校深化綜合改革的理念、做法與成效。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秘書局委託學校開展「高校二級學院治理機制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升級,「一院一策」改革整體框架形成,部分院系推出綜合改革方案2.0版,改革實效充分彰顯。「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大部制改革繼續推進,圍繞重點領域成立應急管理學院、朱雀金融研究院、中亞研究院、陝西省黃河研究院等實體研究機構,試點設立無行政級別外事副院長。實施新的績效工資分配方案,進一步強化績效工資激勵作用。
08、獲批一定外事審批權,開放辦學得到新拓展
學校被授予一定的出訪來訪外事審批權,成為陝西首家獲授權的省屬高校。開通外事服務系統,全年共聘請長期外專74人,獲批4項國家外專項目。全年籤署33個國內合作協議,新掛牌西北大學附屬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等4所附屬醫院,與海南省合作成立西北大學南海研究院(籌),與陝文投集團、西部電影集團共建西北地區首個電影學院。中華文化幹部學院培訓省內外各類幹部和管理人員141班次、11000餘人。
09、長安校區體育館竣工,校園建設呈現新氣象
長安校區體育館通過驗收,總建築面積約3.38萬平方米,座位數9600餘個,是全國高校地上面積最大、可容納觀眾數量最多的體育館,將承接「十四運」兩個項目的比賽任務。賈平凹文學館開館,石魯美術館裝修通過驗收。長安校區史學大樓、研究生公寓、綜合訓練館投入使用。持續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非接觸」辦公模式初步實現,高性能計算公共平臺實現零突破。「十三五」校園基礎建設任務基本完成,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校園環境明顯提升。
10、對口幫扶「二縣(區)一村」按期脫貧,教育扶貧樹立新範式
學校「雙百工程」結對幫扶的平利縣、漢濱區退出貧困區縣序列,「兩聯一包」對口扶貧商洛黃山村整村脫貧。發揮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聚焦幫扶地區脫貧攻堅突出問題,緊扣教育、科技、產業、民生幫扶主線,紮實推進結對幫扶工作,依託平利社區學院開展扶貧培訓25期709人,出版《中小學戲劇美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系列讀本;設立平利縣「第一書記」扶貧超市,年消費扶貧330.26萬元;深度實踐「平臺+團隊+項目」科技幫扶範式,新增1個產學研一體化示範基地;持續運用「五動」工作法,制定扶貧村發展策劃,編制扶貧地鎮產業規劃。獲評陝西高校「雙百工程」先進單位、安康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扶貧幹部陳偉星獲評「中國好人」「陝西好人」、出版專著《二十一年扶貧路上的腳印》,牛鐳榮獲「陝西好青年」稱號,吳文恆、張健獲評國務院扶貧辦「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評估先進個人」。扶貧經驗材料入編教育部《教育要情》。
來源: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