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長的都知道,孩子身體上每一個小的細節變化,都會牽動我們的心。
而很多父母非常熱衷於通過觀察孩子的指甲,來作為判斷孩子健康的晴雨表。網上也有很多關於指甲和人體五臟六腑關係的傳說:
聽說,月牙越多,身體就越健康?
據說,手上長倒刺就是缺維生素!
指甲上有白點,是不是說明孩子肚子裡有蟲?
要是有指甲分層、豎紋等異常表現,那可就是有大病的徵兆!
……
很多家長越聽越玄乎,越看越害怕。
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
指甲確實可以說明當下孩子身體的某些狀況,但這裡面反映的問題有真有假,程度有深有淺。
今天,我們就來花幾分鐘時間,好好認識一下我們的指甲,並搞清楚其中到底隱藏著哪些奧秘。
先來認識一下指甲的構造
我們人體的指甲,看似小小一片,但結構還是挺複雜的。
簡單來說,指甲是由一整塊透明的甲板組成,呈弧形覆蓋在指尖上。
健康的指甲看起來是桃紅色或淡粉色,這是因為指甲下的末梢血管密集,血液循環良好。表面則是光滑有光澤,略帶一點豎狀紋路。
指甲本身,其實是一種角蛋白。而負責這種角蛋白細胞分泌和指甲的生長任務的是甲基。
甲基是覆蓋在指甲根深處的皮膚下面,而指甲是從根部往外長的。
也就是說,靠近指尖部分的指甲,是被新長出來的指甲一點一點推出來的。而被推出來的角蛋白細胞會逐漸死亡,並逐漸與我們的皮膚分離,變成沒有知覺的「小透明」。
所以,剪指甲時,我們剪掉的是已經「細胞死亡」指甲,也就不會感到疼痛。
我們當家長的肯定都知道,孩子的手指甲、腳趾甲長得特別快,幾乎每隔一個星期就必須修剪一次。
這是因為指甲的生長,和新陳代謝有關,小孩生長速率快,所以指甲也尤其長得快。
一般來說,手指甲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天0.1毫米,差不多100天左右,指甲會生長1釐米。而手指甲從頭到尾重新長一遍,需要4-6個月;腳趾甲則會慢一點,全部更新一次需要6-9個月。
很多人認為,指甲上的細微變化,是身體健康與否的表現,但其實我們能看見的指甲表面大部分角蛋白細胞,都會在約6個月的時間裡不斷走向死亡。
所以,既然是已經死亡的細胞,它最終變成啥樣,都不足以說明我們的身體健康問題。
指甲上的那些「異常」表現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指甲上月牙少,就是不健康?
月牙也叫「月牙白」「半月痕」,它的數量、大小和身體健康沒有太大關係。
那為什麼有的孩子月牙明顯,有的孩子卻一個都看不到呢?
月牙其實是甲基部分新長出的指甲,而每個人的甲基位置又有所不同,有的比較靠裡,被皮膚完全覆蓋就看不見,有的比較靠外,就露了出來。
所以,爸爸媽媽們,請放心,每個孩子都有月牙,只是有的看不見而已。
指甲上有白點,是肚裡有蟲?
有些孩子的指甲上會出現白點,這也被當成是孩子肚裡長蟲的一種判斷依據。
但其實白點往往是由於微小的外傷引起的。
目前沒有任何實驗證明孩子指甲上的白點與寄生蟲的聯繫。
另外,指甲上有白點點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其實也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指甲邊緣長倒刺,是缺乏維生素?
長倒刺跟身體缺什麼無關,非要說缺點什麼的話,那就是缺水。
長倒刺主要原因是指甲周圍局部皮膚過於乾燥導致。
再加上小孩子玩耍的時候,手會到處亂摸亂抓,手指與粗糙的物體表面反覆摩擦,就會引起皮膚角質層分離,皮與皮之間的聯繫開始鬆懈,手指末節的皮膚就會翹起來從而形成倒刺。
如果孩子手指出現倒刺了,不要撕扯,用剪刀輕輕地剪掉翹起的部分。
做好手部清潔的同時,注意塗抹一些潤膚露進行保溼就是預防長倒刺最好的辦法。
指甲薄軟,是缺鈣了?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誤解,孩子指甲又薄又軟,肯定是因為缺鈣了。
但其實並不是。
因為指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角蛋白)而並非鈣質,所以孩子的指甲薄軟,與缺鈣無關。
大部分小孩子指甲確實不太堅硬,甚至有些綿軟,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孩子太小,指甲還沒有長到一定的厚度。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指甲自然會越來越硬。
指甲有豎紋,是體質太差,容易生病?
其實我們的指甲本身就不是完全平整光滑的,表面有一些小豎紋是正常現象。
可以說,10個人中有9個人的指甲都有比較明顯的豎紋。
指甲上出現豎紋,跟體質好壞無關。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指甲上的豎紋會越來越明顯,這是由於指甲的鎖水功能減弱,再加上角蛋白細胞的分泌減慢有關,這是指甲很正常的表現。
相對孩子來說,成人可能更容易出現指甲豎紋的現象。
瓣狀甲是指甲病變產生的嗎?
瓣狀甲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
這種指甲常見於小腳趾上,因為指甲被分成了兩瓣兒,所以在醫學上被稱為「瓣狀甲」或者「小腳趾復形」。
關於小腳趾分成兩瓣的說法有很多,有人說這是天生的,還有人說是後天形成的。但從現有的醫學角度來說,瓣狀甲肯定不是病變產生的,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沒有任何影響。
另外,瓣狀甲也不一定會遺傳,有的爸爸媽媽有瓣狀甲,但孩子不一定有,家長不用過多糾結。
唯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給孩子剪指甲的時候要更小心一點,儘量別弄傷孩子。
究竟指甲有什麼樣的異常,才有可能是健康出了問題呢?
我們整理了相關資料,給大家列一個表格,大家可以對照進行參考。
圖示為甲母質痣
如果發現孩子的指甲有以上這些異常表現,可能真的預示著身體有某些健康問題,應當及時去就醫。
孩子愛咬指甲,更需要家長多重視
相對比指甲表面出現的生理異常,孩子愛咬指甲,就是心理方面的問題了。
在心理學上來說,「啃咬指甲」這種行為大多是孩子內在焦慮、緊張的一種呈現方法。比如:
突然到了陌生的環境,入託、入學時;
心理壓力增大,孩子有緊張、焦慮、沮喪的感受時;
本身性格內向、敏感的孩子也更容易愛上咬指甲;
……
咬指甲的孩子會表現為反覆咬指甲,有的孩子晚上睡覺時都會將手指頭咬得津津有味。
愛咬指甲也並不是小孩的專利,很多成年人也會有咬指甲的經歷。
《最強大腦》節目中,北大學霸選手情緒緊張到頻頻咬手指甲
一般來說,孩子咬指甲的現象常見於2、3歲,3歲以後會逐漸減少並消失。
為什麼有些孩子並沒有遵循這個時間規律,反而在成長過程中,這種行為越來越頻繁呢?
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家長使用了錯誤的矯正方式。
孩子小時候咬指甲時,被家長以嚴厲呵斥、打手等方式強烈制止。
家長的這種反對、制止和提醒,反而會使得這種行為保留下來,孩子會因為大人的懲罰和責罵,更加感到焦慮和壓力,使這種的行為愈演愈烈,陷入惡性循環。
二是,父母對孩子關注的缺失。
一般來說,孩子由於缺少父母關心、陪伴,或者父母不和睦、經常吵架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感受等,孩子會出於緩解焦慮,或者度過心靈空虛階段而選擇吃手或咬指甲。
其實,這是孩子行為退行的一種表現,嬰兒期的孩子通過吸吮媽媽的乳頭、吃手等來獲取安全感。當孩子在兒童期不能通過父母的關注和接納獲取安全感的時候,便會退回到嬰兒時期,用吃手或咬指甲來彌補安全感的缺失。
所以,面對愛咬指甲的孩子,我們最關鍵的還是要找到孩子咬指甲的原因,正確引導來幫助他們戒掉這個習慣。
對於3歲以前的孩子
如果咬指甲的行為不是特別嚴重,家長可以不用特別注意。
當孩子出現這種時,父母可以利用各種活動佔用孩子的雙手,轉移其注意,鼓勵其多參與各種有益活動,多與小朋友交往,以減少孤獨、寂寞、不安所引起的咬指甲。
對於3歲以後的孩子
必須關注到孩子內心的深層次情感需求。
孩子咬指甲行為的出現多與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陪伴較少有關。
因此父母應反省自己,多關心、陪伴孩子,和孩子交流,與孩子遊戲,讓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中,消除焦慮和不安。
也許,有一天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就會自然而然地緩解,直至消失。
小指甲,大學問。
養孩子不容易,我們做家長的只有更加科學的去學習和面對,這些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當然,父母們更要記得,在照顧孩子身體健康成長的同時,唯有愛和關懷才是影響孩子成長最關鍵的因素。
參考資料:
[1]Phoebe Rich, MD.Overview of nail disorders[EB/OL].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overview-of-nail-disorders,2019-12-5.
[2]nhs.https://www.nhs.uk/conditions/nail-problems/
[3]Healthline, Why do I have ridges in my
fingernails?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ridges-in-fingernails#causes-and-sympt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