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海報
參考消息網12月5日報導 英文片名「Coco」讓很多人開場前「一頭霧水」,中國版片名「尋夢環遊記」也讓人誤以為是好萊塢動畫俗套流水線之作。然而,電影卻從首映排片佔比9%逆襲到20%,獲得豆瓣9.2,IMDB 9.0,爛番茄96%……的好評分 ,這更是打破皮克斯在國內的魔咒,不禁讓人好奇《尋夢環遊記》的「魅力」究竟在哪裡?
死亡也可以很有「愛」
或許,對紐約人、巴黎人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不願輕易提起的話題,因為它會灼傷他們的嘴唇。在中國,也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俗語,甚至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哭喪」的禮儀——僱人哭得呼天搶地才是賢子孝孫,對中國人來說「死亡」是個禁忌詞,跟喜慶的動畫片是沾不上邊的。然而,墨西哥人卻常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愛撫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墨西哥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就曾說過:「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
「有愛」的亡靈世界與《 殭屍新娘》的陰森畫面
迪斯尼首席文化官約翰拉塞特講了一段令人啟發的話——「迪斯尼想講的是每一個人的故事」,我們的電影有時「太美國」「太墨西哥」或」太玻里尼西亞」,但出發點都是「感動每一位觀眾、每一位讀者和你們國家的每個人」,這句話在《尋夢環遊記》可窺見一二:墨西哥的亡靈節雖然與死亡掛鈎,但其中的「感動」與「愛」卻是普世價值所認可的。《尋夢環遊記》冒險地將「死亡」與「動畫」相結合,避開了受眾面更窄的「哥德式」動畫,譬如《殭屍新娘》」,反之使用飽滿豐富的色彩,讓骷髏變得「萌萌噠」,構建的亡靈世界絲毫沒有陰森氣息,反倒是一片繁榮喧鬧,又獨樹一格。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殮師》劇照
《尋夢環遊記》甚至避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日本電影《入殮師》的那種敘述——入殮師的職業被死亡所「忌憚」,生命生生不息而值得溫柔以對,死亡因為莊嚴的儀式感而升華為一種「道」。在米格進入亡靈世界之後,對比著骷髏和照片「認親戚」場面可以說是「滑稽而可愛」,甚至他違背承諾後又被丟回亡靈世界,曾曾祖母要「吊打調皮小孩」的場面也滿是生活氣息,親暱十足。《尋夢環遊記》即使有淚點,但其重點都在於「愛」與「歡樂」,不沉湎於「深刻」,卻全心致力於「動人」。
看過電影的人大抵都無法忘懷那首主題曲《記住我》,父親準備離家追求理想時,對小女兒深情彈唱,催人淚下。電影也在反覆強調著「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
給墨西哥一封「情書」
電影中不僅洋溢著濃濃的愛意和歡樂,更有來自拉美世界的濃鬱風情,這背後是皮克斯團隊花費六年取材和調研的努力。電影中不僅有墨西哥傳統音樂形式「marichi」(街頭藝人用吉他和小號演奏傳統民謠的小樂隊——本網注),而且對墨西哥「亡靈節」的還原也堪稱完美。如果說《功夫熊貓》算得上是好萊塢將中國元素運用到極致的範本,那《尋夢環遊記》則盡善盡美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墨西哥元素,告訴你「嗨,這只能發生在墨西哥」。
墨西哥三層祭臺
電影以「墨西哥剪紙」展開敘事,這種「穿孔紙」(墨西哥語為「papel picado」——本網注)是亡靈節的標配裝飾之一。片中黃燦燦的萬壽菊之橋是亡靈世界回到生者世界時的必經之路,墨西哥人認為萬壽菊的花冠可以保存陽光的能量,因此可以照亮死者返塵世的路,而墨西哥亡靈節祭臺一般分三層。頂層放置故人或者名人的相片;中層放置生前喜歡的食物,墨西哥魔力醬,糖果,甜麵包尤其是死亡麵包,如果王者是成人,人們會會放上龍舌蘭或梅斯卡爾酒,如果是小孩,則是放上他生前鍾愛的玩具;最下層則點上蠟燭,有些還會放上洗漱的盆子、浴巾和鏡子,供歸來的亡靈潔淨,整個祭臺都會裝扮上糖骷髏頭和萬壽菊。
墨西哥無毛犬
又如,被稱為「墨西哥神犬」的墨西哥無毛犬,在片中成為帶領剛過世的靈魂走向亡靈世界的引路犬。甚至米格和埃克託這對「落難」父子掉下的那潭水也有來歷——源於墨西哥尤卡坦地區著名的「天坑」,以前瑪雅人會在這裡舉行祭祀儀式。
墨西哥畫家弗裡達
就連片中的人物在墨西哥也有真實的原型。片中幾次出現裝扮成墨西哥「國寶級」女畫家弗裡達·卡洛( 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本網注)的橋段,如果你到墨西哥旅遊,會經常看到這位傳奇畫家的畫像,而歌神Ernesto De La Cruz 的原型是墨西哥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演員和歌手Pedro Infante Cruz,他是墨西哥電影黃金年代的頂梁柱,是拉美世界的偶像。電影工作人員為片中飾演「骷髏」的群眾演員也設計了500多套特色服飾,它們是根據墨西哥民間舞者現場臨摹而來。此外,為了表示對拉美文化傳統的尊重,《尋夢環遊記》幾乎全部啟用了墨西哥裔和西班牙裔演員配音。
《尋夢環遊記》可媲美伍迪·艾倫獻給巴黎的情書《午夜巴黎》,只是取代「法式浪漫」的是「墨西哥氣質」——熱情洋溢的墨西哥人對生活既熱愛又嘲諷,活著好像什麼都可以不要這麼較真,連死亡都可以是被調侃和慶祝的事。
簡化「現實」的造夢機
其實,《尋夢環遊記》中死亡的主題和墨西哥文化元素都只是一個殼,正如英文片名「Coco」所暗示的,故事的內核是主人公的曾祖母Coco及其「母親」諒解「父親」的過程。親情才是永恆的票房靈藥,皮克斯拿出了看家本領,在好萊塢工業體系下,片中的每一次衝突與轉折都死死掐好了節拍表,完美調動觀眾的情緒。「講好大人和小孩都聽得懂的故事」一直是皮克斯最強大武器,為了達到這一呈現效果,對現實的影射必然像修剪樹幹一樣刪繁就簡。
電影《千與千尋》中父母變成「豬」
任何的文化現象裡都有這個社會的影像,即使是幻化出的世界,也含有「隱晦」的現實力量。《尋夢環遊記》中時不時批判的有「歌神」洗腦式的「莫失良機」——隱含著成功需要付出代價,並鼓勵人們去不顧一切獲得成功,它若隱若現的體現出對消費主義時代和大眾傳媒時代下偶像崇拜和成功學的反叛。對這種「遁入另外一個神隱的世界」的劇情,日本動畫《千與千尋》有著類似解讀:千尋喊著」不要長太胖,否則會讓人宰了吃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社會的整個產業發展壯大,人卻永久性的失落了「,似乎恰如其分地對照了《千與千尋》的創作背景——人心貪婪的「日本泡沫時期」,而在《尋夢環遊記》中,這些顯然不是重點,自然被悄悄帶過。
在《尋夢環遊記》裡,「夢想」一度是影片的「引子」,米格「懷揣音樂夢想卻被家人阻攔」,他背離「家庭」從生者世界出逃到亡靈世界,情節的推動力是「夢想」與「親情」的衝突,而影片漸漸地將「和解」轉移到曾曾祖母身上——最後米格能繼續追逐音樂夢想因為米格的曾曾祖母原諒了丈夫「拋棄妻女」離家出走。《尋夢環遊記》掩蓋了自己最初拋出的疑慮——「愛」也許綁架了真實的自己,阻礙了我們追求「夢想」?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父親「缺席」照
相比之下,《千與千尋》裡白龍告訴千尋「丟失了名字就找不回自我,回不到原來的世界」,於是平凡的小女孩直面恐懼,抓住了「生的力量」,尋找之後才明白,原來最光明最溫暖的力量來自於心底。不同於《千與千尋》的深度解讀,《尋夢環遊記》將遊戲規則簡化為「二選一」:被全世界記住還是被家人記住?它將答案簡化為最「政治正確」、最不會受非議的價值觀——「家人最重要」。
但也正是這樣的「避重就輕」才成就了《尋夢環遊記》。它用高超的講故事技巧,描述了樸素的道理,跨越了墨西哥的國界,感染了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這對應了皮克斯一如既往堅持的「暖心」與「溫情」特色。正如迪斯尼所說的,即使不那麼「深刻」或「隱喻性豐富」,「學會講故事的初衷是為了歡樂」,但當你踏入影院流下熱淚,你也就為這份造夢的「誠摯之心」欣然買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