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聖䴉 又名埃及聖朱鷺、埃及聖鷺、聖䴉,原分布地為非洲和中東,後來它們被引入到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及美國。它們在古埃及備受尊敬,經常被製成木乃伊當做託特的象徵。
中東是一個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歐洲以東,並介於遠東和近東之間的地區。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科:䴉科 Threskiornithidae
屬:䴉屬 Threskiornis
種:埃及聖䴉 T. aethiopicus
埃及聖䴉成鳥身長大約68釐米,翼展112-124釐米,重量1.35-1.5千克。
雄鳥及雌鳥相似,亞成鳥呈灰白色,頸上有一些羽毛。
亞成年埃及聖䴉
埃及聖䴉身體全白,腰及翼邊飾羽黑色,初級、次級飛羽尖端黑色,尾羽白色。停棲時翼緣收縮在尾部呈黑色,飛行時雙翼張開後邊呈現黑色羽毛。
腳是黑色的。
埃及聖䴉頭至頸為黑色裸皮,嘴喙黑色,喙長且下彎。
頭骨與骨架
埃及聖䴉在沼澤溼地及泥濘出沒,有時會到訪農地及垃圾站。
會聚群棲息,有多達300隻一同棲息的記錄。覓食範圍廣闊,有可能向覓食點和繁殖地進行季節性遷徙。
它們主要吃魚類、蛙及其他水中生物,包括昆蟲與螺類。
水中覓食的埃及聖䴉
埃及聖䴉平時很靜,偶爾也會發出一些鳴聲,在繁殖季鳴叫增多。
埃及聖䴉為一夫一妻制,在繁殖季結成大型鳥巢群,它們在樹上以樹枝築巢,常與其它大型水鳥(如鷺科)一同生活。
繁殖期為3-8月份,每產1-5顆卵,呈橢圓形,質感粗糙,卵為暗白色雜有藍色或深紅斑點。由雌雄親鳥共同孵育,孵化期21-29天。
雖然有雙親的保護,但是幼鳥很脆弱,會遭到大型猛禽捕食。
野生埃及聖䴉壽命大約18歲,人工飼養的壽命更長。
在古埃及,埃及聖䴉倍受尊崇,且會被製成木乃伊,成為託特的象徵。
託特,又譯透特或圖特,託特通常會被描繪成䴉首人身,其名字意思和彎形嘴部,令人聯想起新月。是古埃及神話的智慧之神,同時也是月亮、數學、醫藥之神,負責守護文藝和書記的工作。相傳他是古埃及文字的發明者。
埃及聖䴉原生分布區域最早以埃及地區為主,可至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東非、衣索比亞至南非,以及伊拉克東南方等地區,於當地是普遍的留鳥。
在歐亞地區的國家內的市區動物園或郊外的野生動物園,聖䴉常被作為商業利用而引進至動物園的物種,但因管理方式為是採以開放式的管理方式(非一般大型鳥籠的圈養方式),因此極容易讓其逃逸,繼而形成入侵物種。
埃及聖䴉適應生態環境的能力頗強,在逸出之後,目前造成大西洋沿岸國家皆有埃及聖䴉入侵繁殖的野外族群分布。
引入到南歐的埃及聖䴉急速破壞了燕鷗等動物的棲息地,且與牛背鷺及白鷺競爭築巢的地方。它們很能適應環境,在冬天的時候會吃垃圾來補充它們的食物。
2010年代後,在中國臺灣西部濱海地區也可看到它們。保守估計全臺灣約有1200至1500隻的族群量。由於埃及聖䴉在臺灣幾乎無天敵,對臺灣當地的生態造成影響。2017年埃及聖䴉數量大約是2,227至3,046隻之間,專家也觀察到,它們不只在沿海出現,也順著河流往內陸蔓延。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