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九條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劃分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兩種,並對其保護措施作出相關規定。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並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梅花鹿,是鹿科的動物。分布於東亞,範圍從西伯利亞到韓國、中國東部和越南;在日本等西太平洋島嶼也有分布。棲息於原始森林、闊葉森林、沼澤、鹽沼和離岸島嶼。聽覺及嗅覺發達,擅長奔跑。
梅花鹿
雄性體長約136釐米;肩高70-95釐米;重量40-140公斤;
雌性體長約125釐米;肩高50-90釐米;重量30-60公斤。
梅花鹿毛色夏季為慄紅色,有許多白斑,狀似梅花;冬季為煙褐色,白斑不顯著雄性第二年起生角,每年增加一叉,五歲後分四叉止,長達30-66釐米。雌性無角。
20世紀中開始立法保護,族群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快速恢復。由於缺乏天敵(狼,在日本已滅絕),狩獵被鼓勵來控制族群,限制鹿群對農業的傷害。梅花鹿也被引進到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原先的目的是作為公園裝飾用的動物,但現在許多變成野生。 目前在東北遼寧,吉林等地已經出現大批量養殖梅花鹿以供藥用,其中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梅花鹿在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的梅花鹿養殖基地內。
丹頂鶴,大型涉禽,常成對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動。分布於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里江東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棲息於開闊平原、沼澤、湖泊、草地、海邊灘涂、蘆葦、沼澤以及河岸沼澤地帶,有時也出現於農田和耕地中。主要以魚、蝦、水生昆蟲、軟體動物、蝌蚪、沙蠶、蛤蜊、釘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塊根等為食。
鶴頂紅名字的由來
徐克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少不了毒藥。在各種毒藥中,鶴頂紅一直都是以「居家旅行、殺人滅口的必備良藥」形象示人,也因此,多少人都對丹頂鶴這種動物產生了莫名的恐懼。那麼丹頂鶴和鶴頂紅是什麼關係? 其實二者只是因為都有紅色的外表而被硬扯到了一起,它們是完全沒關係的兩種事物。
科學家研究認為武俠小說裡的鶴頂紅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砒霜,化學名稱是三氧化二砷。純的三氧化二砷是白色的晶體,但在自然界中它往往伴生有各種雜質,因而具有血一般的紅色。
物種命名
學名Grus japonensis(中文意譯「日本鶴」),是德國動物學家斯塔提烏斯·穆勒(Philipp Ludwig Statius Müller)於1776年命名的。穆勒曾在埃爾蘭根教授自然科學。1773年至1776年,他翻譯出版了林奈的名著《自然系統》,並公布了一些新命名的物種。這次被命名的生物就包括丹頂鶴。穆勒命名丹頂鶴的1776年,這一年在中國則為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在日本則為後桃園天皇安永五年,都值閉關之時。當日,西方人只能從廣州認識中國,從長崎認識日本。丹頂鶴自中國東北地區向南遷徙不經過華南地區,卻以日本的九州、本州作為過冬之地。因此,西方人只能以日本為窗口,見識到這種動物。將其命名為「日本鶴」。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日本本州島的丹頂鶴滅絕了。有些動物學家認為,這個品種在日本就此滅絕,因此將它的英文俗名由Japanese Crane,改為Manchurian Crane(滿洲鶴),只是這種用法並未被廣泛接受。Japanese Crane和Manchurian Crane兩個名字一直共同存在,造成了一些混亂,因此,前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奇博(Archbold)提出建議,將丹頂鶴的英文俗名改作Red-crowned Crane(丹頂鶴)。儘管如此,英文世界「日本鶴」的提法依然是主流。
中華白海豚,是哺乳類動物,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見於我國東海,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
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體呈深灰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呈粉紅色。白海豚身上的粉紅色並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這與調節體溫有關。一般會從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為成年的粉紅色。
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鹹水中。中國沿岸的中華白海豚有時進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曾進入珠江到達廣州的海珠橋,並曾進入西江約300公裡之遠;廈門附近的曾進入福建省九龍江約60公裡;閩江口的曾進入閩江45公裡;東海北部的曾進入江蘇省長江段約220公裡。香港的中華白海豚單獨或成群,多數為單獨或成對的,最大的群約20頭。
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面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面近1米高。白海豚特別喜歡在雙拖船後覓食,而在雙拖船後的海豚組群也比其他的大很多。
金斑喙(huì)鳳蝶,是中國唯一的蝶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作為中國的特有珍品,被譽為「國蝶」、「蝶之驕子」。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廣西、海南等地。
寄主植物是木蘭科植物。成蟲喜歡吸食一種杜鵑花科植物的花蜜。它常飛翔在林間的高空,也時而停在花叢間,其姿態優美,華麗高貴、光彩照人,飛翔迅速,很少停下來休息,常再樹頂上繞圈飛行,有時急下地面訪花吸水,又立即衝上天空。
金斑喙鳳蝶珍稀的原因,一是分布地區狹窄,僅限於東洋區的局部地區;二是雌、雄性比相差懸殊(1:50~200);三是蝴蝶研究者、收藏家及愛好者熱衷捕採,甚至有人不惜重金收購,刺激了謀利者狂捕濫採。據報導,有人曾出價10萬美元收購一隻雌性金斑喙鳳蝶。2002年,廣西大瑤山就發生過263隻金斑喙鳳蝶廣西亞種被捕殺的特大案件。
傳奇經歷
1961年,中國郵電部準備發行一套20種中國蝴蝶的郵票,根據蝶類專家的意見,其中必須有一枚金斑喙鳳蝶郵票。可是國內一時找不到這種蝴蝶標本,圖案設計者不得不藉助外國的資料。當時,在英國倫敦皇家自然博物館的昆蟲標本珍藏室裡,講解員驕傲地介紹說:「這漂亮名貴的蝴蝶,名叫『金斑喙鳳蝶』。它的產地在中國武夷山,全世界只有我們博物館裡才有這種蝴蝶的標本。」
1984年8月20日,中國東方標本公司採集隊的同志,歷盡艱難,連續幾年上山採集,終於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捕獲一隻雄性金斑喙鳳蝶。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研究室的同志在整理以往採集的昆蟲標本時,發現了一隻前幾年採集到的金斑喙鳳蝶標本,而且是一隻雌的。消息傳出後,引起生物界的重視,中國從事蝴蝶研究工作50餘年的李傳隆教授特地從北京趕往福建,對它們進行仔細觀察後激動地說:「金斑喙鳳蝶的尋獲,填補了中國昆蟲學研究的一塊空白。」
1984年8月,中國東方標本公司採集隊偶獲1隻雄性標本,次年在原地帶又喜獲一隻雌性標本,從而結束了「蝶中仙子」家珍外藏的可憾歷史。其中在武夷山發現的一隻金斑喙鳳蝶經有關專家鑑定,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捕捉到的12隻金斑喙鳳蝶中最完美的一隻,曾有一位港商願出2萬美元購得標本,被謝絕了。
短尾信天翁,分布於北太平洋和亞洲的西太平洋一帶,在中國分布於山東(煙臺)、福建沿海、臺灣、澎湖列島和釣魚臺群島,並在澎湖列島和釣魚臺群島(釣魚島、赤尾嶼)繁殖。由於人類利用、漁業誤捕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其種群數量稀少,2009年估計不超過3000隻,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短尾信天翁翼展220-280釐米,它擁有白背,翅膀外半部是黑色,藍尖粉紅色的嘴,淡藍色的腿腳。
短尾信天翁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間居住於海島或巖壁上,為居留性鳥類,不遷徙。主要以海水錶層的小型軟體動物、魚類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一般在水面覓食。
歷史與致危因素
19世紀和20世紀,日本羽毛收藏家的行為導致短尾信天翁的種群數量快速下降,並被公認為已經在1949年滅絕,但後來於1951年再次發現了短尾信天翁。
1887年到1932年之間,人類為它們的白色羽毛過分捕獵,曾經降低到50隻鳥。1960年代開始保護之後,恢復到500-1000左右,其中大約180隻成年。
曾經大多數的短尾信天翁都棲息於日本一個偏僻的小火山島鳥島,那個島是活火山島,曾經在1902年爆發,把很多在島上的信天翁巢埋在巖漿下面。日本動物保護學家為信天翁在島上種草,也開始計劃如何幫助它們移居到其它地區。
1940年代,一對年輕的短尾信天翁曾經在美國中途島出現,直到1960年還見到。曾經發現有一對在中途島下了一個蛋,但是沒有孵出小鳥。到1980年代,美國加州也開始見到短尾信天翁。
1979年,在另外一個日本小島發現一群短尾信天翁,1988年確定它們在那裡繁殖;1991年,島上有75隻,其中有15對成年。
1982年左右種群已慢慢得到恢復,1986年在伊豆群島觀察到146隻成鳥和77隻幼鳥,1985年和1986年亦分別於中國臺灣附近澎湖和臺中大肚溪口見到。
21世紀初,數以萬計的信天翁遭到死亡的威脅,它們常常被用來捕捉金槍魚、箭魚和底棲魚的釣魚線上的鉤子勾住後淹死在海裡。那種釣魚線加起來長達130多千米,上面帶有成千上萬安著誘餌的鉤子,在魚沉入水中之前,信天翁、海燕和剪嘴鷗等鳥類常追逐在後面捕食,從而誤入羅網。每年全世界因那種被叫做「延繩釣」的捕魚方法而誤殺的海鳥有近30種,大約18萬隻,短尾信天翁就是延繩釣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如果情況得不到限制,它們很快就會絕種。
漁業中流網的使用也使許多海鳥包括短尾信天翁喪命,國際上對漁業的普遍關心使聯合國於1992年做出決定,禁止使用流網捕魚。然而,延繩釣法殺死信天翁等海鳥的情況尚未得到妥善的解決,但有多種辦法都能夠大大減少信天翁等海鳥的死亡,其中有在水下放線,使海鳥無法碰到帶著誘餌的魚鉤,魚鉤上方隨風飄動的三角旗能嚇走大部分海鳥,在夜間放鉤可以使信天翁免受傷害,迅速起鉤也能起到一部分作用。
其他威脅因素:自然災害(如颱風)、聚集地的捕食者、海洋汙染(如石油汙染)、短尾信天翁分布區與漁業區的重疊。
中國和日本等國家已經開展了多方面的保護工作,使短尾信天翁的數量略有回升。隨著人們改善海洋環境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短尾信天翁的種群也將逐步恢復和擴大。
綠孔雀,也叫爪哇孔雀。產於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如中國、印度東北部、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中國主要發現於雲南和西藏地區,數量稀少。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常成群活動,善奔走,不善飛行,性機警,膽小怕人,屬雜食性。雄鳥向雌鳥炫耀開啟的尾屏。
孔雀是體型最大的雉科鳥類,加之它們漂亮的羽毛,很容易成為被捕獵對象。雖然綠孔雀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裡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嚴禁捕捉獵殺,但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偷獵仍是很難控制的違法活動。另外,一些棲息在耕地附近的綠孔雀,經常結群去耕地覓食,對農作物造成破壞,農民為保護自己的莊稼,播種前會用農藥浸泡種子,這種做法常常讓整群綠孔雀遭到「滅門之災」。
綠孔雀的生存環境日漸萎縮,是難覓它們蹤跡的一大原因。農民將牛羊散放在一些生活著綠孔雀的山林中,傍晚才將牛羊趕回,期間大聲吆喝牛羊,經常有牛羊走失,需要漫山遍野四處尋找。這些行為對綠孔雀造成了很大的驚擾。眾多的牛羊被散放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裡,對綠孔雀的生存環境與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及破壞。此外,由於過度放牧牛羊,使得綠孔雀的棲息場所林下植被缺乏。
野生種群在中國的現狀
1991-1993年,由多位鳥類學者經過三年調查發表的《綠孔雀在中國的分布現狀調查》中記錄,在20世紀60年代前,雲南綠孔雀種群在雲南還有較多數量。1995年,雲南全省綠孔雀群體數量約800~1100隻。
1994年,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研究所副所長、野生綠孔雀研究項目負責人羅愛東等人對雲南南部景洪、勐臘、勐海3個地區的綠孔雀分布進行了調查,在1990年後,上述三個地區綠孔雀已經絕跡。
1995-1996年,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鳥類專家楊曉君等對雲南東南部和西北部綠孔雀的分布現狀又進行了調查,蒙自、金平、綠春3個地區的綠孔雀也已絕跡。
2007年又開始了對雲南綠孔雀生存狀況的新一輪調查,新增了保山、南澗、瀾滄3個綠孔雀分布地區。其中,保山在2005年之前仍能聽見綠孔雀的鳴叫,有村民曾拾到綠孔雀脫落的尾羽,還有村民甚至收藏了整張綠孔雀的羽衣。2004年的時候,有人在大箐山裡(位於雙柏縣大莊鎮幹海資村),還能撿到綠孔雀的尾羽。但最近幾年(2010-2013),據當地村民反映,已聽不到綠孔雀的鳴叫;南澗地區狀況為偶爾見到,數量不清楚。
2014年,唯一能知道的還有綠孔雀分布的區域已經鳳毛麟角。如果不儘快採取保護措施,10年內,雲南野生綠孔雀很可能將滅絕。
藍鷳(xián),又名藍腹鷳、藍腹鷳、臺灣藍腹鷳、華雞或斯文豪氏鷳,俗稱臺灣山雞,為中國臺灣的特有物種,分布於本島低中海拔的闊葉林或混生林中,行動謹慎,常常悄然無聲地活動,故不易見到。以植物的果實、種子為食,也吃一些無脊椎動物。
藍鷳是一種大型雉類,身長大約79釐米。 雄性頭頸黑色,羽冠白色有時帶黑斑,後頸及頸側為深藍色,帶悅目的金屬光澤,上背白色,下背及尾上覆羽黑色,並具有寬闊的帶金屬光澤的藍色羽緣,肩羽赤紅色。雌性為雄性的暗色版本,以褐色、土黃和黑色的條紋為主要色調。
瀕危因素
棲息地破壞:本物種的棲息地為中低海拔森林,自漢人大量移居臺灣後便持續遭受破壞,以至適於藍鷳生存的原始環境銳減,嚴重威脅本物種的生存。
過度捕獵:島內原住民自古以來就有狩獵本物種的習俗,並以本物種雄性的白色中央尾羽作為傳統帽飾,對本物種構成一定威脅,但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於山地開發之後移民的捕獵行為,但在50-60年代,尚未實施全面禁獵政策之前,許多日本人和華僑臺臺灣觀光購買紀念品時,喜歡帶美麗的動物標本回去,這也刺激了對本物種的捕獵行為。
歷史知識
1753年(清朝乾隆十八年),福建崇安人董天工撰《臺海見聞錄》卷二之臺禽(計八條)內記載: 華雞 華雞較錦雞微大,冠與面俱赤,脛足亦然,尾黑白相間,長一、二尺,毛羽五色陸離;土人用繩圈系餌於深山生致之,然性難馴,豢養不易。
而藍鷳介紹於西方世界於1860年代,是19世紀博物學高速發展下的產物,它的發現者是博物學家、東方鳥類學研究的重量級人物、鳥類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 1862年4月1日,斯文豪得到了一張被有藍色羽毛的大型雉類的皮,因為天氣炎熱,獵人怕屍體腐爛,沒有給他帶回完整的個體。
斯文豪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大型雉類,當地人稱它為「Wa-koe」(即華雞的漳腔閩南語發音)。此後他多次讓獵人努力採集這種雉類的標本,他自己也經常蹲守在Wa-koe可能出沒的樹林,可惜最終也沒有看到它。過些時日,斯文豪終於得到一隻完整的雄性標本。同年的12月8日,獵人送來了一隻活體的雄鳥,這隻鳥的羽毛光鮮完整,斯文豪把這隻雄鳥輾轉香港、印度送回了倫敦放養。隨後,斯文豪又陸續捕獲了一些活體送回英國。他在寄給《Ibis》(英國鳥類家學會的會刊)的多封信中記述了藍鷳在籠養狀況下的繁殖和換羽等行為,這是藍鷳的生物學和飼養研究中最早的資料。
1862年,斯文豪回倫敦養病期間把在臺灣採集到的一批珍貴標本交給英國著名鳥類畫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古爾德根據這些標本發表了16個新種,其中就有藍鷳。為了紀念對藍鷳發現的貢獻,這種鳥以斯文豪來命名,即Lophura swinhoii(Swinhoe's Pheasant)。斯文豪也因此開始享譽世界鳥學界。
喜馬拉雅塔爾羊,別名長毛羊、塔爾羊,屬於牛科,在中國僅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個別谷地(樟木至吉隆縣一帶),除中國外原生種分布在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的旁遮普地區直到喀什米爾區。中國於1974年上半年,青海省生物研究所蔡桂全、王祖祥和北京自然博物館曹俊和在西藏自治區波曲河谷的曲象地區首次發現了喜馬拉雅塔爾羊。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喜馬拉雅塔爾羊的顯著特徵是:肩部和頸部有毛又長又密,下垂到膝部,形成鬣毛。
棲息在有樹木的山坡上,常活動於崎嶇的裸巖山地及林緣,適應嚴寒多雨的氣候。性機警,難以接近,這種動物是身手敏捷的登山好手,棲息於懸崖峭壁之上,以巖石堆中的草和灌木為食。
大硨磲,又稱巨蚌、庫氏硨磲,是最大型的雙殼貝類動物,重可達300公斤,殼寬可達1.3米。大硨磲的外貌並不漂亮,但在海裡張開貝殼時,體內色彩豔麗,不但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豔的顏色,而且還有形形色色的花紋。
棲息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海洋中珊瑚礁間的淺水環境裡,以堅硬的足絲固著在珊瑚礁上,依靠海水把浮遊生物帶進體內,作為食料消化吸收。硨磲與一種蟲黃藻有共生關係,它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特殊的叫玻璃體的結構,能夠聚合光線,使蟲黃藻大量繁殖,而蟲黃藻則可為硨磲提供一部分養料。這種動物與藻類的特殊關係稱為互惠共生。
普氏野馬,是世界上僅存的野馬,原產於蒙古國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一帶。在野生狀態下,通常棲息於海拔700米至1800米的草原或半沙漠地帶,食物主要為禾木科、豆科、菊科、莎草科植物的莖葉,如蘆葦、芨芨、蒿子、梭梭等。耐渴能力很強,可以忍受3至4天不喝水。
普氏野馬喜群居,一般一個種群數量為6至15隻,由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他們的後代組成。每個種群都有明確的活動範圍,並以每天3至6英裡的速度在草原上遷移,夜間聚集在一起,每晚睡4個小時。
種群歷史
1878年,沙俄軍官普熱瓦爾斯基率領探險隊先後3次進入準葛爾盆地奇臺至巴裡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帶捕獲、採集野馬標本,並於1881年由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正式定名為「普氏野馬」。由於普氏野馬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裡,野馬的分布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隻,當時送到烏克蘭的動物園飼養,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中國於1957年曾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之間捕到過1隻,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準噶爾盆地看到過有8匹野馬組成的小群。1971年,當地的獵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20世紀80年代初,還有人在東準噶爾盆地烏倫古河和卡拉麥裡山之間的地域發現了野馬的蹤跡,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後來,新疆也時常傳來發現野馬的消息,不過經證實,所看到的都是野驢。中國對野馬的存亡十分關注,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大學等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到準噶爾荒漠、烏倫古河、卡拉麥裡山、北塔山等野馬產地考察,並結合航空調查,力求找到野馬,結果令人失望。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如果自然界還有殘存的野馬,其數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種群,因而不足以保證一個物種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馬很可能已經在自然界消失。
20世紀60年代,蒙古國首先宣布野生野馬滅絕,而中國內新疆作為普氏野馬的故鄉,也由於俄、德、法等國的探險隊不斷大規模捕獵,並將28匹馬駒偷運出境,加之國內大批捕殺,到20世紀70年代,新疆普氏野馬也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於美、英、荷蘭等112個國家和地區的存活野馬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養和欄養的。
1977年,三位荷蘭鹿特丹人創立了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該基金會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將造前的普氏野馬血統記錄數據經電腦處理,建立起蒙古野馬血統記錄資料庫;二是首倡將普氏野馬放回歸大自然。
1981年,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開始購買普氏野馬,而且儘量挑選血緣較遠的野馬進行繁殖。1986年,該基金會開始和蘇聯科學院動物進化形態學和生態學研究所合作,預計到1988年合作研究出要在蘇聯和蒙古尋找尚存的適宜草原保護區。最終在蒙古境內建立了一個面積達24000英畝的胡斯坦奴魯草原保護區(1998年正式建立),並在1992年將第一批16匹蒙古野馬運往該保護區進行野外放養,由於進展順利,該基金會又在1994年、1996年分兩批各16匹蒙古野馬送往保護區,截至1998年1月1日,胡斯坦奴魯草原共有約60匹普氏野馬。正是在此基礎上,2005年倫敦動物學會正式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申請,將蒙古野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態由原來的野外滅絕更改為瀕危。
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並在準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佔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隨著18匹野馬先後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鴿友分享經驗僅供參考,願與全國友友一起探討學習養鴿、共同提高,可以留言評論。
商務合作熱線:13474890026
點左下角「閱讀原文」關注觀賞鴿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