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是我第一部期待結局be的,只有be才是合理的,蕭定權應當明白王座之上須行孤寡之道,但他本身卻是嚮往自由,任性重情之人。他的糾結在於對於本心的堅守與王道兩難之間的抉擇。
於神佛處得解脫,與廣袤無垠的天地中生出無限胸懷,作為太子的蕭定權是無法做到了,蕭定權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好歹還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死亡,最後的自殺也是對所有的一切失望至極。他也知道他改變不了一切。要麼學習皇帝,走術比道更重要的路。但是他又受老師影響,試圖以道御術。
《鶴唳華亭》中太子每次都不順他爹心意啊,有什麼事總藏著,事先不說,事發後他爹試問他還不說,非得讓人挑明了,平時老人家嘛吃魚挺開心的事,太子一來幾句話不離讓他爹心頭寵齊王滾回蕃地,總是破壞氣氛,給他爹添堵,不順心自然給他沒好臉色。兩個人就是拗著勁,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
當初皇帝愛顧後,他是想和顧後建立幸福家庭的,無奈顧後不愛他。他也不是深情至死的人,他是帝王,不被愛一是對他的羞辱,二他的私人生活還是要繼續。顧後不愛他,好,那他也就轉頭去找別人重新建立家庭。顧後不愛他,他也就放棄顧後了,不是所有人都會停留在原地等待一個不可能的人,皇帝就是這種人,他也很快就斬斷了和顧後的關係建立,比如書裡有一段是顧思林告訴太子,他曾有一個兄長,此後3年顧後無所出,也就是說皇帝3年都沒到顧後那裡去,他直接換人建立夫妻關係了,他對顧後的幻想破滅後,他就選了趙貴妃建立關係。這樣一來,太子真的就是多餘的。他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皇帝,他的母親不愛他的事實。書裡皇帝就是厭棄太子到最後的。
有人說《鶴唳華亭》中的顧逢恩是紈絝子弟,進科考場的時候,一堆人在排隊,我沒看錯的話,他應該是插隊了,就因為他是貴胄子弟,守門的士兵沒有阻攔,直接讓他進了;夜裡被從屋舍傳喚出來搜身的時候,呵斥監考士兵,說人家算什麼東西,為什麼別人能被搜,他同樣是來科考的,就不能搜?僅以上兩點,說他紈絝子弟不過分。
其實一個角色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都很正常,喜歡嘉義伯的人被他吸引也不是因為他紈絝,顧逢恩的其他方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再者他很看重科考這件事,他生下來就有爵位加身,可以不科考。但是他還是那個盧尚書說的功名是靠自己掙的。他對科考很重視,那是他證明自己不靠爹不白吃蕭家飯的途徑,所以對科考的看重也就延伸到對衣服的看重以及強烈希望科考完美結束,所以中途被叫出去搜身,可以感覺得到可能這次考試出問題了,他發火很正常吧,不讓人家碰衣服並不是紈絝 只是過於重視科考,後面太子忽視他,他也一下生氣了,在他這裡,對科考不尊重,他都天子與庶民同罪。
而且演員演繹的角色只要是有生命有魅力的,哪怕是反派都會有人喜歡,目前所有出場角色我都挺喜歡的,本來看小說不太喜歡太子,劇裡也能理解他的行為了,小說裡沒有任何印象的老師,劇裡是到現在為止我最喜歡的,對顧逢恩的喜歡一方面源於對演員本人的喜歡,另一方面看過小說的話應該了解顧逢恩是個非常悲情的人物,對書中人物的共鳴也會移情到劇中人物身上。我猜喜歡顧逢恩的很多人可能不是單純的喜歡前九集展現出來的顧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