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屬於犀,不屬於牛,而且它和牛關係很遠的。在分類學上,犀牛屬於奇蹄目犀科,若論親戚,犀牛和馬的關係更接近一些。所以我們在稱呼各種品種的犀牛時,準確的叫法不是「黑犀牛」、「白犀牛」或「爪哇犀牛」,而是「黑犀」、「白犀」、「爪哇犀」。
動物園裡最常見的一種犀牛,就是白犀,但白犀並不是白色的,白犀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白字」事件:白犀的嘴巴又寬又扁,最初人們叫他「寬犀」而英語中「wide」的發音和「white」白色很像,後來以訛傳訛越來越廣,寬犀就變成了白犀,人們索性將錯就錯了。
雖然都叫犀牛,但不同種類的犀牛樣子差別很大。黑犀、白犀和蘇門答臘犀都有一大一小的兩隻角,而印度犀和爪哇犀只有一隻角;5種犀牛4種體表都沒有毛髮,看上去是「光溜溜」的,但蘇門答臘犀身上長有可見的毛髮。印度犀和爪哇犀的皮膚上有好多褶皺,特別是肩膀和屁股的皮膚,不僅特別厚實還有好多鉚釘一樣的突起,這種結構讓它的皮膚更加厚實。因為這兩種犀牛同類爭鬥時特別愛攻擊對方的肩膀和屁股,為了保護自己在爭鬥中不至於受到嚴重的創傷,經過長時間的演化,這兩個部位的皮就變得非常厚實。
現在只有非洲、南亞或者東南亞才能見到野生犀牛,但其實在我國古代,曾經也是「風吹草低見犀牛」的。後來因為氣候逐漸變冷,犀牛的分布線也逐漸南移,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犀牛的分布線已經南移到秦嶺以南的地區了,北方已經見不到犀牛了,再加上人類耕種和捕獵等活動的影響,到了近代犀牛在我國境內徹底消失了。
在東亞文化中犀角被視為可以吸取日精月華、天地精氣的靈物,但經過現代科學分析,犀角的成分主要是角蛋白,和我們的頭髮成分基本一致,犀角既不能退燒,也不能殺菌,在鎮痛、消炎、感染等方面都沒有效果。其實配藥的時候加犀角粉和放一撮頭髮的功效沒什麼差別。
在黑市上,犀牛角的價格可以達到黃金的2倍。因為在西亞一些國家的文化中,如果佩刀的刀柄是用犀牛角製作,會非常彰顯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所以歷史上西亞地區對於犀角和象牙的需求一直高居不下。每年會有大量通過盜獵獲取的犀角被販賣到這裡。2013年葉門一國流入的犀角量就佔到了全球犀角貿易量的65%。
雖然說和人的指甲一樣,犀牛被割了角之後,還會慢慢長出來,似乎也並不會導致犀牛死亡,但其實不是這樣。因為失去角的犀牛,就失去了自己最強的戰鬥武器,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裡,很容易被其他動物攻擊。特別是帶崽的雌性犀牛,如果沒有角,很難在食肉動物面前保護小犀牛,據統計,無角雌性犀牛的幼崽成活率,只有正常雌性犀牛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