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這部電視劇開播以來,確實有很多負面的聲音,而且評分也暴跌。其實大秦有自己的優點,第一個就是名度很高,這得益於前三部大秦帝國的積累。另一方面,大秦高度還原了當時秦軍以及當時六國的一種裝束和精神狀態。
但有政治考量,原本孫皓暉先生要拍的這第四部大秦帝國是要拍到秦始皇沙丘宮變的。所以在孫皓暉看來,第四部100集都不算多,但是現在的我們可以看到只是從長平戰場一直拍到統一六國,這也就意味著只拍了秦始皇前36年。之後13年秦始皇對於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匈奴,百越,還有郡縣制的糾紛以及對復闢力量的打壓,還有最後的沙丘都沒有講。
同時,在孫皓暉的預先設想中,統一六國的整個戰爭過程都是十分精彩的,三十幾都不一定能拍完,但是就十集多一點。而且現在的大秦把整個大秦帝國的那種精神面貌越拍越走形,成為了宮鬥劇,這一點我不僅很不理解,而且覺得非常可惜,好不容易第四部是整個大秦系列當中經費最足的,但是完全沒有達到我的預想效果,當然大情婦有自己的價值。
如果把它單單拿出來做一個獨立的電視劇上映的話,我覺得評價不會那麼差。我們先不說張魯一四十多歲的人去演一個13歲的嬴政。我們單看每一個演員的演技其實都是過關的,再單獨拿出來做評價的話,我覺得演員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為什麼張魯一要去演一個13歲的嬴政呢?
我們可以看到張魯一在13歲嬴政的那一個時候是什麼時候?是嬴政成為秦王的時候,如果按照孫皓暉老先生原先的考量,其實張魯一到嬴政親政掌握大權,再出現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剛才說,大秦拍到的結局是統一六國結束,而孫皓暉所認為的第四部應該是沙丘宮變。所以這一巨大的出入導致張魯一飾演的嬴政這一個角色必須提前,否則張魯一演嬴政就要45集以後了。
大秦帝國最重要的看點不是秦王如何親政,雖然它是必要的,但是前30可以了足夠了。人們最想要看到的是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統一六國,這與當下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也高度吻合,但是最終導演失算了。
當然,還有一些人反對大秦,認為拍的不好是因為對秦始皇形象的臉譜化造成的,暴君的印象對於很多人而言,已經固定化了。在當下的社會環境確實如此,但是但凡讀點書的人,看一看歷史界的相應研究對於秦國秦始皇的研究,其實大家都會發現,大秦的價值觀以及對秦始皇的描寫樹造跟知識學術界的研究或者是意識沒有太大出路和問題。
但是放在社會上,普通民眾自然接受不了,暴君怎麼能這麼軟弱?是就是這樣啊。秦始皇在掌權的時候,只有22歲,前八年都是相邦呂不韋和趙姬說了算。秦始皇嬴政在朝堂上沒有親政之前基本上一句話都不說。大秦在這一方面也表現出來了,每一次張魯一說話的時候都被呂不韋打斷。最終也就說出幾個字,可。所有的決策都是呂不韋做出的。
而且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秦始皇也不過是從26歲到36歲這十年。秦始皇血氣方剛,甚至還嘲笑王翦老矣,不堪大任,回去養老。而且秦始皇也對於曾經在趙國的結願者進行了報復。他本就是沒有想像當中的光纖,也沒有我們想像當中的集權的那樣一個領導人。大情婦的失敗根本上還在於整個素材布局出了問題。
張魯一演的嬴政沒有太大問題,畢竟他是從沒親政的時候開始演的。當時的秦始皇給外人看來確實很軟弱,呂不韋是仲父,自己的母親趙姬是監國太后,然後還額外多了一個假父,在當時都被六國嘲笑(要是這個時候秦始皇就是人們想像當中的皇帝,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嗎?)。但是如果這些都聚集在前30集,之後的50集是滅六國,徵匈奴,對反撲的鎮壓以及各大工程建設,還有對於皇權的建立,這些東西如果真的都拍出來,那麼前後綜合秦始皇的形象會更為豐滿。
但是,導演更多關注於秦始皇在親政前的狀態雖然很細,但是無法掌握真正權利以及獲得豐功偉績以後的秦始皇。那個秦始皇才符合認知,而那個階段的秦始皇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秦始皇。可惜的是大秦都沒有拍出來,只出了秦始皇在這八年裡的政治無為。不僅頭重腳輕,而且狗尾續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