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食品公司的豆腐銷售員,到盒裝豆腐的創新者,並讓公司成為臺灣首家上市的豆製品製造企業;從臺灣的「中華豆腐王」,到年銷售近億元的北京豆豆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商羅清屏用三十多年的時間來經營自己的「豆腐人生」,讓兩岸更多民眾享受到精緻、高質的豆製品。近日,中國臺灣網對羅清屏進行了專訪,請他講述在大陸十多年來的創業故事。
上世紀90年代,三十而立的羅清屏在臺灣已經小有成就:擁有一家大公司的股份,創辦了自己的企業,股票也成功上市,業績良好,還被評為臺灣「中華豆腐王」。在北京豆豆廚股份有限公司的會議室中,滿牆都是他從事豆製品行業三十餘年來獲得的各種榮譽。
放棄臺灣安逸富足的生活,離開妻子和近百歲的老母親,到大陸創辦「豆豆廚」,羅清屏經過了長時間的考察和思想鬥爭。
如今,「豆豆廚」的產品在北京豆製品市場佔據80%的市場份額,年銷售過億,擁有良好的口碑和信譽。十餘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羅清屏說:「大陸的市場為我提供了更好、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奧運效應引發二次創業想法
羅清屏回憶道,1993年,一個大陸的經銷商將羅清屏的產品「中華綠豆沙」代理到大陸銷售,沒想到銷路特別好,產品銷量幾乎佔據了臺灣工廠的一半生產量。正是這一次跨海銷售,讓羅清屏看到一個廣闊的大陸市場。2001年,北京獲得了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這讓他真正下決心要到大陸發展。
談到這段經歷時,羅清屏說:「大陸的經濟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對民生、對食品的要求會有大力改善。」憑著商人的敏銳直覺,他認為北京會有一個非常好的投資環境。於是他毅然放棄臺灣安逸富足的生活,到大陸開始二次創業,在北京建廠生產,創立了品牌「豆豆廚」,「想讓臺灣的『中華豆腐』優質豆製品惠及更多大陸消費者。」
羅清屏對自己的產品定位是做高端、健康、營養的豆製品,他認為這是未來人們追求和主導的方向。
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目前,「豆豆廚」的產品有20多個系列,在消費者群體中擁有良好的口碑,佔據了北京豆製品市場接近80%的份額,年銷售額近1億元。
做企業,也是做文化
談起在大陸十多年的創業經歷,羅清屏有很多感慨。縱有好的理念、廣闊的市場,但在創業初期,因著與臺灣不同的法制、人文理念,羅清屏遇到了不少挫折。
技術可以從臺灣帶過來,經驗可以交流學習,但是在人員培養方面,很是讓羅清屏感到頭疼:「人員培養需要很長時間,大陸地域廣闊,人員流動性強,尤其像我們這樣的工廠,人員流動更頻繁了。」
對於時下年輕人頻繁跳槽的現象,他十分不贊同。他認為,年輕人為了多一點點薪資而頻繁跳槽,是不明智的,員工應該與企業一起成長,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提高才是未來發展最重要的資本。
要如何留住人才,留住有經驗的員工,羅清屏想了很多辦法。「我比較認同從人文關懷上入手,除了盡力提供好的工作、住宿條件和合理的待遇外,也會努力讓員工理解和認同公司的文化和理念。」他認為,公司與員工之間,除了聘用、利益關係外,情感的締結和理念的趨同,是維繫員工與公司長久發展的一個有益手段。為此,「豆豆廚」每年都會組織基層員工出去旅遊、參觀展覽活動等等,幫助員工成長。
在北京園博園開園期間,羅清屏給每個員工都發了一張門票,讓他們去參觀瀏覽,開拓視野。他尤其推薦員工去臺灣園體驗,全方位了解臺灣的風土人情、文化美食,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會對臺灣價值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羅清屏有些自嘲的稱,在員工眼裡,自己就是個嚴格的大家長,管吃管住,還要管生活習慣,「我規定他們不能在公司隨便吐痰、亂丟垃圾等,他們可能覺得我管得太多,但是人在社會上不只是一個個體存在,他要影響到周圍的人。如果一個人有很好的素養,會影響到他的家人、他的朋友。」讓員工能工作得安心、放心,羅清屏是用一種做文化的心態在做一個企業。值得欣慰的是,他的這種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員工的認可。
做食品要有高度的責任心
「我們對產品的品質始終堅持如一。」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兩岸市場,大陸地區地溝油、劣質奶粉讓人深惡痛絕,臺灣地區的黑心油、塑化劑等影響惡劣。「豆豆廚」作為北京豆製品第一品牌,有良好的口碑和優秀的業績。能把市場做那麼成功,羅清屏如上解釋。
他強調,產品的質量一定要嚴格把關。
「我們選用的黃豆,從產地開始就嚴格控制,要求每一顆黃豆直徑都在5毫米,這是經過充分論證的。按照我們的泡製工藝,豆子個頭太小,容易泡過頭,豆子太大,容易泡不透……」講到自己的產品,羅清屏按捺不住激情,像一個母親在展示自己孩子的成績。
「豆豆廚」的產品在上市初期,遭遇過低價競爭,也遇到小作坊式生產的魚目混珠,但一直堅持自己的產品定位和價格。羅清屏表示,「豆豆廚」絕對不會為了迎合部分消費者對豆製品的價格習慣,而犧牲自己的產品品質,來換取價格的降低,「我不會去掙那些黑心的錢。」
談話中,羅清屏多次提到做食品的人一定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他認為,做食品跟做醫生不一樣,人只有生病了才需要找醫生,但是食物是人每天都要吃的東西,一定要保證健康、優質才行,「做食品的人應該比醫生具備更高的責任心」。
看好兩岸發展 願為兩岸交流搭橋梁
參加海峽論壇,出席兩岸企業家峰會,投資北京園博園臺灣園……在大陸創業期間,羅清屏非常熱衷參加兩岸交流活動。
「以前臺灣的豆腐技術是從大陸傳過去的,現在我們又把經過改進、精緻化的(製作豆腐)技術帶到大陸,這是一種天意,一種回饋。」羅清屏認為,兩岸之間應該更多人員、技術的交流互動,一起打造好的產品,讓更多人受惠,提高中華傳統食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作為臺灣「中華青年創業協會」的總會長,羅清屏將臺灣輔導和幫助年輕人創業的機制帶到了大陸。目前,該協會與共青團中央合作,每年舉辦互動交流活動,通過開展講座等方式,幫助兩岸的年輕人進行職業規劃和創業培訓,很多年輕人從中受益。
羅清屏參與投資的北京園博園臺灣園,開園期間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每天人流量超萬人,是園博園中除總展館和北京館之外,最受歡迎的展館。大陸民眾可以在這裡了解臺灣的風土人情,品嘗地道的臺灣小吃。
作為股東之一,羅清屏希望臺灣園能在兩岸經貿交流之中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成為繼北京前門臺灣街之後,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基地。」
回饋社會 想辦黃豆觀光工廠
一顆黃豆,直徑不過幾毫米,能有多大的能量?
羅清屏曾經出過一本自傳,書名《撒豆成金》。「一顆黃豆雖然很小,但是能夠創造很大的價值,甚至比黃金更珍貴。」
在羅清屏房山的新工廠規劃中,他一直有個想法,辦一個黃豆主題的觀光工廠,讓民眾了解大豆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以及大豆製品的完整加工過程。
「我的觀光工廠會對民眾免費開放。」羅清屏說。(中國臺灣網記者 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