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地動物,成年長頸鹿站立時高達6-8米。
如此醒目的外形,總讓人過目不忘,但由於它們生活非常低調,經常安靜地站在那裡吃樹葉,因此和其他物種相比,科學家和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顯然並不太關注長頸鹿,而其他非洲標誌性動物則一直佔據著人類目光的焦點。
許多人對於這些溫柔的巨人也知之甚少,一起來簡單科普一下這種溫柔的巨人吧!
1. 最早的長頸鹿可能是在歐洲進化的
雖然長頸鹿現在只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研究表明,現代長頸鹿的祖先可能是在大約800萬年前的中歐南部進化而來的。
大約在700萬年前,它們通過衣索比亞進入非洲,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也有移居亞洲的,但在幾百萬年後滅絕了。
一開始的脖子也並不是這麼長,但長得高的祖先,在棲息地擁有獲取營養豐富樹葉的優勢,所以更高的個體更有可能傳遞它們的基因。在這個進化過程中,巨人們可以盡情享用其他動物吃不到的樹葉。
此外,雄性也會用它們的長脖子進行戰鬥,增加了更多的選擇壓力,於是才有了現在脖子如此長的長頸鹿。
2. 看似不規則的皮毛圖案,就和我們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
很多人認為長頸鹿只有一個種類,因為看起來都差不多,但事實上,長頸鹿有9個亞種,非洲的霍加狓和長頸鹿是長頸鹿科僅有的兩個種。
區別不同亞種之間的關鍵因素,是皮毛的花紋。
我們常常看到的長頸鹿是網紋長頸鹿,圖案呈多邊形褐色斑點,外面襯有白色網紋。
不同亞種之間花紋不同,就連同一物種,也沒有兩隻有相同花紋的長頸鹿。
研究人員甚至可以根據長頸鹿獨特的圖案來識別它們,這些斑點的進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偽裝,這對那些個子不高,容易受到捕食者攻擊的長頸鹿幼崽來說特別有用。這些斑點還可以幫助長頸鹿在社會交流中發揮作用,還能驅散身體周圍的熱量。
3.長頸鹿喜愛在晚上哼小曲
除了細微的呼嚕聲和鼻息聲,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長頸鹿不會發聲。許多科學家推斷,長頸鹿脖子這麼長,很難產生足夠的氣流來製造可聽到的聲音。
然而,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生物學家提供了三個動物園的長頸鹿在晚上互相哼唱的證據。
關於這些聲音還有很多未知的地方,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富含和聲結構,聲音低沉而持久」,尚不清楚這些聲音是否是一種交流方式,但該研究的作者推測,它們可能是一種溝通語言,幫助這些動物在天黑後保持聯繫。
4. 一出生就要經歷「高空墜落」
剛出生的長頸鹿大約有1.8米高,40-70千克重。單是長頸鹿媽媽的腿就有1.8米長,它是站著生產的,所以小長頸鹿一出生就要經歷「高空墜落」,而且需要快速調整自己。
雖然成年長頸鹿高大魁梧,能夠抵禦大多數捕食者,但它們的幼崽卻並非如此,它們中大約有一半在頭一年都活不下去,因此他們必須在出生後不到一個小時就要學會站立和走路。
5.脖子雖長,但你的頸椎骨和長頸鹿是一樣多的
成年長頸鹿的高度有兩層樓那麼高,因此我們本能地認為它們的頸椎骨肯定比我們多,但這是錯誤的。
長頸鹿、人類和幾乎所有其他哺乳動物都有7根椎骨,只是它們的比我們的長,一根椎骨長度就達28釐米,比大多數人的整個脖子還要長。
6. 長頸鹿有長長的可纏繞的舌頭
長頸鹿的食物主要是樹頂新鮮樹葉和小樹枝,除了它們的長腿和長脖子有明顯的優勢外,它們的舌頭在獲取這種獨特的食物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長頸鹿的舌頭大約有45釐米長,可以抓握東西,舌頭可以纏繞在葉子上,並靈巧地從有刺的樹幹中拔出葉子。
長頸鹿每天要吃30公斤的食物,它們的舌頭是藍紫色的,可以幫助它們整天吃東西而不會被曬傷。
7. 它們很少喝水
長頸鹿的身高條件,夠高很輕鬆,但喝水就比較複雜了。為了能夠到水源,長頸鹿必須跪著或者笨拙地張開它的前腿。
長頸鹿每隔幾天才喝水一次,即使有現成的水,它們也很少喝水。
因為,長頸鹿能從它們吃的植物中獲取大部分水分,因此它們可能比其他動物更能抵抗乾旱。
8. 它們有高血壓
由於長頸鹿的頭部離心臟很遠,它們的身體面臨著將血液輸送到大腦的獨特挑戰。
根據數據顯示,長頸鹿的血壓已經進化到了人類的2-3倍,休息時心跳通常為每分鐘40到90次,但在奔跑時心跳可能高達每分鐘170次。
科學家認為,長頸鹿的心臟可以重達11公斤,可能是陸地哺乳動物中最大的心臟。它的心臟左心室壁異常厚,因此血壓也很高,每分鐘可以向全身泵出高達60升的血液。
9. 它們可能會遊泳
長頸鹿的體型不適合在水中移動,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長頸鹿根本不會遊泳。
然而,根據201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長頸鹿可能會遊泳。
研究人員並沒有用真正的長頸鹿來測試這一點,而是用計算分析來檢驗。
他們發現,成年長頸鹿在水深2.8米以上的水中會有浮力,也就是說,如果真的需要,它還是會遊泳的,但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它們的表現會較差,泳姿很醜。
10. 它們正在經歷無聲的滅絕
據統計,1985年,野生長頸鹿的數量約為15萬隻,但現在已不足9.7萬隻。
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長頸鹿從「最不受關注」的瀕危物種名單上移到了「脆弱」的名單上,9個亞種中,3個為「極度瀕危」或「瀕危」,2個為「脆弱」。
長頸鹿至少已經在7個國家滅絕,它們的數量在30年內減少了40%。
數量的減少,主要是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以及偷獵和乾旱的威脅。在某些小眾文化中,尾巴作為一種身份象徵,常常因此而被偷獵,這些威脅由於氣候變化而變得越來越嚴重。
與大象和犀牛等非洲標誌性動物相比,對長頸鹿的公眾關注和科學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對於長頸鹿來說,這可能是一場「無聲的滅絕」。
(來源於:怪羅科普)